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性教學”這個命題最早是由德國近代著名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赫爾巴特提出的,它主要就是讓人們認識了品德教育在學科教育中的重要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品德教育應該與具體的學科結合起來教學的。赫爾巴特的 “教育性教學” 思想在我國教育教學實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給我國的理論教育也帶來了創新思想,我國的教育體系也是一直在不斷地完善的過程中。在2004年我國教育部進行了大范圍懂得課程改革試驗,全國各地一些學校實行了新的課程要求及標準。最為重要的一個變化包括三個方面,就是知識和技能的結合,過程與方法的結合,情感與價值觀的結合。古板的教育方式已經完全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趨勢,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在自己本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德育知識的傳授,在學會課本知識的同時也要學會做人,學會做事。使他們成為適應新時代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青年。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探索出學科教學中切實可行的德育策略。
【關鍵詞】德育策略 教育性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8-0057-02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觀念的更新換代,我國很多學校在課程的安排和內容的設置上都一定程度的體現了德育教育的傾向。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德育教育意識,這樣才能更好的挖掘出課本中存在的德育內涵,然后可以結合自己的教學計劃為學生們設立適當的德育教育目標,然后再傳授于學生[1]。如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可說是日新月異,通訊技術也是在飛速的進步,很多西方的教育方式流傳到了我國,這樣在教育方面我們就可以適當的借鑒他們獨特的教育模式,培養學生們的領導能力,可以通過小組討論、辯論比賽、親身實踐等方式來提高學生們的德育素質[2]。
隨著教育體系的變動和教育方式的更新換代,結合課堂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德育教育也是傳授知識的方法之一。正所謂課堂是靈活的,是有可變性的。雖然大多數的課程目標是在上課之前早就設定好的,但是提前設計好的課程目標并非所有的學生都可以接受的,真正屬于每個學生的目標是體驗以后才能得知的結果。據調查研究表明,我國的德育教育主要是通過老師傳授于學生的方法,而不同的是,西方的德育教育則是通過讓學生們呢親身實踐,從中悟出心得。很多教育學者都曾經說過,通過學生們親身實踐而學到的德育知識能夠更好的影響學生的內在素質。前面說到的兩種教育方式都僅限于課堂教學當中,但是我們知道課堂上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在課堂上老師與學生之間不能有足夠的時間起增進感情,無法實現必要的情感體驗[3]。所以就很有必要加強綜合學科特點與學科內容的情感體驗活動。在教授知識的方法上,作為教師可以根據學科的內容和該學科的特點以及該學科所蘊含的與知識來設計一些相關的活動讓學生們來進行體驗,可以通過辯論的形式增強學生們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游戲來增進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感情,通過表演給學生們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讓學生們在親身實踐的過程中學的學科知識,自己體會德育其中的內涵[4]。
隨著社會形態的不斷變化,很多人們都有了功利主義的意識形態,在就業壓力不斷加大和應試教育的背景下,人們的思維取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且德育教育也得不到重視,所以德育教育的進程遲遲得不到發展。大多數學科把應該教授德育教育的任務和責任推卸給專門設置的德育課,而且學科的教育只是用來培育學習專業知識的學生,甚至可以說是用來應付考試的機器,這樣教師就失去了他們教書育人的本職工作。而且德育教育的課程也是為了應付考試,讓學生們通過死記硬背的方法去通過考試[5]。這樣,學校的教學就只是單單的知識教學,不再承擔育人的責任。這樣的后果就是培養了一個又一個的書呆子,而沒有使他們成為全面發展、人格健康的人。
德育教育的特殊性就決定了它是一個長期的教育工程,這就需要學校內部加強對德育教育的重視,不能使德育教育僅限于專門的課堂中,需要各科老師的共同努力使學生們受到真正的德育教育。
參考文獻:
[1]王芳.淺議學科教學中的德育策略——基于“教育性教學”的視角[J]. 教育導刊(上半月),2014,9(3):46-48.
[2]張秀杰. 芻議學科教學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 時代教育,2013,3(24):65-65.
[3]李天思.赫爾巴特教學論思想述評[J]. 濰坊學院學報,2011,11(3):120-121.
[4]張東風,穆小艷. 利用物理學科知識為德育工作“添翼”[J]. 教書育人(校長參考),2014,2(8):59-60.
[5]侯鳳臣.淺談如何在學科德育中實施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J]. 才智,2015,7(26):204.
作者簡介:
田娟(1982-),女,河北正定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德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