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蕾
[摘要]經濟法是高校法學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它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可或缺的法律規范。當前我國經濟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對經濟法知識的牢固掌握并熟練應用對于培養高校法學專業本科學生的法學實踐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然而,目前法學本科經濟法教學面臨諸多困境,必須要對經濟法課程的教學進行全方位改革。
[關鍵詞]經濟法;困境;改革
經濟法作為高校法學專業基礎課程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大多數學生學習經濟法的經歷為:初次接觸看到名稱里面的經濟二字,頓時覺得很高端,懷著滿滿的學習熱情,深究進去發現它不如民法、刑法課程般有趣,等學期結束了還云里霧里不清楚經濟法究竟是什么。究其原因,這和經濟法課程自身的特點及教學安排不無關系。
一、法學本科經濟法教學面臨的困境
(一)師資隊伍學科背景單一
目前法學本科經濟法的教學任務主要還是由各校法學院或法律系的教師承擔,這些教師基本上從本科至研究生全部都是法學專業的教育背景,這種情況下很難出色勝任經濟法全部的教學工作。例如,經濟法領域的金融法、土地管理法等章節內容涉及交叉專業,甚至相比較而言上述章節更偏向于金融、經濟、行政管理等專業內容,法學專業的色彩較弱。在這樣的情況下,讓一個法學專業背景的教師去講授這些內容只能涉及皮毛,很難對相關內容進行透徹講解。法學本科經濟法課程的講授實際上對任課教師提出了相當高的專業性要求,但目前的情況下,具有法學、金融學、經濟學等復合背景的教師少之又少,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經濟法課程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內容混亂而龐雜
在眾多的法學專業課程中,經濟法課程顯得尤為特殊,它不僅僅是法學專業基礎課程之一,與此同時經管類、財會類專業都要學習這門課程。然而,雖然名稱上都叫做“經濟法”,但是不同專業經濟法課程的教學內容卻大相徑庭,經管、財會類專業將它稱之為“與經濟有關的法律規范”實際上更為貼切。關于法學專業和其他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內容的界限基本上還是分明的,但是由于一個名稱不同的教學內容這種情況持續已久,因此難免造成一定的混亂,例如有些情況下把知識產權法等明顯具有民法屬性的內容也放在法學專業經濟法課堂上講授,這樣做混淆了學科問的分類,不利于學生掌握經濟法下面的具體分支內容。
此外,即使是純粹的法學專業領域的經濟法課程,其教學內容也顯得過于龐雜。翻開任何一本法學專業經濟法的教材,內容多達二、三十章,一學期的課程平均是72學時,在此時間即使是蜻蜓點水的涉及全部章節內容,教學時間也及其緊張。而且相比較民法、刑法這些課程,法學專業經濟法課程的體系結構不似前者那般嚴謹。法學專業的經濟法總論、分論聯系并不緊密,即使不講總論,直接開始分論的講授也并不突兀,分論里面的各章之間也幾乎沒有什么太大的聯系,誰先講,誰后講,影響并不大。一學期下來,學生對經濟法的印象大都是學了很多章節,很多內容,但是這樣內容有什么關聯,是個什么樣的體系,普遍毫無感覺。
(三)缺少有針對性的教材
如前所述,正是因為法學專業經濟法下面涵蓋的章節內容多,所以法學專業經濟法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大部頭,但是這樣的教材在使用過程中缺乏針對性,從而影響了教學效果。
首先,教材的理論性過強導致初學者難以理解。相對于民法、刑法而言,經濟法不是解決雞毛蒜皮之類的小事,因而顯得有些“高大上”。由于它涉及的內容不那么“親民”,在此情況下如果過多的涉及理論,學生普遍會難以接受,長此以往也會喪失學習興趣。
其次,教材過于面面俱到。例如,很多十二五規劃教材還有一些獲獎的經濟法教材里都包括產業法、固定資產投資法等內容,這些內容屬于經濟法下面的分支無疑,但是目前我國還沒有在這些領域進行專門立法,甚至連法規規章都沒有,教材里面對這些內容的介紹多半是政策性的文件或者作者的個人觀點,對于本科階段的學生來說學習的意義不大。因此類似的章節可以在介紹經濟法的體系時做簡要介紹,沒有必要再單獨分章講授。
最后,教材更新速度慢。很多的民法、刑法教材和最新的立法動態保持實時的一致,很多都是在新法即將公布時,教材也是最新立法的反映,有效保證了學習的時效性。然而,經濟法教材在這方面稍有欠缺。例如2015年的《新消法》已經正式公布實施,有些經濟法教材里面還沒有涉及《新消法》的內容,或者是涉及了部分,沒有完整展現新法的主要規定。很多學生學習時及其依賴于教材,在教材內容不完整、不及時的情況下,也會讓其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四)案例教學效果不明顯
在目前高校法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率普遍低迷的情況下,各大高校的法學院都在進行轉型和改革,幾乎都在強調法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按照這樣的培養目標,案例教學在法學專業的教學過程中占據了及其重要的地位,然而,相對于民法、刑法課程來說,經濟法課程的案例選取極其有限也不容易連環設問,導致經濟法課堂案例教學效果不明顯。
對于初學者來說,對案例情節的關注度要遠高于厘清其中的法律關系,正是被案情吸引了也更容易投入其中進行專業的法律分析。對于經濟法,初見其名學生是喜歡的,和經濟相關的東西總能引起人們的興趣,然而等深究內容的時候,學生就會發現經濟法始終強調的是國家對經濟自上而下的管理,對于目前求學階段的自己而言,似乎有些遙遠,在這種情況下,經濟法課程案例的選取就顯得十分有限。此外,案例教學的另一大魅力就是可以連環設問,讓學生總有新的關注度。但是經濟法領域的案例大多數都是陳述型的,基本上都是在陳述一個事件,讓后歸納事件背后反映出的經濟法問題,所以經濟法的案例更適合用作討論的形式,而不是學生更接受的問答式。因此,對于培養應用型學生普遍采用的案例教學法在經濟法的教學中收效并不明顯。
二、法學本科經濟法教學的改革方向
(一)強化任課教師的復合型背景
鑒于法學專業經濟法課程本身具有專業交叉性的特點,其任課教師也必須同時具有法學和其他專業的復合型教育背景。在一些經濟法已成為重點學科的高校,可以考慮直接引進復合型的人才,例如法學、金融學雙專業的教育背景。而對于絕大多數高校,在前述人才引進難以實現的情況下,更多的要依靠自己內部挖潛。考慮到經濟法的分支內容過于龐雜,相互間的關聯性也較差,所以讓任課教師把法學、金融學、會計學所有的內容都自己去深究一遍也不太現實,術業有專攻。最好的辦法是形成一支穩定的經濟法課程教學團隊,團隊成員合理分工,每個成員負責三到四個章節,但是自己所負責的這三到四個章節的內容一定要深入研究,法學、經濟學方方面面的內容都要研究透徹,一學期經濟法課程的講授就由團隊內的成員分頭承擔。對于有些高校特別是民辦高校若一門課程多人承擔難以實現的情況下,也可以采用課外的時間對教師進行繼續教育或者專業培訓,使之講授的內容盡可能專而精。
(二)選取相對實用的教學內容
經濟法總論部分是經濟法的基礎理論,這部分內容是經濟法學習不可或缺的,一定要包含在講授內容中,但是在應用型培養目標的要求下,安排的課時可以少一些,一般兩至三周的時間,講清楚其概念、歷史發展、體系等基本內容即可。經濟法內容的龐雜更多體現在其分論,對于分論的講解務必讓學生明確經濟法包括市場規制法和宏觀調控法兩大分支,兩分支的內涵和側重點可舉例向學生說明。兩大分支下面涵蓋的內容教師需要謹慎選擇,對于市場規制法部分,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房地產法、廣告法這些內容有必要向學生詳細講授,從這些方面的相關立法頻繁修改也能看出國家對這些領域的關注程度,因此務必要將最新的立法動態和規定詳細講解。宏觀調控法部分的預算法、中央銀行法、稅法、政府采購法也是要向學生重點強調的,其中可以穿插央行存款準備金的調整、加息減息等具體事件。
(三)加大教材改革力度
目前市場上尚未出現針對應用型培養目標且質量上乘的經濟法教材。各高校基于法學專業的評估要求,選取的一般都是規劃類教材,這樣的教材在理論講授方面絕對無可挑剔,但如前所述,大部頭的教材不適應現階段改革的需要。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們可考慮在日常講稿的基礎上,對其完善,出版適應教學需要的自編教材,但這樣的教材雖實用,但是級別檔次達不到評估要求而難以推廣。因此目前在經濟法教材改革這一塊,存在兩難境地,符合評估要求的教材內容不適合教學需要,而符合教學需要的自編教材又可能影響評估,所以經濟法教材的改革恐怕是要多方努力才能完成。
(四)教學方式適當多樣化
民法、刑法課程的案例教學可以從始至終的貫徹,經濟法教學不能舍棄案例教學,但是要針對具體的授課內容,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例如,對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等與民法有交叉的章節,案例及其的豐富,也都是學生自己有可能親歷的事件,那么在這樣的章節就可以加大案例教學的比重。但對于宏觀調控法部分,本來它主要就不是針對違法行為,因此是沒有什么案例可言的,有的只是事例,如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工具的采用,那么對于這樣的章節可以改用討論式的授課方式。
(責任編輯:封麗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