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全新
摘要: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不可缺少的元素,它體現了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校的精神風貌和校風,良好的校園文化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如今,大家都認識到,要辦好一間學校,擴大學校的影響力,使學校成為名校,就必須辦出特色,走內涵發展之路,而校園文化建設正體現了學校內涵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我校名譽校長梁祺佑先生早年曾就讀于陶行知先生創辦的學校,深受其教育思想的影響,在我校建校初期就依托陶先生教育思想培育學校特色文化,他捐資建了學校的“圖書館”、“行知亭”、“行知像”等,把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愛滿天下”及其生平鐫刻亭中,以營造“學陶師陶”的氛圍。多年來,學校熏陶出一支敬業、進步、奉獻的教師隊伍,他們不計較個人得失,工作認真負責,安教樂教。同時,學校也出現一批批說真話、求真知、辦真事的小真人;一套“以人為本”的管理機制逐步建立和完善,這些為促進學校的內涵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校園;學校;環境
近年來,在區教育局提出創學校特色辦內涵學校的號召下,我校確立了“樂行真知,愛滿校園”的特色文化發展主題,踐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培育校園行知文化,豐富校園文化精神內涵,走特色強校之路,展示學校風采,并獲廣東省學陶師陶先進集體。
一、營造優美的環境陶冶學生的性情
學校無閑處,處處都育人。校園環境是一部多姿多彩的教科書,它既是師生學習、生活的空間,也是陶冶師生性情的載體。我們要不斷改善學校環境促進發展學校[1]。改善學校環境不僅意味著翻新校舍,完善校園設備設施,更為重要的是要不斷豐富校園文化載體的內涵,從而達到充分發掘和利用校園環境,讓校園一草一木起無聲的教育——啟迪人,使它與有聲的教育相配合,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現在,我們不斷美化校園環境,采用花草樹木點綴校園,使校園充滿綠色。與此同時,也著力建設良好的物質環境,修整大氣整齊的校門、圍墻,平整寬敞的運動場,整潔的校道,打造靚麗的行知園。如今,校園白玉蘭、仁面樹、禾雀花等各種花木安排得錯落有致,美觀、合理[2-3]。小操場正面,豎起起了陶行知塑像,師生天天與偉大的教育家 “面對面”的“交流”,“聆聽”教育家的教誨。學校課室墻壁、走廊布置了陶行知的名言、詩歌;行知專題窗櫥作為學校生活教育宣傳陣地,展示了我校師生學陶師陶生活教育的成果;行知成長階梯,對著校門口向家長、學生、社會展示亮麗的“樂行真知,愛滿校園”行知特色文化;行知文化墻鑲著“教人求真,學做真人”八個大字,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行知展示室,介紹了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記錄了我們桐井人踏上行知征程學陶師陶的經歷和成果;行知園,以彰顯學校行知文化特色,讓校園充滿陶文化氣息,那彩魚游戲的梅花心池,青石盤路動感十足地展示特色文化,讓校園浸潤在“行知文化”的氛圍中。
為進一步凸顯校園文化氣息,我們將繼續美化行知園,在原有綠化長廊的基礎上建成行知文化長廊,將陶行知教育思想與校園景點融為一體的“師陶園”,達到陶行知先生那種“一草一木皆關情”的教育效果,使全體師生熏陶在美麗的文化氛圍中,進而升華思想境界[4]。
二、弘揚“真”制度文化,引導師生健康快樂成長
校園制度文化對師生的言行起必要的引導和約束作用,它讓師生清楚地知道學校倡導什么,反對什么,從而促使師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們學校在制訂學校規章制度時,充分地把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與現代管理理念相結合,滲透“真人”教育的理念,制訂一系列規章制度,并讓學生依照制度進行自我體驗和反省,做到持之以恒,而學校也堅持開展評比活動,選出先進集體和模范個人進行表彰。這樣師生在執行制度和遵守紀律的同時,實現了自我管理,體驗了生活即教育觀念。最終,使制度規范成為每個師生的日常習慣,從而達到了知行的合一教育目的。
三、以課題研究為抓手,學科教學滲透為途徑,回歸“真”課堂文化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渠道,課堂文化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會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情感和道德品質。在教學過程中,以“兩先兩后”(即先學后教,先練后導)課題為抓手,讓教師從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中為教學注入新的思路和方法,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
四、大力宣傳,積極營造“學陶、研陶、師陶”良好氛圍
學陶首先要知陶,要讓師生了解陶行知,熱愛陶行知。所以我們平時要充分利用各種途徑宣傳陶行知相關內容。一是大造學陶師陶聲勢,讓“行知文化”進校園。如,邀請專家到校進行學陶師陶講座;倡導師生閱讀陶行知相關書籍,寫學陶心得體會;觀看陶行知相關的視頻;利用校園廣播、班級黑板報、學校櫥窗欄介紹陶行知先生生平事跡和他的教育思想;在校園墻壁展示陶行知名言名語等。還可利用晨會時間,組織師生背誦陶行知的詩歌,唱陶行知的歌曲;利用班會課或專題課聽講陶行知的故事,舉行學陶師陶演講會等,讓師生在學習和實踐中,進一步領會“教學做合一”、“手腦相長”、“行知”的真正含義[5]。
二是加強家庭教育指導,形成家校合力。通過家長會、致家長的一封信及發放相關宣傳資料等形式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讓家長了解偉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明白學校的辦學理念,加強家校合作,使家長積極參與教育孩子之列,學到更多的親子溝通的方法技巧,走進孩子的心靈,體會孩子真正的需要,并時時處處為孩子做好“真人”的榜樣,從而達到教育效果。
校園文化是需要足夠的耐心來積淀和凝固的。傳承行知“真人”理念,打造學校特色文化,我們還行走在路上,還需要長期的努力,但我們會努力將陶行知求真的精神牢記在心,逐步升華我們的思想境界,讓校園行知文化成為師生一路進取和成長的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 左妮紅,藍星華.高職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的理念與策略[J].職教論壇,2011(32):25-26+29.
[2] 劉政言.從特色教育論新時代的校園文化建設[J].亞太教育,2015(23):75.
[3] 張科.淺談藝術教育和地方高校特色校園文化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4(32):39-40.
[4] 周國耀.建設具有經貿職業教育特色的校園主體文化[J].教育與職業,2013(11):35-36.
[5] 強愛珍,宋美權,武嘯.傳承文化特色 建設和諧校園[J].陜西建筑,200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