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是當代中國的最強音,是中國現代化的通俗表達。順利實現這一宏偉目標,需要多方面的條件,其中作為重要支撐的文化則是強大的精神動力。實現中國夢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長期堅持堅守;實現中國夢將會面臨諸多矛盾和風險,需要不斷奮發進取、創新創造。從這個意義上說,堅定的文化自信是實現中國夢“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力量源泉。
關鍵詞:文化自信 中國夢 動力
一、實現民族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要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只有創造過輝煌的民族,才懂得復興的意義;只有歷經過苦難的民族,才對復興有如此深切的渴望。” 中華民族以其勤勞和智慧曾經創造過歷史的輝煌,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過十分重大的貢獻。而近代以來,可以說中華民族所遭受的苦難在世界歷史上也是罕見的。正是這種切膚的痛楚,使得國人在內心深處漸漸萌生了民族復興的渴望和沖動。那么在國人內心熱烈涌動的民族復興到底是什么呢?
中國希望能夠在世界歷史進程中起到積極作用,能夠在國際社會的發展和國際事務的處理中承擔一個大國應該承擔的責任,這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真正內涵。古代中國曾經在人類文明歷史的寶庫中占據了重要席位。到了近代,由于反動政府反動統治的阻礙,也由于一百多年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和壓迫,使得中國一度被世界甩在了后面,經濟、科技水平等均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即便如此,近代中國有識之士仍在面對民族危亡的時刻表現出了應對民族危機積極心態:振興中華、變法自強、反帝愛國的疾呼,戊戌維新、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的聲浪,既延緩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也在近代中國走向復興的歷史進程中產生了重大影響,同時在這些爭取民族獨立、謀求民族復興的行動中,先人們的思想、觀點、著作等也對當時的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為其他殖民地國家的解放運動提供了經驗和遵循。如今,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蓬勃發展,我們愈發穩定地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在這樣一個改革發展的新時期,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數四分之一的大國,希望能夠在自身發展前進的同時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為人類文明的進步貢獻更多的力量和成果。所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指希望中華民族能夠像曾經的那樣,促進和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為世界歷史的前進做出更大的貢獻。
二、文化繁榮興盛為實現民族復興提供豐厚滋養和精神支撐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在山東曲阜考察時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 這里,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了文化與民族復興的緊密關聯。這就是:文化發展繁榮是民族復興的重要支撐和必備條件。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潤滑劑和粘合劑。域內民族間文化的交流互通交融,能夠增強民族內部成員之間的認識和了解,從而減少誤解、增加理解,縮小分歧、擴大共識。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是民族發展的潤滑劑。文化亦能夠教育人、影響人,團結人、凝聚人,形成社會發展的正能量。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是民族發展的粘合劑。要言之,中華文化“對中華文明形成并延續發展幾千年而從未中斷,對形成和維護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對形成和鞏固中國多民族和合一體的大家庭,對形成和豐富中華民族精神,對激勵中華兒女維護民族獨立、反抗外來侵略,對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促進中國社會利益和社會關系平衡,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可以說,中華文化像雨露似陽光,滋養和溫暖著古老的中華民族,激勵著人們始終百折不撓、自強不息。
一言以蔽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
三、堅定文化自信,助推民族復興夢早日實現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實現民族復興夢想的自信來自于中華民族長期積累的“文化養分”和擁有的深厚“歷史底蘊”。這是實現民族復興夢想的重要資本。有學者指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僅意指經濟的繁榮、政治的發展或社會的進步;在更為深遠的意義上,民族復興意指中華民族在文化、文明上的重新崛起和再度輝煌。因此,文化復興是民族復興的題中應有之意,是其重要內容和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關鍵是堅持發展中華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堅定文化自信有助于中華民族對內凝聚復興的偉力,對外展示中國形象。 “文化,是一個民族置放靈魂、安頓信仰、確證生命價值和存在意義的精神場所與心靈港灣。”因此,“一個對自身文化沒有自信的民族,也必將喪失自我確證、自我認同的根基,從而流為四分五裂的散沙。”[2]可見,文化自信對民族認同與民族團結至關重要。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自信承載著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事實上,中國夢具有濃重的文化底色。如果脫離了中國文化,中國夢就會失去其賴以生存的文化根基。可以說,中國夢只有基于中國文化基礎之上,方能獲得源源不斷的生命支持,即把中國夢的根系深植于我們自己的文化土壤里,才能枝繁葉茂,展示無限的生機。[3]從對內而言,民族夢注重從文化傳統的層面喚起族群共識,可以與文化強國戰略巧妙地勾連起來,著力從文化傳統中建立共同體的認同感;從對外而言,民族夢從文化層面來說明中國、演繹中國,讓世界感到,中國人是有深厚文化積淀的,中國不僅是經濟大國,也是一個文化大國。
“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4]在這莊嚴的宣示背后有著堅定的文化自信作為有力支撐。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文化自信不可缺席。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M].人民出版社,2014:5-6.
[2] 劉水靜.當代中國文化自信建設的戰略意蘊[J].教學與研究,2016(11).
[3] 張濤甫.“中國夢”的文化解析[M].重慶出版集團、重慶出版社,2014:22-23.
[4] 習近平.習近平關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82.
作者簡介:范守勛(1994—),男,安徽淮南人,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與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