胡宜海
摘要:在初中作文教學過程中,咬文嚼字是一種有效的方法,但不是通篇咬字,而是要咬住關鍵部位。
關鍵詞:寫作能力;“咬文嚼字”
寫作能力是初中生表達能力的重要體現。寫作不僅能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學生準確地表達個人觀點,認清自我、認識世界的能力。
一、初中作文教學的問題
作文教學無序性造成的結果是學生寫作缺乏興趣。現在許多教師的作文教學方法是先讀范文,然后講一些乏味的寫作技巧,這樣缺少層次性的引導很難激起學生寫作興趣。當前,關于中學作文教學研究中對寫作方法及應試技巧的研究很多,如吳學謙《作文十要訣》、《作文立意選材構思》等,而像劉祖元《從學生作文心理探究初中作文教學》這類對學生寫作認知心理、知識建構之類的研究卻很少,這些恰恰是有效培養學生寫作興趣的理論知識。當下,初中作文教學過程都是以中考為指揮棒,以得分技巧為訓練重點,隨意性很大,難以形成系統化的操作。只有以分數論英雄,而沒有層次、沒有遞進,學生感覺不到4年來自己在寫作方面的任何改善,寫作不再是內心的傾訴,而成為一種應付考試的工具,趣味全無,當然也就寫不出好作文。
二、教會學生“咬文嚼字”
寫作文時,最重要的是要把字寫正確,錯字滿篇的文章怎么可能是文質兼美的好文章呢筆者在批改作文時發現,學生用錯字現象一是誤用同音字,比如“已經”學生誤寫為“以經”,“彩色”誤寫為“采色”二是誤用形近字,比如“擬人”學生誤寫為“似人”,“例子”誤寫為“列子”三是過多地使用鄉言土語。成熟的作家能夠熟練地使用各種語言,把鄉音土語有機地融入到作品中,因為其經過了篩選和提煉,所以能夠給作品增色。但是,筆者發現學生在使用鄉言土語時完全是某種炫耀或者惡搞,所受到的是網絡聊天的影響,覺得把土語用書面語標注出來是一件很炫的事。他們不計較用字,只求合乎發音,這對于他們學習規范的語言是有消極影響的,需要教師加以糾正和提醒。對于常寫錯字的學生,教師一定要讓他們養成查字典的好習慣,字典是不會說話的老師,一本字典能解決學生好多問題。再者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咬文嚼字”,把常見的同音字和形近字進行比較,比較它們字形上的不同和意思的不同,并且讓學生積累經常用錯的字詞,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錯字練習,這樣能大大減少他們作文中的錯別字。筆者曾經找出一篇錯別字最多的作文當然隱藏了學生的姓名讓全班同學來改,也找出全篇沒有用錯一字的作文讓大家來欣賞,一正一反的對比,讓學生不僅意識到錯別字是作文里的蛀蟲,更讓學生認識到什么樣的作文才是好文章。
三、咬文嚼字的教學體會
“學無定則,教無定法。”很多老師在談及自己的教學經驗時常提到這句話。我也很認同這種說法。的確,我們的教學總是因學科和老師的不同而千差萬別,尤其新課改之后,隨著多媒體設備等先進的教學形式走進我們的課堂,我們的教學方法在不斷翻新,我們的語文課堂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不過,我們在銳意改革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和丟棄傳統教學中一些寶貴的東西,比如“咬文嚼字”,否則,很容易使語文教學出現華而不實、看著精彩卻立足不穩的弊病。
比如有老師教學形式很新穎,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大多對字詞、文句的品讀一帶而過,甚至干脆不提,只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作者的情感等。課堂效果挺好,可是課后問學生文章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情感,學生基本都能說出來,可是再細問是怎樣表現出來的,從哪些文句表現出來,卻有很多學生說不出來了。這就可見深入到文章中咬文嚼字是很重要的。咬文嚼字被詬病,確實不在于其本身,而是因為以前有的老師講課文的時候總是逐字逐句處處咬,處處嚼,使文章被支解得太碎而失去美感。但如果咬得準,嚼出韻味,對語文教學是大有好處的。
再比如今年中考題《就這樣,埋下一顆種子》,需要細細咀嚼題目中的文字,細斟酌,多推敲,才可付諸筆端。
題目中的“就”字,首先可以理解為表示順承,也可以理解語氣上有強調,還可理解為偏偏,或僅僅等;題目中的“逗號”,從形式上強調“這樣”,“這樣”的闡釋,多層次去寫,兩到三個層次為佳。
“種子 ”從字面上看是種子植物的繁殖體系,對延續物種起著重要作用,關鍵詞“延續”,愛可以延續,鄉愁可以延續,文化可以延續,美也可以延續……,所以,愛的種子,鄉愁的種子,文化的種子,美的種子等等都是不錯的寫法。另外“種子”也可理解為個大的,飽滿的,愛、鄉愁、文化、美的內涵也都應滿滿的。
“埋與種”,"埋”種子與"種”種子相比,前者更強調隱藏性,放到文章中,可理解為更強調內心的自我長,精神的自我完善。“顆”與“粒”相比,“顆”更強調小頭也。所以,以小見大,一磚一瓦皆是詩,一草一木總關情,總是不錯的寫法。就選材來說,家庭、校園、社會都可,這些材料在文中可表達愛、成長、鄉愁、文化、自然、美等主題。其實,關鍵在詳略,詳寫“就這樣”,詳寫“埋”的過程,才能突出主題,才有真情實感。
好題目的解讀除了理解關鍵字,還有個補上留白。誰埋下了一顆種子,這個誰可以是我,是你,是我們,是他們,可以是任何具體的人,也可以是抽象的;為自己埋一顆種子,為他人埋下一顆種子,為其他種種埋下了一顆種子,也是有無盡之意。
題目輕讀一遍,感覺干凈爽口,也隱含文風和題目應保持一致,文風也應清楚、干凈、具體、生動。縱觀歷年中考題 ,特別是最近五年中考題,今年第四次出現逗號,再一次強調形式和內容統一的重要。好比一個健美的人,即使瘦點或胖點,但身上的氣卻很足,從頭撐到腳,貫穿整個經絡。
由上分析可見,中考作文題解讀仍需要在微觀上咬文嚼字,在宏觀上以小見大,在方寸中見天地,大事不虛,自顯真情實感。
四、結語
總之,作文教學就要發揮咬文嚼字的優勢,讓學生從細節處入手,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才是為作文寫作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 許景明. 命題作文的位點應該在何處[J]. 語文教學通訊, 2008(32):49-49.
[2] 葉國炎. 語文教學中的咬文嚼字[J]. 語文教學與研究, 2007(4):76-76.
[3] 劉大為. 語言知識、語言能力與語文教學[J].全球教育展望, 2003, 32(9):15-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