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我國,長久以來采用勞動和人事分離的制度。由于用人制度不完善,沒有與之完全對應的法律法規,實踐中教師通常沒有和高校簽訂有效的勞動合同,從而無法有效維護高校教師的合法權益。我國高校教師勞動合同的適用可以通過強化相關立法來完成,首先應確立高校教師的勞動者地位,向勞動法靠攏。其次應制定一部專門的涵蓋高校用人制度問題的法律法規。
關鍵詞 高校 教師 用人制度
作者簡介:禹玉琳,吉首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學理論。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087
對于高校用人制度來說,就是要脫離行政體制,使高校享有單獨的法律地位,享有法律實體的自主權。在這個過程中,高校教師也將從國家干部地位變為由專業技能的工作者。同時,教師與高校也由原有的行政關系轉變為平等、自由的民事法律關系。高校和教師的平等地位和管理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用人制度不再由政府分配統一,高校有權招聘自己的老師。在管理方式上,教師和高校也從以前的命令順從變成權利和義務關系。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把人事關系和勞動關系視為兩個不同的概念,勞動和人事一直都是相分離的管理制度。在我國事業單位包括公立高校,高校教師應從職業角度定性為專業技術人員。在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以下簡稱《勞動合同法》)中的第九十六條這樣規定:“事業單位與實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員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務院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未作規定的,依照本法有關規定執行。”
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事業單位人事爭議案件適用法律等問題的答復》中是這樣規定的,“人民法院對事業單位人事爭議案件的實體處理應當適用人事方面的法律規定,但涉及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勞動權利的內容在人事法律中沒有規定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的有關規定。” 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高校與高校教師之間是可以適用《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的。
一、我國高校用人制度的現狀
(一)目前高校用人制度的主要形式
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來,我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高校用人制度也不斷的改革。高學用人制度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學改革的熱點和難點。在改革進程不斷深化的今天,高校教師用人制度正處于一個復雜的轉型時期。高校教師按照是否有事業編制可以分為編制內和編制外兩大類。編制內可以根據教師和高校的地位不同分為任命制和聘用制。
任命制就是由上級教育行政機關根據有關規定派教師到高校的方式。在此種體制下,教師的職務、級別、待遇取決于教育行政機關。高校作為教育行政機關管理的事業單位,和教師是一種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
聘任制是高校根據自身需要聘請有資格的教師擔任教學與科研的職務。《教師法》第十七條規定“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應當由學校和教師簽訂聘任合同,明確規定雙方的權利、義務和責任。” 《教師法》使我國教師用人制度得以逐漸規范。
(二)高校教師與高校用人關系的現狀
通常,我國采用勞動和人事分離制度,不僅適用于企業,也適用于機關和事業單位。公立高校作為事業單位,適用于高校和教師之間的人事關系,享受國家干部,行政人事部門管理。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高校開始實行教師任用制度。
長久以來,我國高校教師用人過程中與“勞動”二字沒有關聯,高校與教師雙方一貫是人事關系。即使1994 年出臺的《勞動法》,2008 年實施的《勞動合同法》,也未能影響和改善高校與教師之間的這種人事關系。原因在于實踐中,高校掌握了教師的資格和職稱的評審權,在行政上高校與教師形成了相對的關系,兩者的法律地位不平等。 所以在就業過程中,教師不能完全表達自己的意愿。
目前,我國在高校教師用人方面的專門法律缺失,所以在法律上高校和教師之間的關系缺乏適用依據。根據《高等教育法》中第四十八條第二款規定:“高等學校的教師的聘任,應當遵循雙方平等自愿的原則,由高等學校校長與受聘教師簽訂聘任合同”。 由該規定可看出高校與高校教師雙方應是平等自愿的關系。實際上,《高等教育法》明確了教師聘任原則和聘任方式,但并未明確聘任合同內容和聘任的程序。教育行政部門還沒有出臺關于高校教師用人的專門法律法規。由于沒有統一的關于高校教師用人的法律法規,所以在實踐中各高校各自行使各自的教師聘任制度。這種由高校自行擬定的教師聘任合同由于缺少法律依據,并且有很大隨意性,不可避免地會對高校教師的合法權益帶來損害。
二、我國高校用人制度的問題
(一)教師用人形式的復雜
高校教師具體用人形式沒有統一的標準,使高校教師與高校用人關系之間變得復雜,從而導致復雜化的法律適用問題。多元化的用人方式,不僅給高校教師帶來許多困惑,而且在其合法權益遭受到侵害后無法有效的救濟。當下,我國高校用人形式多種多種,高校與教師雙法律關系復雜,聘任合同各種各樣。特別是把高校教師劃分為編制內與編制外,其福利待遇標準不同、薪資與工作不對等,致使許多教師無法尋求有效的救濟途徑,合法權益受到侵害。
(二)教師與高校之間地位不平等
在高校教師看來,高校不僅是聘任者更是管理者。這種雙重身份使得教師和高校之間難以在實踐中保持平等的關系。雙方地位差異,將嚴重影響教師的真實意愿和權利救濟。在聘任過程中,高校有很大的優勢。實踐中常由高校確定與教師是否簽訂了聘任合同,簽訂的聘用條款將根據高校的意愿確定。可以看出,聘任合同的簽訂,兩者之間是不平等的。實際上,教師無權選擇合同的文本,格式和條款。另外,教師因為自身就業壓力和再就業困難,難以與高校平等的協商。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完整,教師和高校簽訂合同時有著后顧之憂。就算對合同條款有意見,往往也不會提出來。要真正讓高校教師與高校地位平等,還有很大一段距離。endprint
(三)教師與高校權利義務不對等
高校因自身地位條件的優勢,在合同中設置高于《勞動合同法》的違約金條款限制人才流動。《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二條的第二款規定:“勞動者違反服務期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違約金的數額不得超過用人單位提供的培訓費用。用人單位要求勞動者支付的違約金不得超過服務期尚未履行部分所應分攤的培訓費用。” 這項規定可以適用于接受特殊培訓又未經授權離職的教師,通過賠償違約金這種方式保護學校的合法權益。
但是從理論層面來說根據該規定,違約金的數額不得超過用人單位提供的培訓費用。然而實際情況卻不容樂觀,高校對于高校教師在服務期違約往往約定高于培訓費的違約金。這給高校教師帶來了極大的不公平。再者,大多數聘任合同只約定高校教師一方的違約金,而沒有高校向高校教師賠償的規定。
(四)教師權益救濟機制不夠完善
從我國目前的法律框架來看,可以根據現行的“一調一裁二審制”聘用合同糾紛解決機制的法律法規來解決高校教師與高校之間的爭議。一起有爭議的案件通過申訴調解,人事仲裁機關仲裁,人民法院一審,第二審終審。在這種況下,解決聘任合同糾紛案件一般需要一年多的時間,如果有更多的特殊情況,則需要更多的時間進行法院的執行程序。考慮到隨后的申訴程序和審判監督程序,解決案件需要更長的時間。可以看出,目前聘用合同的爭議解決機制效率低下。這種情況對高校沒有太大的影響,但對大多數依靠勞動力養家糊口的教師來說,效率是非常低的,無法花費大量精力維護自己的利益。就算維權了,一來二去的結果也很難讓人滿意。
(五)法律沖突不斷
目前,我國現行的勞動法律制度仍然存在很多法律沖突。立法體系錯綜復雜,立法手段落后欠缺和立法部門間缺乏有效的協調。雖然當我們遇到問題時,法律的適用遵循上位法優于下位法,特別法優于一般法,新法優于舊法的原則,但往往在實踐中會存在困難。因為法律之間的沖突,當實踐中高校與教師之間產生勞動爭議,教師的合法權益往往很難得到保障。而這樣的爭議不公還會擾亂高校的正常教學秩序。特別是高校就業制度改革不斷深化,高校在處理勞教關系中遇到了諸多問題,如:解雇,調動,辭退和辭職等。這種狀況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十分不利。
三、對于我國高校用人制度的建議
(一)完善統一高校教師勞動合同
當前,因為高校勞動合同的多樣化和復雜性,使高校勞動合同不能有效的參照已有《勞動合同法》,無法保障高校教師的合法權益,無法做到平等、公正。在接下來的改革中,應確立好高校教師的法律地位,使之能適應勞動合同法或者制定一部專門的涵蓋高校用人制度問題的法律法規。逐漸精簡合并高校已有的用人方式,讓高校用人制度逐漸向規范化、法治化靠攏,讓高校和教師真正的處在一個平等的地位上。使高校用人制度更規范、更統一、更有效。
(二)以教師工會為代表簽訂集體合同
目前我國僅有學校或教育行政部門與教師個人簽訂的合同,而無集體合同。在一些發達國家中,教師的選任大多采用的是集體合同的方式,通常稱之為“團體協約”。在這種方式下用人單位與職工一方(通常是工會)簽訂以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等勞動條件為中心內容的書面集體協議。
工會將代表教師和學校進行溝通,在教師和學校有爭議時。并通過有效的法律渠道保護教師的合法權益。只有通過教育工會(維權者自己的利益)和教師代表大會(代表自己的利益),才能爭取在市場化勞動關系中的合法權益。
因此,為保護教師的合法權益,教育工會代表高校應廣泛使用集體合同。
(三)建立優秀高校教師選拔制度
高校教師作為社會寶貴的人力資源,應該有更好的發展平臺。不能因為只考慮高校的自身發展,禁錮高校教師的職業生涯發展。應建立相應的鼓勵機制,鼓勵高校教師自我提升。當高校教師任教達到一定年限,有更好的學術水平,已為高校做了一定的貢獻,可以選拔至更好的平臺。
注釋:
全國人大常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18,22.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事業單位人事爭議案件適用法律等問題的答復.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278763.2004-04-30.
全國人大常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12.
全國人大常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6.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