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在教育轉型時期的一個典型課案例,處在21世紀初,這堂課還尚未進入課改時期。這堂課說它是典型,是因為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已具新課程雛形的一堂課;同時,執課教師身上反映出來的問題,也正是轉型時期第一線老師習慣性的通病。作為教與學的雙邊活動過程,我們往往比較注意學對教的適應,而經常忽略教對學的適應,教師按照經驗形成自己的教學方法,而很少考慮如何調整教學策略來適應學生。
這篇案例同時也是曾老師在去年暑假班給我們上課時引入的一個案例分析,針對這篇論文,我們十幾位同學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給我很大的啟發。接下來我主要針對本文提出的幾個問題的所給出的一些看法。
一、這堂課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小學科學課肩負著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性的重要任務。按照新課程標準,要求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其獲得科學基礎知識的同時也學會學習的過程。但是這堂課出現了很多問題。
(一)與日常生活經驗不相符
液體的熱脹冷縮作為本節課的主題,液體便成為教學內容中的關鍵詞。但液體對于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太過于抽象。就如文章里博士所說的:“難在與日常經驗不相符”。比如:你說,水受冷,體積會變小。可孩子們覺得一杯熱水冷了,并沒有淺下去一點。又比如:炒菜錢,菜油也加熱到高溫,可并沒有見體積增大。人都是更相信自己的感覺,兒童尤其如此。”所以通過博士所說的話,引導小學生對水的熱脹冷縮的觀察逐漸形成對液體的表征便成為本堂課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但執教教師太高估小學三年的學生了,在引導學生觀察水的熱脹冷縮時,他提的問題是讓學生觀察水的一些性質,而沒有明確提出具體是哪一種性質。水的性質有很多,學生應該朝哪個方向去研究呢?這給她們觀察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所以我就在想在觀察的時候就應該適當地引導學生重點觀察什么?可否飚速為研究液體的熱脹冷縮性質并以水為例,有利于引導學生逐步構成“水的熱脹冷縮”認知圖式。在學生觀察水熱脹冷縮的微小形變實驗時再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學生體驗這種與日常生活經驗不相符的實驗現象。
(二)學生沒有分子概念
文章最后總結:“是什么導致這堂課失敗?原因之一就是小學三年
級的學生,沒有也不可能有分子的概念。”他們有的是自身年齡階段對各種液體的感性經驗;當學生認知圖式中的表象缺乏時,只能憑借自己所熟悉的表征方式去自圓其說,游移于原有的思維層面,出現老師認為該這樣說,學生們偏不這樣說的錯位。所以在觀察水的熱脹冷縮實驗時,老師很想學生能回答出水的體積變大了,但是學生一直往其他方面思考,比如:燒瓶變熱了,水增加了,燒瓶發生改變了等等不在老師意料之中的答案,這時候老師慌了,幸好有一名課外知識比較豐富的同學回答出水的體積變大了,才回到今天的課堂內容之中。
所以在后來教授點評是也提到其實也不一定要學生掌握分子這種微觀概念,因為在沒有分子概念之前,人們也已經接受了液體熱脹冷縮的這一性質。我們在這一知識的處理時更應該關注的是小學生認知圖式特點而因勢利導,那課堂上是另一番景象,從而替代歸納,從而增加學生主動探索的積極性。
二、好課好在哪?
執教老師眼里是失敗的,因為她覺得自己沒有完成教學任務,學生也沒有按照他的所設想的教學目標完成已經制定好的計劃,課堂實效與備課期望截然不同。
但其實這堂課最難能可貴的是他跟上了新課程的腳步,正如羅老師所講的:“……通過學習,我們認為,老師講,學生聽,那是老師老課堂;學生說,老師聽,這才是新課堂。學生說對說錯,是一回事;敢不敢讓學生說,又是另一回事。教學要走出新路,必須要有勇氣。”
依據新課堂一切“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價值取向,這是一堂好課。第一,好在課的方向。教師的課的導向與以往傳統的課堂比較已經有了實質性的改變: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實現了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交往互動。就比如課上羅老師的課堂演示與指導學生動手實驗相結合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由于第一次嘗試新課改,引導學生在實驗中能夠做什么,達到什么目的,如何具體操作,教師應當做到心中有數,這成為當時一線教師的難點。但是有這一次的突破,對于新課改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方向指導。而教師的演示實驗旨在引導小學生建構“水的熱脹冷縮”圖式的話,后繼實驗就應當知道學生在印證歸納的過程中概括出液體的共性。第二,好在課的真實。正如教授所講,他去聽過有些老師上過的課,雖然最后回答出液體熱脹冷縮的問題,但他在聽課過程中去翻閱了學生的課本,很多課上要問的問題以及標準答案都早已記錄在課本上,這使他愣住了。教授說覺得研究課就是要真實,只有真實才有研究的價值。所以說課堂上學生和執教教師都進入了各自的角色,都在動腦筋思考,他們看到很多現象,根據現象進行了很多有意思的設想;同時,面對專家聽課領導視察,仍能實課實上,毫無雕飾,既表現出執教教師對素質教育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也表現出身不由己力不從心的無奈,還觸動了人們去思考課改當中一些深層次的因素。雖然說這堂課違背了舊教學大綱的要求,未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但在新課程標準中的三維目標評價中完成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兩個目標,所以可以說這是一堂“失敗”的好課。
三、為學生認知搭橋
而這堂課要求學生得到的結論和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跨度太大,能不能有一個比較好的方法過渡一下呢?液體的熱脹冷縮現象不明顯,可不可以先做其他物質(比如氣體)的熱脹冷縮實驗呢?這些都值得我們去思考。同時我還在思考,在給學生提供器材,最好以小組模式提供實驗器材,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讓他們自己去觀察氣體的熱脹冷縮,再引入水(液體)的熱脹冷縮,讓他們自己體驗這種與日常生活經驗不相符的實驗現象。而在小學三年級的認知水平上,把水向醬油、菜油的遷移從本質上看這只不過是一種抽象訓練,所以更應該放手讓學生進行實驗,通過做了實驗、思路放開了,若順勢設置的問題懸念,讓學生回家后再多多思考,既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望,又促進了師生間的互動溝通。但相比執課教師倉促結課,更具有激發學生探究的意義。
總之,教師就是應該為學生的認知搭建一座“橋梁”。
作者簡介:麻靜美(1987-7),女,漢族,籍貫:浙江蘭溪,單位:蘭溪市育才中學,研究方向:教育教學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