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松
[摘要]協商民主認為偏好是可變的,而且是內生性的,而不是外生性的。協商民主具有的公共理性、信念和合作使偏好轉換具有可能性;協商民主形式的創新和網絡媒體的發展使偏好轉換具有現實性。然而,協商民主下的偏好轉換面臨著偏好偽裝和偏執信念的挑戰。
[關鍵詞]協商民主;偏好轉換
偏好“是個人價值排序當中的一種獨特的心理傾向”。以偏好為研究起點,選舉民主把個人價值偏好看做是既定的,通過偏好聚合可以將個人偏好轉化為社會偏好。相反,協商民主認為“偏好是可變的,而且是內生性的,而不是外生性的”。協商主體通過積極主動參與討論過程,就某一問題提出自己的疑問和想法,在這種不斷的商論中人們可能會被說服,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從而使自己的偏好發生轉換。
一、實現偏好轉換的可能性
(一)公共理性
協商民主的實現一方面離不開公共理性,另一方面它對公共理性的發展能起到促進作用。公共理性意味著作為自由、平等的公民在參與公共討論中能夠以公共利益為關注點,追求最佳化的社會整體利益和盡量滿足公民的愿望和追求。當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無法調節時,在公共理性的指導下人們可以找到一條最佳路徑。羅爾斯認為“公共理性為協商民主提供了合法性基礎,它不僅表現為協商主體的理性能力,還表現為協商主體的道德能力。”協商主體理性的實現需要信息共享和公開討論。信息共享可以彌補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不足。由于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和地位的不同,哪些獲取和掌握信息能力低的人會處在一個相對劣勢的位置,而在信息共享的平臺上,他們可以提高處理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最后得到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例如,甲對m食品的偏愛,可能是因為他不了解n食品的性價比更令人滿意。所以,在了解n食品之后,甲可能會改變原有的偏好。公開討論是指公民在協商論壇上對于自己所做的偏好給予充分的理由論證,在提供理由論證時是面向大眾的。通過公開討論的形式,在公共利益的參考下,協商主體會將自己狹隘的、不寬容的利益排除在外。
(二)信任
信任與協商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真正的協商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之上,公民之間的信任使協商成為可能。如果我信任你,那么我可能會改變我最初的價值偏好。我信任你意味著我相信你不會做出傷害我的事情。信任有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之分。前者以血緣或特殊群體為聯系,往往會造成特殊群體的兩極分化,形成“自己人”和“外人”之分。兩者之間的劃分易造成社會成員之間的排斥和不信任。因此,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公民之間的普遍信任,它主要反映著對待陌生人的態度,不再以特殊紐帶為依托,能夠以無差別的、普遍的觀點看待社會所有成員。人類之間交往范圍的變化反映著信任的變化,從熟人向陌生人的擴展反映了人與人之間信任的加強。現代女性能夠脫離家庭外出工作,從一方面反映出女性對陌生男性的信任。普遍信任的文化背景能夠降低社會交易成本,增加社會合作的可能性,個人偏好得以優化,從而促進協商民主的有效實現。然而,信任與風險相伴隨,普遍信任的培養更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三)合作
人作為社會的一員,必然和社會其他成員發生聯系。人的本性是過更好的生活,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合作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選擇。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利益日益多元化,社會沖突不斷加深。協商民主在發揮社會成員表達利益渠道方面日益發揮著必要的作用。然而,協商民主不同于單純的競爭式民主,主要強調在合作與互惠的社會背景下,尊重社會的多元利益和不同價值。合作過程的實現則意味著協商民主主體實現偏好轉換的過程轉變。首先,合作的前提是成員之間存在解決問題的愿望。如果人們聚集在一起的目的不是為了問題的解決,那么合作也無從談起。其次合作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具有階段性。理想狀態下,成員之間因共同的目標共同努力,主體之間的利益一致、偏好一致,那么合作也會順利達成。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主體偏好之間存在差異,合作的達成往往伴隨著偏好的轉換和偏好的融合。比如A市準備在s建設養老院,甲方認為a地距離市中心較近從環境考慮不利于老人身心修養,而乙方認為a地交通方便,有利于降低成本。雙方通過協商,尋找產生的分歧的原因,經過辯論和商討,乙方有可能會被甲方誰服從而修正自己原有的偏好,實現偏好的轉變。
二、實現偏好轉換的現實性
(一)協商民主形式的創新
我國協商民主形式多種多樣,從政協層面上講主要有人民政協的政治協商制度。人民政協作為一種包容性強的民主參與渠道,吸收了社會各個階層的新鮮力量參與到國家和社會事務的管理當中。從基層層面上講基層群眾創造出多種基層協商民主形式。近年來,我國農村各地不斷開展對協商民主實踐形式的創新和探索。例如溫嶺開展的“民主懇談會”,成都開展的“村民議事會”等。村民們以一種平等的資格直接參與到村民事務中,關心村中的大事和小事。通過直接表達的形式發表自己的聲音,提出自己的建議和看法,切實感覺到人民當家作主的自豪感和自覺感。新聞媒體組織的熱點論壇、時事辯論會等多種節目豐富了人民的視野,發揮了社會輿論的影響力。協商民主形式的創新,擴大了協商主體的廣泛性,增加了協商主體間的交流和溝通的機會。由于來自各個層級的參與者有著不同形式的文化背景和利益訴求,協商形式的創新滿足了他們各方不同偏好的表達。
(二)網絡媒體的發展
網絡媒體作為一種新的交流方式,豐富了人們參與政治生活的方式。它所具有的獨特優勢有利于協商主體偏好的轉換。網絡媒體具有公開性、及時性和交互性的特點,公民可以以一種平等的身份在網絡平臺上交流和對他人的偏好產生影響,從而排除了權力、受教育程度、資源掌握程度等不平等因素的干擾。網絡媒體的發展壯大了中國網民的規模,促使各個階層的網民參與協商,協商形式日益多樣化。根據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表顯示,截止到2015年12月我國網民總體規模占總人口的1/2。越來越多的網民通過網絡進行網上投票和網上監督。特別是微博等即時通訊的發展,打破了時空的界限,使人們可以及時追蹤最新事態的發展,及時在網絡平臺上交流和溝通。微博就像一個時代廣場為廣大公民提供了便利的輿論通道,拓展了公民參與政治的熱情。在微博這個大舞臺上,每個人被賦予平等的地位,根據自己的判斷作出選擇,其他人也不能強迫自己作出選擇。我們能夠在不斷的互動中了解彼此的價值偏好,通過說服的方式使彼此間的分歧縮小。
三、偏好轉換面臨的挑戰
(一)偏好偽裝
“偏好偽裝是指在某種特定的社會壓力下,一個人隱瞞自己真實欲望的行為。”社會生活中,我們隨時會偽裝自己的偏好。自己明明不喜歡朋友家的新裝修,為了避免傷害朋友間的友誼,你會假裝喜歡這種裝修風格。偏好偽裝有可能是出于好意或善意的謊言,有可能是迫于壓力而作出的選擇。這種壓力可能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也可能是追求社會群體認同的考慮。在協商民主制下,當協商主體制定政策進行討論時,人們出于成本一收益的考慮有時會對偏好進行偽裝。持有少數偏好的公民為了尋求社會多數人的認同選擇放棄自己原有的偏好。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偏好偽裝除了受到個人因素的影響之外,還受到信息的限制和特殊利益集團的影響。在協商中,信息缺失會導致個人偏好得不到真實的表達。比如,新聞媒體為了吸引人們的眼球,給人們呈現的報道有時會左右人們的看法。而利益既得者為了自身的利益,會利用新聞媒體掩飾自身的缺點放大對方的缺點,為自己贏得多數人的支持。特殊利益集團的干預會使協商政策策的實施變得比較困難。“特殊利益集團因為反對政策A進行交流——公民們變得反對政策A——政策A死亡”;“特殊利益集團反對政策A進行交流——代表們誤解公民是反對政策A的——政策A死亡“。特殊利益集團使公民真實偏好偽裝起來,公民的個性被壓制。因此,如何使協商民主下公民的偏好向更加真實的方向發展是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二)偏執信念
信念是我們實現理想而努力奮斗的動力,沒有了信念的支持我們可能會隨時放棄前進的腳步。不可否認,我們需要這樣的信念。但是當非理性因素成為主導因素,信念過于偏執時,往往會使我們為了堅持而堅持,喪失認清現實的機會。偏執的信念對協商主體偏好的轉換帶來了挑戰。因為,個人的偏好由于偏執信念的影響會向著某一個方向不斷延伸、不斷強化。如果科學家盲目的相信科學技術可以拯救一切,忽視人文藝術的影響。人們可能會陷入一種“科學萬能論”的境地。“美國科羅拉多州進行的一次就全球變暖、平權運動和同性戀組織公民聯合三個熱點問題進行協商試驗中,結果表明,自由主義者在協商后對這些問題的看法更傾向于自由主義,而保守主義者的看法更傾向于保守主義。”偏執信念會使協商的結果難以達成,甚至會使雙方向不同的方向發展。
(責任編輯:桂杉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