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勁元+雷光輝
摘要:生命教育是大學生教育的重要內容,其目的是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與潛能的開發,提升生命的意義。本文從生命教育的教育理念構造、教育課程設計、教育平臺建設、教育活動開展、學校與家庭的協作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的途徑進行反思,為促進我國大學生生命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大學生;生命教育;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40-0039-03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科技的巨大進步,個體在享受科技發展帶來的成果的同時,也承受著越來越大的精神壓力,心身失衡的情況越來越常見。高校大學生也承受來自社會、家庭等各方面的壓力,然而我國高校生命教育長期以來卻處在缺失的狀態,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大學生生命觀扭曲,漠視生命、透支生命、自殺、暴力犯罪等現象時有發生,種種現象都提醒高校學生工作者需要反思大學生生命教育。和西方相比,生命教育在我國才剛起步,理論和實踐上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生命教育的概念
關于生命教育的概念,目前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方面對生命教育進行了闡述。
張云飛在《呼喚生命教育》中指出“生命教育是指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的生命價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義,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激發學生對終極信仰的追求,滋養學生的關愛情懷”[1],其中主要包含了保存生命的教育、發展生命的教育和死亡教育三方面的內容。褚惠萍在《從大學生自殺現象看高校的生命教育》指出生命教育的內涵包括認識生命、尊重生命、體驗生命和死亡教育四個方面的內容。[2]劉環認為“生命教育是通過認識生命的起源、發展和終結,從而認識生命,理解生命,欣賞生命,尊重生命,進而珍惜有限生命,建立起樂觀、積極的人生觀,促進學生價值觀、生理和心理、社會適應能力的全面均衡發展的教育。”[3]賴雪芬則認為“要開設生命教育課程;在具體課程和實踐活動中滲透生命教育;在體驗和實踐式德育下開展生命教育;同時要切實加強挫折教育;要調動教師的生命關懷和生命智慧;充分發揮心理咨詢工作的作用;積極開展生命教育研究。”[4]對于生命教育的定義眾說紛紜,但基本上都涵蓋了對生命的認識與理解,引導學生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珍惜生命,探索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促進自我人格的成熟與更高水平的發展。
二、生命教育的開展現狀
生命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界初西方興起的死亡學,后來發展了死亡教育和生死教育。1968年,美國學者首次倡導了生命教育思想并創立了“阿南達學校”踐行生命教育,主要關注藥物濫用、暴力與艾滋病以及自殺等社會問題,引發了全世界的關注。作為最早實施生命教育的國家,美國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善與科學的教育體系,涵蓋了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澳大利亞、英國、新西蘭等國家成立“生命教育中心”等機構,致力于防治“藥物濫用、暴力與艾滋病”,同時開設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并將生命教育滲透到各個學科中。
我國臺灣地區在2000年成立了生命教育委員會,香港也于21世紀初推廣生命教育課程。大陸部分地區在高校心理咨詢中心或危機干預中心的推動下,不斷進行生命教育地探索與研究。2003年湖北省召開“防止高校學生自殺專場會議”。2005年上海市已出臺《上海市中小學生生命教育指導綱要》,“引導和幫助學生認識和感悟生命的價值,熱愛自己的生命,進而尊重、關懷、欣賞他人生命,樹立積極的人生觀。”2008年,云南省教育廳在羅崇敏廳長的領導下正式開始在全省各級學校推進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為內容的“三生教育”,編寫了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全套教材。2009年浙江傳媒學院、江西師范大學等少數高校相繼開發了生命教育教材。近年來,北京大學與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合作,以晚會的形式向新生傳遞熱愛生命的信息,這也體現了生命教育途徑的有益探索。
相對來說,國外開展生命教育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上都比較成熟,很多地方都值得我們去借鑒。但由于文化的不同,國內外關于生命教育的研究與實踐還有很大的區別,比如國外的生命教育主要針對自殺、暴力、吸毒等社會現象,提出要珍愛生命,重視生命本體的存在;國內的生命教育在預防自殺的基礎上,重視追尋生命的意義,探索生命的價值,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所以更重視活著的意義。
三、生命教育的途徑
針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具體實施,國內相關高校已經進行了一些嘗試與探索。從課堂教學、專題教育、實踐活動等方面,針對生命的不同方面進行教育與指導。同時,除了學校教育,專家學者也重視家庭、社會在大學生生命教育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王曉虹提出,學校教育仍然是生命教育的主渠道;家庭教育則需要重塑父母珍愛生命的形象,培養孩子的生命情感等;社會教育則需重視全員教育、維護生命安全機制和形成生命教育的網絡。[5]
1.樹立生命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深層變革是生命教育的關鍵。高校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質對教育工作起著重要的作用,任何教育的改革都需要改革者自身觀念的改變。教師作為教育中的重要因素,在教育中起著主導作用,因此,在生命教育中,教師自身應該樹立生命教育的思想,熱愛生命,對生命、生活充滿熱情,并能以自身為榜樣引導學生。教師還需要掌握生命的知識,只有自身掌握科學的知識,才能在平時的課堂中更好地傳遞給學生。當然教師還需要有生命教育的意識,把生命教育融入知識教學中去,重視生命教育對學生發展的重要作用,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理解學生,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情感與需求,重視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從而促進學生更好地體驗生命,得到更好地發展。
2.開設生命教育課程。生命教育課是學校實施生命教育的最基本途徑。生命教育成熟的地區,都有非常科學與完善的生命教育課程,并形成體系。如美國和英國都在針對不同學齡的學生開設不同的生命教育課程。臺灣地區也在中學時段開設生命教育的課程,并向下向上延伸到小學和大學。當然在高校開設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學隊伍,隊伍建設是開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保證。同時,高校開展生命教育還需要編寫符合本學科的教材,目前除了云南省有統一地針對小學至高中完整的教材之外,高校關于生命教育的教材雖然不多,但是也有一些值得借鑒的地方。endprint
通過獨立的生命教育課程,將生命教育與大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幫助大學生了解自身的特點,客觀地認識自己,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彌補自己的劣勢。掌握心理危機的一般常識,能及時識別危機并掌握處理危機的一般流程,具備一定的自助與他助能力。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目前國內能開設生命教育課堂的學校還比較少,但是也有不少彌補的辦法。如將生命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中滲透生命教育,甚至可以直接安排若干課時用于生命教育。對高校大學生來說,講座也是一種常見的授課方式,學校、院系可安排系列講座對生命的各個方面進行闡述。生命教育是個廣泛的命題,高校也可以通過其他相關的課程來進行生命教育,如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哲學、生涯規劃等課程。
3.建設生命教育宣傳平臺。課堂教學是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徑,但是生命教育不應只局限于此。生命教育同樣需要重視學校文化的建設,重視生命教育的宣傳。文化是影響學生成長的基本社會因素,為此高校可以把生命教育融于校園文化建設中,在學校營造一種相互關愛、團結互助、競爭與合作相結合的具有人文關懷的文化。通過學校宣傳欄、校報、各類雜志、廣播臺、宣傳冊、手機短信等傳播途徑宣揚生命教育,傳遞生命教育知識。同時,針對時代的特點,考慮學生的發展特點,大力開發具有時代特征的宣傳平臺,如通過建立專門的生命教育網站、微信公眾號、微信、QQ、手機APP等方式,傳遞生命教育的知識與信息,多渠道展現生命教育的內容。另外,充分利用校園文化載體的作用,開展以生命教育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如“525心理文化節”、“生命夢想”文藝晚會等,幫助學生體驗生命的美妙,感悟生命的真諦。
4.開發生命教育活動載體。對于高校大學生來說,除了傳統的課堂教學,各種形式的活動無疑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一面,學生們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收獲成長。開發與利用好各類活動是有效實施生命教育的重要保障。(1)模擬生命歷程體驗法:通過模擬人生的重要時刻,如結婚、死亡,讓學生體味這些重大時刻的感受,引發對生命的思考。我們可以搭建結婚與死亡的模擬場地,按照傳統的禮儀,讓學生體驗作為當事人的感受。國外關于死亡教育有完整闡述,國內關于死亡教育的活動形式也不少,如“體會睡在模擬棺材里面的感受、自己給自己的墓志銘、假如生命還有三天”等形式,激發大學生重新感受生命。當然這些形式顯得有些沉重,也可以采用一些輕松的方式,如“模擬結婚、給未來的自己寫信”等途徑,可以讓大學生感受生命的喜悅,激發對未來的想象。(2)影視作品觀賞法:影視來源與生活,又高于生活。影視中的人物情節與生活經歷,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同時,影視作品由于其較高的藝術性和觀賞性,更容易引發學生的參與。學校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參與觀看精選的電影,并且組織討論,加深對電影的理解與反思。現在,隨著微電影的興起,班級心理委員可以挑選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微視頻在課間播放,達到課間休息與教育的雙重效果。(3)社會實踐法:大學生漠視生命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對生命的理解,對生命的體驗不深。因長期在學校這個相對單一的環境里生活,缺乏對生活的理解,缺乏關懷生命的能力。因此,生命教育需要加強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加深對生活的理解,增強對生活的感受,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體驗中成長。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去烈士公園、養老院、殯儀館、特殊學生教育中心等參觀、學習、體驗,讓學生感受生命的脆弱與易逝;組織學生參與遠足、自行車環游等旅行實踐磨礪意志;組織學生參與“10元錢過一天”等活動,讓學生體驗生活的艱辛不易,激發學生生存的能力,感受人世間的溫情與感動。(4)生命敘事法:生命是一個歷程,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成長經歷,成長中的點點滴滴構成了個體生命的全程。從這點上來說,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都是與他人不同的。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人在生命的不同階段,又具有共同的發展特征,每個人都會經歷胎兒期、嬰幼兒期、兒童期、青春期等;不同的年齡段又有著共同的成長主題,如上幼兒園、小學,參加中考、高考,戀愛、結婚等;加之共同的社會成長背景,如“70后”、“80后”、“90后”,每一代人都會烙上時代的特征。從這點來說,生命個體之間又具有更多的共性。對于一些放棄生命的大學生來說,他們往往注重生命的獨特而忽略了共性,覺得自己所經歷的事情是這個世界最無助、最無法解決的事情,自己所背負的壓力也是最大的,是不被人理解的。生命敘事法通過讓大學生表達自己生命過程中的經歷、感悟、體驗的同時獲得對他人生命歷程的感悟,讓大學生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命,找到自己的優勢和缺點。具體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開展:針對大一學生的“我的生命線”活動,記錄學生的生活成長史,并對未來進行構想。一方面幫助學生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命歷程,并對未來進行設計,同時通過收集生活史,了解學生的家庭結構、經濟狀況、學生經歷的重大事件,學校可以對學生進行更有針對性地教育和幫助。高校還可以對每年的優秀畢業生和因某些因素不能畢業的學生進行訪談,通過他們的實際經驗來啟發低年級學生如何過好大學生活。學校還可以邀請一些杰出的校友回校做講座和報告會,通過校友們講述自己的成長故事和創業經歷等,激勵大學生積極努力,超越自我。
5.發揮家庭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學校是生命教育的主要陣地,是大學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場所,因此學校要通過各種方式與途徑,傳播生命教育知識,傳遞生命教育理念。但是,生命教育僅僅有高校的努力還是遠遠不夠的,針對高校大學生自殺現象的調查發現,大部分的學生自殺都與家庭教育、親子關系有關,盡管國內有研究指出高校自殺大學生中有50%以上的和精神疾病有關,但是精神疾病本身的產生以及對精神疾病的處置不當同樣反映了家庭關于精神疾病、關于生命知識的缺失。所以在大學生中實施生命教育,還應該發揮家庭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
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學生成長的第一個課堂。父母的教養方式、教育水平、親子觀念對孩子的生命觀、價值觀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家長所營造的民主、專制、放任等家庭氛圍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及解決問題的方式,家庭同樣是學生在面對困難獲得支持的主要來源,因此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學校要加強與家長的聯系。一方面可以讓家長掌握學生的在校情況;另一方面可以讓家長感受到學校的關心,同時在聯系的過程中,學校可以向家長傳輸生命教育知識、家庭教育的理念。高校同樣可以通過設計關于生命教育的宣傳冊隨錄取通知書寄送家長、利用新生開學召開家長會、給家長做講座等形式進行家長教育,發揮家長在大學生生命教育中的作用。
6.開展生命教育課題研究。目前國內針對生命教育的研究才剛剛起步,對生命教育的理論、內容、途徑與方法還存在很多的討論,針對大學生的生命教育研究則更少。理論研究是實踐的基礎,實踐是檢驗理論的途徑。以研究帶實踐是學科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高校開展生命教育,必然需要加強生命教育課題的研究。
我們可以仿照臺灣地區以及西方國家的經驗,成立相關的教育研究會或指導中心,專門進行生命教育的相關研究,指導生命教育在各級學校的實施。高校可以由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大學生發展指導中心、心理學院、教育學院、哲學系等機構,面向全體師生進行生命教育的研究,鼓勵教師積極申報國家、省級課題、同時在學校內部設立生命教育校本課題;鼓勵輔導員提煉總結生命教育的方式與途徑;鼓勵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相關的調查研究。以理論指導實踐,以科研促進教學。同時,加強生命教育的學術交流,借鑒國外生命教育經驗,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與提高。
總之,生命教育是大學生成長中的一個重大主題,大學生的生命觀直接影響大學生的成才,影響社會的進步,然而國內關于生命教育在教育內容、理論、途徑等方面還存在諸多的問題。近年來,高校大學生自殺等惡性事件頻發,這不得不引起高校學生工作的深思。作為大學生成才的重要平臺,高校生命教育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張云飛.呼喚生命教育[J].社會,2003,(03):1.
[2]褚惠萍.從大學生自殺現象看高校的生命教育[J].江蘇高教,2007,(01):148-150.
[3]劉環.讓生死不再兩茫茫[J].思想·理論·教育,2003,(Z1):32-34.
[4]賴雪芬.在大學生中開展生命教育的途徑[J].教育評論,2005,(01):29-31.
[5]王曉虹.生命教育論綱[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5:1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