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差小明
[摘要]彝族典籍《阿黑西尼摩》是一部典型的文化承載體。主人公西尼摩是具有神性和人性雙重屬性集于一身的萬物始祖,是彝族人民所尊崇和信仰的女性始祖。史詩典籍內容蘊含有豐富的原始宗教畢摩文化思想,主要包括彝族先民古老的神學神靈信仰、畢摩文化精神內核信仰和豐富多彩的民俗信仰,構成彝族體系化的信仰傳統和精神內核。
[關鍵詞]《阿黑西尼摩》;畢摩文化;宗教信仰
彝族典籍史詩《阿黑西尼摩》主要流傳于滇南哀牢等彝族地區,全書五言詩句長達二萬余行,共收錄五十余個彝族民間故事和歷史傳說。其內容蘊含豐富的宗教文化思想和信仰傳統,包括彝族先民古老的神學原始宗教信仰、畢摩文化傳統信仰和內容豐富的民俗信仰文化等。
一、神學原始宗教信仰
史詩典籍《阿黑西尼摩·西尼摩生萬物》主要講述了阿黑西尼摩生育各類天神,反映了彝族神學原始信仰的歷史淵源。該史詩典籍全面系統的記述了各類天神的社會職能和天神的各類社會功能和活動作用等。
(一)阿黑西尼摩為萬物之母的神靈信仰
史詩典籍《阿黑西尼摩》記載阿黑西尼摩生育的各類天神總共有40個之多,如“生下奢俄木,生下奢則黑,生下斯俄木,俄木的妻子,西尼也生下。生下徹埂茲,生下黑得坊,生下額阿麻,生下額阿妣。東神尼木則,南神訥木發,西神尼木革,北神吐木鐵,西尼也生下。……阿魯和嘰奢,遮奢和白熱,徹希和鐵旨,個個是她生。”阿黑西尼摩生下眾神,并用自己的乳水撫養長大的。阿黑西尼摩是萬物的祖母,史詩記載:“蒼天和大地,皆是西尼生。”地球上有了人種之后,才會有人類的繁衍和發展,進而產生了民族民間信仰傳統。
彝族典籍史詩《阿黑西尼摩》中也記載人類是由動物猴子演變化人傳說,最早演變而成的是獨眼人,而后演變為豎眼人。由于豎眼人不懂規矩,不懂禮節,不敬天地和不敬神,最后洪水泛濫豎眼人,最后只剩下唯一善良的阿譜都阿木一個人了。天神為了人類的繁衍,天神木則、木發、木革、木鐵四神之女和天神沙生之妹下凡人間,與阿譜都阿木結婚。史詩典籍記載“橫眼人”是人神婚育的結晶,是現代智人的先祖,與豎眼人相比,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如“那朝橫眼人,樣樣照理辦,事事按德行。”史詩還記載阿譜都阿木生育的后代分家到地球上的東西南北,形成了不同的部落族群和不同的氏族民族。史詩記載阿譜都阿木的子孫后代又在地球各地繼續繁衍生育。
(二)天神各司其職的神話思想
典籍《阿黑西尼摩》中記載的各種神都是彝語的音譯,既有天神也有地神,既有山神也有水神,既有瘟神也有文神等。他們各有分工,職責分明,正如史詩記載的:“再把各天神,一一來安排,人人有住所,個個有分工;……個個都安排;年神日月神,風神雷電神,嘰奢和遮奢,阿魯和白熱,徹希和鐵旨,各有其居所,各有其職責。”例如第一個神奢俄木是統管天地間眾神靈的神。徹埂茲、額阿麻是天宮里的神。黑得坊、額阿妣都是管大地的神等。可見各種神各司其職,天神負責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則和程序具有制度化和體系化。
典籍《阿黑西尼摩》中記載關于分天地淵源,據傳天神奢俄木負責分天地,比古負責分天和盤古負責分地。神界認為天地萬物都要分開,否則天地就會混亂無序。如《阿黑西尼摩·分天分地》中記載:“天地和日月。彩霞和云霧。風雨和星星。各自都分開。……星星也分出,分到日月間;分云到半空。分霧到山頭。云霧在繚繞;分出彩霞來,讓它在東方;光澤也分出,照耀宇宙問。”盤古負責分地,大地分東南西北方,“分馬到阿納,分牛到羅巫,分羊到特拉,分豬到阿查,分雞到特白,分人到納鐵。天地分開了,萬物巳安排,個個有居所,各有各位置。”這里講的個個有居所,各有各位置,指的是天地萬物都有各自的空間位置和各自的有序運行規律,以避免相互干擾和無序碰撞。這充分反映彝族神化思想信仰傳統。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相互之間保持和諧平衡和協調進步發展。
天神創造了人類文化,如宗教、姓名、時間表和文字等。《阿黑西尼摩》中認為宇宙天地的各種文化現象都是阿黑西尼摩、嘰依奢則神、鐵旨、白熱、徹希和奢古白勒等眾神共同創造出來的。天神懲惡揚善,廢毒育良,排毒養顏,促進了宇宙天地和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和健康發展,形成了彝族人民崇善思想意識和信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信仰體系。
二、畢摩文化信仰
典籍《阿黑西尼摩》的后面部分較為全面系統地介紹了古代彝族的畢摩制度。主要敘述畢摩的產生、畢摩活動禮儀、基本特征、社會作用及畢摩文化的傳承發等。這構成了彝族畢摩文化信仰傳統和民族文化精神。
(一)畢摩的產生
史詩記載畢摩最早產生于豎眼人時代后期和洪水泛濫前期。史詩記載:“那朝豎眼人,不照規章辦,……君長不管政,官吏不理案,畢摩不念經。世間一片亂。”史詩首次提到畢摩念經情況,反映了彝族畢摩文化的歷史悠久和重要的社會地位。關于畢摩念經的內容還有:“君主來辦案,辦案無水喝;……畢摩來念經,念經無水喝。”可見史詩記載畢摩產生于洪水泛濫前期的豎眼人時代,當時的社會狀況已是有了部落酋長,有了等級觀念和宗教文化活動等,應當是原始部落的氏族時代。
(二)原始宗教畢摩禮儀
史詩記載畢摩活動禮儀內容非常豐富,主要有祭祀禮儀、人生禮儀、婚禮儀式和喪葬禮儀等。史詩記載畢摩最早的祭祀活動是豎眼人時代的天地祭祀活動。在豎眼人時代,人間發生了嚴重的自然大旱災情。天神俄木指示豎眼人要宰牲祭獻,燒香敬奉,才能消定旱情。如“那朝豎眼人,敲鑼又打鼓,宰殺一頭豬,來把天地祭。香火紅彤彤,香煙裊裊升,磕頭又作揖,祭獻了三天,敬奉了三夜,莫說是下雨,烏云也不見;祭獻了六天,敬奉了六夜,莫說是下雨,一滴小露珠,也未落大地;祭獻了九天,敬奉了九夜。”在史詩《阿黑西尼摩·天地的生日》中,全面系統地介紹了每年的各個季節都要祭祀天神、地神、日神、月神、星神和水神等的具體活動。如“臘月殺肥豬,殺豬祭蒼天。”“正月要祭龍,還要祭地神。”“八月要燒香,還要祭太陽。”等。祭祀的目的在于祈求天地神靈保佑天地平安、人蓄安康、五谷豐登、年年興旺。史詩《阿黑西尼摩·婚嫁的起源和演變》中系統介紹了彝族婚姻禮儀、人生禮儀。《阿黑西尼摩·祭奠的興起》中主要介紹彝族的喪葬禮儀、祭祀禮儀和活動特點等。endprint
三、彝族民間民俗信仰
民俗文化思想主要表現在民俗信仰對象,信仰媒介和信仰方式等多個方面。彝族信仰文化既有畢摩的原始宗教文化信仰內容,又有彝族先民長期形成的傳統習慣及禁忌習俗等。史詩在長期漫長的流傳過程中,經過眾人的千錘百煉,滲透了更加豐富的民俗信仰思想信息。
(一)古代彝族的民俗信仰對象
史詩記載的彝族民俗信仰對象種類很多,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形式:1.靈魂信仰,即靈魂崇拜。彝族人信仰鬼魂,有“靈魂不死”的觀念。他們認為人有三魂,人死后,一魂由畢摩指路送到祖先發祥地,一魂守著自己的故墓,一魂則作為祖靈留在家中供奉。彝族人對靈魂的信仰在文中多處可見。畢摩主持喪葬儀式中指引靈魂歸祖時,“幫手齊動手,打鼓似春雷,共同抬尸體,埋葬墓地中,埋葬尸體后,畢摩招財神”。這不僅表達畢摩為生者招魂,同時也把死魂引勸進墳地。如史詩講敘畢俄夫婦死后,“畢俄的兒女,來到森林中,看會馬纓木,來做祖靈牌,……靈牌收藏好,大兒管靈牌,女兒來祭飯,活時孝敬好,死了勤祭獻。”這反映了祖靈留在家里供養的表現。2.自然信仰,即自然神崇拜。彝族人民把自然現象視為神靈并加以崇拜。如《阿黑西尼摩》中講述祖先篤慕結婚時六畢摩下凡主持婚禮讓篤慕“一磕敬天地,二磕敬太陽,三磕敬月亮。”這是自然崇拜的具體表現。3.祖先信仰,即祖先神崇拜。祖先神是人類把已故祖先加以神化的結果。彝族信仰鬼魂,認為死去的祖先能夠保護家人,是氏族、家庭和家族的保護者。
彝族自古以來,都是信仰祖先及其靈魂的。第一,彝族人崇拜男性始祖和女性始祖,史詩中亦指篤慕是人類的祖先,有了他人類才得以繁衍生息,但篤慕的妻子卻并未被列為人類始祖。史詩《阿黑西尼摩》中認為西尼摩是萬物始祖,是世間萬物的始祖。第二,彝族人崇拜家族祖先,在喪葬起源篇全面敘述家中父母死后其子女要為其制作祖靈牌以供祭祀,父母死未祭奠家中諸事不順,進行祭奠后諸事順利等之說。這表明彝族人相信去世的祖先能夠保佑自己的后世子孫的信仰思想。
(二)信仰媒介——畢摩及儀式
在傳統的彝族社會中,人們認為世界是由人、鬼神和自然界組成。人們想要和鬼神取得聯系,于是出現了人與鬼神之間的媒介——畢摩。依據史詩內容看,畢摩在彝族社會生活中有重要的地位。第一,主持人生禮儀,如畢摩主持喪葬祭祀禮儀。畢摩誦經的方式表達對生者的心理慰藉,將亡者之魂引歸于祖先之地等文化功能。如《阿黑西尼摩·祭奠起源》記載:“父死未祭奠,養牲也不順,我的父和母,沒法進陰間,不是陰問路,要去請畢摩,要去請親朋,要把祭奠辦”。第二,主持祭祀活動,彝族人相信萬物有靈,希望得到神靈的保護。如“天空六畢摩,一位下凡去,下凡主祭祀。”這真實反映了彝族民間現實生活中常做祭祀活動信仰傳統。
四、彝族原始宗教信仰特征
綜上所述,彝族典籍《阿黑西尼摩》的宗教信仰思想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特征:第一,其產生的歷史非常久遠,具有古老原始性和鮮明的民族性。從廣義來講畢摩文化信仰思想也屬于神學思想的范疇,依據文獻記載神學思想信仰遠比畢摩文化信仰思想產生的時間早,具有歷史性、原始性和古老性。畢摩文化信仰具體表現在彝族人民古老的祭祀天地、祭祀祖先和喪葬祭祀等儀式活動中。畢摩文化信仰思想是在古老神學思想的基礎之上發展變化而來的,具有宗教的延伸性和民族性。畢摩文化信仰產生于文字出現以后,畢摩承擔著主持天地祭祀、山水祭祀、祖先祭祀、鬼神祭祀,以及日常生活的人生禮儀、婚禮禮儀、喪葬儀式和巫術占卜。彝族典籍《阿黑西尼摩》的宗教信仰思想自成體系,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容。
第二,彝族典籍《阿黑西尼摩》宗教信仰具有原始性、宗教性、神話性、民俗性、群眾性和地域性等特征。在彝族地區村寨建有阿黑西尼摩神廟、太陽神廟、土地神廟等。彝族家庭立有各類天神的神位和祖先神位等的傳統。彝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定期舉辦正常健康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動。云南彝區每次舉辦關于阿黑西尼摩大神和太陽神的祭拜儀式活動,都由彝族大畢摩主持,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和神圣莊嚴。彝族典籍《阿黑西尼摩》的原始宗教信仰思想與彝族其他經典史詩宗教信仰大同小異。典籍《阿黑西尼摩》的信仰研究,發現各部典籍具有獨特的民族特點、時代特征和地域特色。
(責任編輯:封麗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