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改改
[摘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媒妁這一特殊婚俗現象產生之日起,就攜帶了特定的文化含義,成為了一種特定的文化符號。在中國傳統的婚姻締結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自西周延續至今,三千年的風風雨雨,形式雖已早就“面目全非”,但據調查發現,媒妁在當代社會中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沒有被時代所淘汰。本文試從其產生緣起、職業利弊、職業生存現狀及流變趨勢等四個方面作一初步探討。
[關鍵詞]婚俗;媒妁;角色意義
俗云:”天上無云不下雨,地下無媒不成親。”媒妁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時至今日,生活在這樣一個科技發達,社交媒介如此多樣的社會,有人說,封建社會的殘余“媒妁”已沒有了生存空間。但是,據調查發現,“我們依然需要媒婆”的呼聲仍然強烈。高度發達的社會,帶給人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質疑和不確定因素。“網站雖多,電視相親節目更是吸引了無數觀眾的眼球,可這似乎不太現實”,這是一則婭媚有關溫州青年人婚姻狀況的文章中所述的。
一、媒妁的產生緣起
媒妁文化在中國古代文化長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起源于對偶婚向專偶婚過渡的父系氏族社會時期。隨著男子在社會生產中的地位和財富的積累,使他們在社會和家庭中比婦女占有更重要的地位,男子地位變了,他們便有了讓自己的子女繼承他們財產的意圖。父權制形成便是水到渠成了。然而,這個父系氏族逐漸取代母系氏族的革命性轉變畢竟剝奪了女性長期以來所擁有的權利和地位,因而它必然要經歷極其復雜而激烈的長期斗爭。這種斗爭反映在后世的婚姻習俗中,較早的是《易經》中多處記載的掠奪婚,如《屯卦》辭日:“屯如,迪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六二)“匪寇,婚媾”,即不是強盜而是迎親者。《易經》系周人所作,可推論出‘媒的萌芽期當在商周之際。《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記載下層人民生活的文獻,其中有這樣的記載,“非我愆期,子無良媒”——《詩經·衛風·氓》。可見在當時男女雖已定情,但是還是需要媒人的介入作為證明,使得他們的交往和結合合法化。但‘媒妁一詞最早是在《孟子·滕文公下》出現的,“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經上升為婚姻合法性的保障和必經之路。遠遠超出了婚姻介紹人的職責,上升到了一種道德高度,成為了評價當事人品行的標尺。可見在西周時期,在周禮的旗幟下,婚制還是相當嚴苛的。故周政府還設立了專門的“媒氏”機構。據《周禮·地官·媒氏》記載:“媒氏掌萬民之判”,“掌萬民之判”,“判”即婚姻,也就是管理人們的婚姻,明確了媒人的職責。隨著朝代的更替,婚姻制度也更加完備。
二、媒妁職業的利與弊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當代社會,媒人的聲譽一直都不太好。但作者本人認為對于媒妁的社會功能還應該辯證的來看待,即從對于社會的利和弊兩個角度。現實中,人們對于媒妁的評價,除“成人之美”說和封建包辦婚姻的“代言人”、買賣婚姻經紀人等,再沒有對此進行深入討論的了。從最初的西周設立“媒氏”這一官僚機構執掌婚姻禮儀制度,經歷歷朝歷代的演變。“媒妁”所承擔的角色也在變化,隨著媒妁人數增加,他們的聲譽也愈來愈差,究其原因,一是行媒人往往出身低賤,素質良莠不齊,使得他們長期受到人們的鄙視和厭惡。二是因為媒婆們大都是一些巧舌如簧、利欲熏心且庸俗不堪的“惡媒”,替人說媒的目的都是為了錢財,昧著良心辦事。
時至今日,兩千多年前就被人們貼上了“標簽”的媒妁,還是沒洗刷凈身上的污垢。因自古以來,媒人為人說媒,必求報酬。圖謀婚配雙方的錢財,是促使一些媒人不惜坑蒙拐騙,自毀名譽的真正原因。有俗語說:“貪賄說風情。”
據調查得知,說成一樁媒的媒人的酬勞從20年前的200元增加到現在的2000-4000不等,多數時候還要附送一包糖,兩條煙等。有時候,男女雙方都要給錢,給婚姻當事者增加了很大的壓力。在金錢的誘惑下,媒妁們互相“勾結”,以此獲取更多的報酬。因此媒人互相結合,互通消息,當然好處也是均分。
可是我們不管多么恨媒婆,在現實社會中還總是希望有人替我們牽牽線,且不說,媒婆在古代封建社會中擁有與“與父母之命”相當的地位,掌握著婚配大權,就是當代社會,雖說提倡自由戀愛,婚姻自由,有人卻說:“當我們自由了,似乎我們又不知道如何去找對象了。”似乎我們的血液里缺少這種自我把握命運的基因,幾千年來,我們已經習慣了‘有章可循的生活。有些地方,即便是自由戀愛,也要找個媒婆做主桌上,這或許就是受“無媒不成婚”的影響。
和古代媒妁相比,當代媒妁的僅承擔著“婚姻介紹人”的責任,不像之前的媒人,不僅要負責婚前的“六禮”中每一項的具體事項。就是到了結婚之后,一旦家庭不和睦,就要找媒人去說合。當代媒妁的只是幫兩家互通消息,穿針引線。大部分職責都讓民政局擔任了。兩家是否能結成秦晉之好,全靠兩家人自己拿主意,其實也就是兩個年輕人自己是否覺得合得來。父母也會服從子女的意見,讓他們自己抉擇。
介紹人只是提供雙方認識的機會,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相親,一般是由媒人帶著男方和男方的家人去女方家里。女方也會在家人陪同下大方的和男子聊上幾句話。然后一般男女雙方會互留電話或者是其他聯系方式,就離開女方家。之后,就是男女雙方他們自己的事了。媒婆的職責到此為止。雙方在接觸一段時間后,表示互有好感,就會再次要求媒婆去提親,然后就是繼續“六禮”的一些程序。
從現在來看,由于社會風氣的變化和信息溝通的自由流暢,當代媒妁在婚姻的成就過程中,基本上就是傳遞雙方消息的中間人,沒有古代沒說那么大的神通和能力,并不會給男女雙方的幸福造成不好的影響。由此可見,并不是媒妁本身那么可惡,令人憎恨,而是當時大的社會環境導致男女青年在婚姻上的不自由,封建禮教限制著他們對感情的自由追求,不能和異性自由交往。這就給那些不良媒妁提供了作惡的機會,從而導致了一場場悲劇的發生。在這其中,媒妁只是促成者,而不是起決定力量的角色。
三、媒妁職業生存現狀及流變趨勢
古代媒妁產生的條件是以私有制的確立為前提條件的。封建社會制度以及經濟形態決定了人們之間交往局限性。達到了“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地步。男女之間更是大防,等到了適婚年齡,家長只好求助于外人,于是媒妁這一特定社會環境下的‘特殊符號產生了。
相比于古代封建社會,媒妁的賴以生存的“靠山——封建制度”不存在了,加上現代社會的信息溝通的便捷,和戀愛婚姻自由的提倡,媒妁的市場似乎沒有了。甚至有人大叫:媒人,你可以下崗了!筆者卻不以為然,通過調查訪談得知,不管是在農村還是在城市,媒妁依然很活躍,也許充當媒妁的角色范圍更加擴大了,也許方式不同了,變得更加多樣。但是媒妁所承擔的“成人之美”的原則沒變!當今時代,信息萬變,節奏加快,人們社交有限,每個人都在為生存而戰,為事業而忙。導致了大量適齡青年依然沒有找到自己合適的伴侶。但是我們的朋友、親戚、同事,都樂意為他們穿針引線,牽線搭橋,助他們一臂之力。不光是周邊親友團的助力,社會也在積極為此營造平臺,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去尋找對象。于是一種感人的場面出現在了城市公園里:老爸老媽們手持孩子的各種證件,在公園特辦的“婚姻介紹所”,為孩子兜售婚戀。父母的熱情讓孩子們尷尬又無奈。可以說,這是新時期的婚戀怪事,這些父母們不知不覺扮演了媒人的角色。同樣,還有一些媒體娛樂節目也大肆炒作,“玫瑰之約、“非常男女”等節目就分明閃爍著媒人的影子,這是時尚的媒人一族。由此可見,媒人們沒有下崗!
現代的社會瞬息萬變,大浪淘沙,媒妁這一‘歷史遺留物能夠幸存下來,說明它有著其它媒介所無法替代的因素,是時代和歷史的選擇。兩千多年的歷史生涯向我們訴說著它曲折而有由意義的一生。它是婚姻變革的推進者,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以‘禮治天下的佐證。
(責任編輯:章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