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恬
摘要:隨著IP成為一個熱詞后,IP電影也隨之興起。在IP被改編電影的過程中,能夠使其他領域優秀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播。但當下,IP電影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并不樂觀,用短淺目光看待IP的發展空間,專業技能方面的限制讓好的IP不能很好的被運用。本文就中國IP電影在其經營過程中的隱憂進行討論,并嘗試摸索適合中國IP電影發展的方向。
關鍵詞:IP電影;現存隱憂;運營方向
IP,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縮寫,即知識產權。所謂IP電影,即把來自其他領域的優秀原創作品,比如一首歌、一部小說、一個游戲等改編成影視作品。國外的IP電影發展久遠,以美國和日本為主要代表,其IP電影產業發展十分成熟。隨著互聯網的日趨發達,傳媒環境的日漸繁榮,我國IP電影也開始占據著重要的市場份額。但是,整體來看,國內的IP電影常呈現高票房低口碑的啟光狀況,由此可見國產IP電影的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中國IP電影近年發展狀況
中國電影界的“IP 元年”大概是 2001年,由同名網絡小說改編的電影《第一次的親密接觸》上映。這部由蔡智恒所著的發表于網絡的連載小說被瘋狂閱讀轉載,開啟了中國網絡小說的先河。但由于當時的客觀條件限制和電影制作的缺點,這部IP電影以失敗告終。
而十年后,另一部改編自同名網絡小說的電影《失戀33天》卻成為了國產IP電影中的黑馬,以890萬的小成本制作,收獲了3.57億票房。 這次成功,讓電影的投資人開始關注有改編成影視作品價值的其他作品,越來越多的IP電影涌入市場。2013年,由郭敬明根據自己的同名小說導演的電影《小時代》上映,票房高達4.85億。2015年,《小時代》四部完結,總票房近20億。此后,根據姜戎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狼圖騰》票房7.04億,根據饒雪漫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左耳》票房4.85億,根據《鬼吹燈》改編的電影《尋龍訣》票房16億。當然,并不是所有的IP電影都可以如此一帆風順,劇情經不起推敲、演員演技過差等原因,讓《爵跡》《何以笙簫默》《夏有喬木雅望天堂》等IP電影陷入虧損狀態。
但是,國產的IP電影制作并未因停下腳步。以《西游記》為例,雖然它IP已經被炒到天價,但由于它的著作權已經過了法律保護期,它的IP 不具備獨占性,任何人都可以開發。所以自 1941 年的《鐵扇公主》開始,幾十年來《西游記》已被改編了40 多部。1995 年《大話西游》上映,這部影片以其顛覆性、反傳統的解構和演繹為西游故事的改編開辟了新的領域。近年來,這樣的改編熱潮進行的更是如火如荼。2013年賀歲檔《西游·降魔篇》一舉拿下12億票房;2014 年賀歲檔《西游記之大鬧天宮》突破10億大關;2015年的電影《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獲得9.56億票房,打破了國動畫片中《功夫熊貓》一直保持的6.17億的票房紀錄。2017年,《西游伏妖篇》票房突破14億,而正在上映的《悟空傳》也成了觀眾最期待的暑期檔電影之一。但這些電影中,口碑兩極化嚴重,在豆瓣評分中,除了《大圣歸來》8.2分外,其他平均在6分左右。《西游記》IP 電影的成敗,體現出的更是當下國內一眾IP電影的核心的問題:一味追崇利益,忽略優質內容的重要性。把商業開發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一個單薄的IP上,卻不提高改編或劇本原創能力。
二、國產IP電影發展的優勢及隱憂
1、先天優勢。(1)有現成的劇本鋪路。國產電影的原創力并大,與其花費時間重新構造故事框架,填入內容,制作出一個并不一定為人喜愛的劇本,不如直接根據已有作品改編成電影,讓一切更有保障。有已經完成的作品做鋪墊,能夠為電影提供一個完整的模板,只用在對內部要素進行雕刻,比起重新編劇,省時省力。(2)內容為人熟知,本就擁有大量粉絲。細數近年來被改編過的IP,大都是為人熟知原創作品,它本身的知名度帶來的粉絲群優勢,讓電影宣傳方省了很多事。比如《狼圖騰》,這本圖書市場的暢銷書被改成電影搬上熒幕時,已經有大量粉絲基礎,此次影視化又一次擴大了受眾范圍。再如郭敬明的《小時代》,是很多90后都為之狂熱過的小說。所以即便當年的豆瓣評分都是以4開頭,但不影響粉絲看劇的情懷。
2、發展隱憂。導演編劇投資人看到了IP電影的先天優勢,但遺憾的是,很多好牌都被打成了爛牌。只知道依靠IP本身的優勢獲取眼前的利益,卻不發揮主觀能動性,這樣的經營模式終究只能短暫盈利。(1)反復壓榨一個IP 的價值。《西游記》就是被反復壓榨的典型。作為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它不僅在中國家喻戶曉,在國外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并且相較于其他三部名著而言,《西游記》的內容針對性弱,各個階段的人都能對它的內容產生興趣,并產生不同的解讀。無論是從單個人物形象來看,還是從整體思想感情來看,《西游記》都有非常強的可看性。其次,作為國內的英雄人物的典型代表,孫悟空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IP,因此,《悟空傳》這樣的IP電影才能吸金無數。但是,近年來,《西游記》這一IP被高度使用,且劇情、宗旨同質化嚴重,即便又創新也使用無法突破原有的固定模式。所以在一眾電影里,只有《大圣歸來》口碑較好。保守的選擇被前人改編過且絕對能夠有票房的作品,是當下的常態。如《喜羊羊》、《熊出沒》每年都是最佳的IP電影選擇。但其實我們有很多優秀作品是可以改編成電影的。比如麻蛇的《那年那兔那些事》,這部在B站上收視率很高的動畫作品,講述了中國近現代史,無論是增長歷史知識,還是進行愛國教育,這部動畫片改編成電影的價值都是極大的。(2)改編水平較低,內容質量低下。以為有IP本身的優勢就有了一把尚方寶劍,所以很多IP電影內容與原創作品相比判若云泥。類似饒雪漫的《左耳》、顧漫的《何以笙簫默》都是口碑不錯的青春小說,但是據此改編的電影讓很多原著黨都失望至極。首先,小說讓讀者擁有對人物的想象空間,但電影將形象固化。且由于某些演員相貌、服裝、演技等方面的限制,有些形象并不符合觀眾心中的理想狀,帶給人尷尬感。其次,單看每本小說,人物性格、故事情節都各有千秋,但在將小說改為劇本的過程中,情節總是相似度極高,發展脈絡近乎相同。尤其是青春類IP電影,無外乎分手、打胎、出國、重逢等,讓觀眾產生了厭倦。另外,很多編劇為了讓故事發展更加傳奇,強行加上的死邏輯都被主角光環帶過,這樣的改編還不如完全照搬原著更讓觀眾心服口服。endprint
3、用演員掩蓋劇情缺陷。IP炒過炒演員,不顧氣質形象,臺詞演技,只以當紅的小鮮肉為賣點,粉絲們自然會為偶像買單。很多時候,大家明知是爛片,片方卻依舊可以收獲較高的票房,偶像效應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長久以來,電影市場烏煙瘴氣,投機取巧的行為越來越多。比如《奔跑吧兄弟》這樣的綜藝IP改電影,內容單薄,劇情欠缺,豆瓣評分3.3分,卻有4.4億票房,這種用演員圈錢的行為,雖贏了票房,卻丟了電影本身的意義。
三、國內IP電影發展方向建議
1、忠于原著,合理改編。所謂忠于原著,并不是和原著一模一樣,而是作品表達的思想、故事的脈絡、人物的設定等要與原著基本趨于一致。合理改編,即要符合邏輯線,不能強行刪減、反轉劇情,強行設定人物形象。在這一點上,《盜墓筆記》的強行下線原創作者的意圖的做法,逼得觀眾哭笑不得。這本被定義為懸疑探險類別的小說,卻被改編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片,盜墓者最常說起“我要把寶物上交給國家”這種政治上綱上線的話。這樣的改編是對《盜墓筆記》這樣的好IP的浪費。
2、挖掘新IP,系列化超級IP。我們有很多優秀但知名度不大的IP,但若能夠運用得體,一樣可以被關注。比如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就是根據九把刀的同名小說改編的。論原著,它不像郭敬明的《小時代》那樣火,論粉絲,九把刀也不及郭敬明俘獲的少女多。但論口碑,《那些年》足足甩了《小時代》無數條街,并拿下了臺灣華語電影票房第三的頭銜。再如根據須一瓜的小說《太陽黑子》改編的電影《烈日灼心》,得到了7.9分的評價,獲得了3.05億的票房。這些都是典型的用小IP獲勝的例子,可見IP是否家喻戶曉僅是對票房有影響,但是電影的內容卻能換來口碑,再轉換成更高的票房。
此外,對于《西游記》這樣的超級IP,并不是不能再拍,而是不要拍的千篇一律。那么多《西游記》的IP電影,永遠都在拍師徒四人取經打怪,普渡眾生。對它僅有的改編不過就是加入了一些感情線。它始終未能像漫威的英雄電影一樣成為有邏輯關聯的系列電影。漫威也在反復的做同樣的IP,但不同的是,這些電影是一部推動著一部的發展,故事是前進式的脈絡,引起了觀眾對故事的下一步發展無限的期待。我國的大IP也完全可以借鑒此種方法。
3、以平臺化方式運營,打造IP品牌。平臺化的運營,迪士尼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子。同理,我們以國內IP舉例,如郭敬明的青春小說,它面向的是青少年觀眾;《盜墓筆記》則主要面向的則是具有冒險精神的80,90后觀眾;《熊出沒》多面向的是親子觀眾。這三個例子體現了三類不同的粉絲群體,在各自的運營方面應該對于不同的受眾有不同的互動。這展現的也是平臺的精髓,只有平臺化的企業,才能夠整合、調動不同領域的資源進行協作。另外,未來電影產業還應該有 IP 產業鏈整合的大動作。通過產業運作、資本整合等不同方式,整合整個IP產業鏈的上游、下游,將 IP 產業的規模像滾雪球一樣做大做強。
四、結語
讓IP為國產電影錦上添花。運用原創IP拍攝電影,是錦上添花的行為,而非雪中送炭。電影的好壞,IP不能決定,而是由片子本身的內容和質量來決定的。在IP的改編中,一勞永逸是不可能的,如何改編,如何運營,怎樣讓IP成為品牌,才是決定電影能否成功的關鍵,只有做好這些方面的準備,才是穩贏的保障。拍電影,賺錢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讓好電影給市場帶來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IP是一手極好的牌,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而讓它成為爛在手中的牌。
參考文獻
[1] 劉藩.“電影產業經濟學”[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2] 許茜.好萊塢“漫威”與國產“西游記”電影IP運營比較研究[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
[3] 岳凱華.從盜墓筆記看IP電影熱潮的隱憂[J].電影藝術,2016.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