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賀
摘 要:《口腔組織病理學》是口腔醫學中的重要基礎學科,也是連接口腔醫學臨床專業的橋梁學科,在整個口腔醫學領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基于其重要性,筆者通過多年的口腔組織病理學的教學工作,反思該校本學科的教學現狀,根據所存在的問題,思考從提高課堂理論教學質量、開設實驗教學、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三個方面提高我校口腔組織病理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口腔組織病理學 教學質量 口腔醫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8(b)-0234-02
《口腔組織病理學》是口腔醫學中的重要基礎學科,包括口腔組織胚胎學和口腔病理學兩大篇,內容豐富。由于其屬于形態學科,包含大量微觀形態學變化,并涉及口腔內科學、口腔頜面外科學等口腔臨床專業學科,對口腔醫學生正確認識、理解和掌握口腔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至關重要。然而,通過幾年的口腔組織病理學的教學工作,發現我校本學科的教學環節存在以下幾個問題:首先,本學科的授課屬于純理論授課,沒有實驗教學。其次,9周內完成72學時的授課,即一周四次口腔組織病理學課,時間緊任務重,學生難以消化。最后,學生沒有社會實踐機會。本文從以上3個方面反思如何提高口腔組織病理學教學質量。
1 提高課堂理論教學質量
《口腔組織病理學》除了講授口腔正常組織的形態結構特點、牙齒及頜面部的發育外,還要介紹口腔常見疾病的病理學改變,并且和多個臨床專業課有著密切的聯系。授課內容包含的疾病種類繁多,教學內容信息量大且抽象難懂,能夠提供給學生的圖譜等參考資料少,學生普遍反映本門課難學,學習興趣不高,教學效果較差。這樣一門教學難度大的課程,對授課教師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想要講好這門課,就要求教師要刻苦鉆研教材,做到對教材徹底充分的理解,即吃透教材,并且熟悉各個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系,能夠清晰的講解、生動的描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提高教學質量。基于本學科對教師的高質量要求,我學院的病理學教研室在多年的教學中堅持新教師試講制度、不定時組織教研室教師隨時進入課堂聽課、集體備課制度,指出每位任課教師的缺點和優點加以摒棄和吸收,交流教師自己的教學方法和心得體會,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課程設置的改革。我校是大專院校,學生在校學時間只有兩年,要在短時間內完成多學科的學習,所以將《口腔組織病理學》在大一的第二學期后9周授課。4次/周,80min/次的理論授課。在如此緊湊的時間內傳授和學習海量的知識,難學難以消化并且產生抵抗、厭惡的學習情緒。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將本門課程設置為整學期18周授課,2次/周,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預習和復習。
運用網絡教學。近年來,隨著教學手段信息化、網絡化快速發展,我教研室也應充分利用網絡信息系統。在學校網站上建設課程網站,包含本學科的多媒體課件、與口腔助理執業醫師相銜接的試題庫、病理切片圖庫、教學互動平臺等,將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相結合,學生可以將課堂上沒有掌握的知識點,通過瀏覽課件、病理切片庫、做相關練習題加以補充和強化,針對實在不懂不通的問題可以以不記名形式在線留言,然后有專門負責的教師給予答疑解惑,同時也可以根據下節課的內容在線觀看課件等資源自行課前預習。網絡課程教學的設置即培養了學生主動預習和復習的能力,也充實完善教學體系建設。
根據教學內容,合理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該校《口腔組織病理學》的授課均是在設有多媒體系統的教師完成,采用多媒體與板書相結合的授課方式。將文字、圖像、動畫、各種視頻素材集合在一起制作成簡明扼要、條理清楚、圖文并茂的多媒體課件,從多個角度使原本抽象難懂的理論知識生動、具體、形象地展示給學生,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然而,PPT課件在講授完每個小知識點后就會翻頁過去,不能再一個版面上將本節課所有內容全部一頁展出,導致學生對前面的知識點印象不深。所以我們同時配合傳統的板書教學,通過板書進行歸納總結,將要掌握的知識點層次分明的轉移到黑板上,使學生能夠清晰準確的把握每堂課需要掌握的重點內容。在運用上述教學方法的過程中,也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同時配合討論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PBL教學法、對比教學法、比喻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法。例如,在講授第四章涎腺的一般組織結構實質的內容時采用比喻法,將實質的腺泡比喻成樹葉,導管中的閏管比喻成連接樹葉的梗,分泌管比喻成樹枝,排泄管比喻成樹干,用這樣學生最熟悉的植物做比喻腺泡的實質,將抽象的知識變得淺顯易懂,學生非常容易地就記住實質腺泡和腺管的結構和連接關系,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質量。然而,我校畢竟是大專院校,學生畢業后的就業方向大多是面向基層醫院和口腔私人門診,所以在教學內容選取上我們將教學重點放在口腔組織學和臨床常見疾病:齲病、牙髓病、根尖周病、牙周病及常見口腔粘膜病和口腔頜面部腫瘤等的病理上。例如,口腔粘膜下纖維化是我國湖南、臺灣等地的多發病,在北方出現幾率較小,所以我們將這部分作為學生的課下自學內容。
2 開設實驗教學
無論一個人或書本上用多美的辭藻和圖片描述南方的景致如何的美麗,都不能讓你為之震撼,然而當你身臨其境的時候才能真正體會到什么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教學也是一樣,很多知識無論解析的多么透射也都是抽象的描述,沒有實驗的支撐、沒有活生生的親眼看到,都會顯得空洞不真實。所以,在口腔組織病理學理論課的基礎上要加強實驗室建設,增設實驗教學,也是對理論教學的補充。通過自行制作牙模片、顯微鏡下觀看切片、觀看模型等是學生看到真實的釉柱、牙本質小管、牙周膜及牙齦纖維、口腔粘膜病、成釉細胞瘤等等正常組織形態和病理狀態下的顯微結構,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培養初步的病理診斷實踐能力。實驗課即將結束時隨機抽查幾位同學進行隨堂小考,再次集中學生注意力回顧本節實驗內容,提高教學質量。
3 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社會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最直接的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教學過程中安排學生在校園內、附近的居民區或人流量較大的商場開展齲病、牙髓病、牙周病等常見口腔疾病的咨詢。通過這樣的社會實踐,學生可以通過本學科的學習內容從病理的實質變化去解釋牙痛、牙齦出血、牙齦上長膿包等臨床上常見口腔疾病出現的現象,將抽象的理論轉化為淺顯易懂且能解釋明白疾病現象的通俗語言,理論轉化為實踐,使學生有學有所用的成就感,也使學生意識到疾病的臨床表現是建立在組織結構改變的基礎上的,從而對學習產生極大的興趣,變被動為主動,對提高教學質量也是有利的。
本文通過以上三個大的方面闡述了對提高口腔組織病理學教學質量的思考,希望將枯燥的理論知識通過多種教學途徑轉化為學生易于理解并能很好掌握的知識。通過不斷思考適合大專院校學生的教學方式,提高本學科的教學質量,使口腔組織病理學建立起理論與實踐、基礎與臨床的堅實橋梁,從而為以后的口腔臨床專業課程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 孫麗,曹明國.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提高口腔組織病理學教學質量的探索[J].大學教育,2015(10):144-145.
[2] 孫維克,李欣,鮑江華.口腔組織病理學實驗教學的幾點體會[J].中外醫療,2008(8):56.
[3] 周靜萍,王南.提高口腔組織病理學教學質量的體會[J].西北醫學教育,2011(19):317-3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