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芬
近年來,高考改革、核心素養、綜合素質評價、選科、走班、生涯規劃指導等,都是關于高中教育改革的“熱詞”。但作為教育核心陣地的高中教學問題,在有關高中教育改革的話語體系中,似乎逐漸被湮沒了。
教學作為保障教育質量的重要過程,在高中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究竟應如何定位?高中教學面臨怎樣的困境與問題?是否通過改變高考制度,或者設計好高中各個學科的課程標準與教材,就能達到高中教育的理想彼岸?
一、教學,高中教育不可缺失的“關鍵過程”
在“立德樹人”思想的指導下,2014年9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選擇上海市和浙江省開展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新的高考改革影響了全國高中課程標準修訂工作,也倒逼了現有高中教育教學實踐。2014年12月,教育部啟動了以“核心素養”為靈魂的高中課程標準修訂工作,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思路,希望通過高中課程方案、學科課程標準的修訂,實現高中教學、評價、管理等一系列實踐工作的變革。
顯然,目前有關高中教育改革的兩大舉措,主要基于兩個基本假設:一是只要做好高考改革的設計,必定會通過評價方式、命題改革等倒逼高中教學等方面的改革,如走班教學;二是通過頂層設計好高中各個學科的課程標準和教材,必定會指導教師進行教學行為的改變,如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
如果把教育系統中的課程標準、教材、教育投入等作為教育的“輸入”,高考、評價等作為教育的“輸出”,那么教學、教師等就是教育的“過程”。顯然,目前關于高中教育改革的兩種思路,高考改革是“輸出控制”思路,課程標準修訂是“輸入控制”思路。這兩種思路都把教師教學這一“關鍵過程”,作為“被動改變”和“被迫改變”的環節,將教師更多地作為被動執行者。
這樣的改革思路有一定的道理,也在實踐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高考設計的出發點再好,如果現實教學中教師根本沒有時空,沒有能力來開展理想的走班教學、選科指導,那高考的初衷能夠達成嗎?課程標準設計得再先進,教材設計得再完美,體現的是少數精英的理想,如果無法植根實踐土壤,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方式依然很傳統,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沒有被激發,各種改革理想可能落實嗎?顯然這兩種改革思路都無法繞開教學、教師等關鍵的過程因素。
從教育質量管理的角度說,要越來越意識到應從“輸入管理”“輸出管理”到“過程管理”“全面管理”。教育最終質量的保證,體現在標準的建立、管理控制的規范程度以及各階段的所有工作環節。如果說計劃是基礎,質量是目標,那么過程就是中心和關鍵。因此,學生的培養與發展主要是通過教學過程來實現的,不是通過檢查、評估來實現的。高中教育必須充分重視教學這一關鍵過程,教學應遵循自身規律、基于人才培養的終極目標進行主動改變。
二、充分保障高中教學時空,警惕“以考代教”“以評代教”
教學的問題,能夠反映教學自身和教師需要努力的方向。但必須承認的是,許多教學自身的困境,有時折射的是教學之外的問題。
目前高中階段學生日常的作業多是完成各種模擬卷、測試卷。但比高中學生作業時間長、學業負擔重更為嚴峻的另一現象是,本應進行師生合作、交流、探究的高中課堂教學,日益變成考試時間、講評試卷時間。教學過程演變為考評過程,“以考代教”“以評代教”成為司空見慣的高中教學形態。一些調研結果顯示,大部分學校不敢按照課程標準的課時要求開展教學,新課教學的比例不高……教師在教學中往往為了促進學生能夠更好地記住某些考題的解法,盲目地進行總結,形成一些機械又未必科學的規律①。高中的教學本質正在被逐步弱化,高中教育成為逐步喪失教學過程的教育,儼然成為“只有考試和評價的教育”。
一方面,高中教學過程被異化為“考試評價過程”;另一方面,由于教學時空被大幅度壓縮,高中教學呈現出“大容量”“高難度”“搶進度”的特征,導致教學的育人價值難以發揮。新高考改革制度中設計了合格性學業水平考試和等級性學業水平考試,由于學生在合格性學業水平考試中基本上能獲滿分,所以學校大量壓縮基礎性課程課時,把時間用在進行等級性考試內容的學習上。由于高考門類多、考試戰線長等,為了在高考競爭中獲勝,許多學校為了讓學生有更多的復習迎考時間,大量壓縮新授課的教學時間,不僅讓新授內容無法深入開展,也讓師生在課堂上失去深入交流的時空。由于教學時空被極度壓縮,高中教學中出現各種違背教學本質的現象:重結果輕過程,重知識點和答題技巧、不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壓力,對許多內容反復訓練和重復講解,忽略對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耐心……對課程改革倡導的、有助于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實驗教學、項目式學習、研究性任務、社會實踐等教學活動,不少學校和教師認為“費時費力”而減少或取消。
正如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物理系學術委員會主任朱邦芬認為的一樣,隨著課程難度下降,學生獲得高分更加依賴細心、記憶力和勤奮程度,為此學生的大量時間耗費在“刷題”上,即反復做各種類型的模擬試題直至熟練,更多地靠“死記硬背”。“特別是高三整整一年的復習和模擬考試,使得不少真心喜歡科學、有天分的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都消磨殆盡,由此產生的厭學情緒甚至影響到大學生、研究生時期,這對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都產生了負面影響。”[1]
學生是依靠教學培養出來的,而不是依靠評價評出來的。目前高中教育“以評價為主要手段”來開展教學活動的做法,顯然違背了教育教學的本質。高中教育迫切需要還給師生教學的時空,還給師生交流對話、共同探究的時空,讓學生有能夠充分思考和表達的時空。只有給予師生真正的學習時空,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發展。沒有時間保障的教學,何談核心素養的發展?多教學,少評價,應成為高中教育重要的回歸之路。開展怎樣的教學,遠比研究怎樣的評價,更有助于促進學生的成長。endprint
三、選科與走班教學,需要真正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新高考制度大大增強了學生選科組合的多樣性。上海高考方案為6選3,有20種選科組合方式;浙江為7選3,有35種選科組合方式。由于學生選擇和需求的多樣化,走班教學應運而生。從本質上說,多樣化的選科方式,強調的是基于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走班教學,是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手段和形式,不是目的本身。
選科應該考慮學生的興趣與發展。新高考制度中,增加選考科目的初衷是為了充分關注學生的興趣,促進他們更加綜合全面地發展。但從2017年上海高考的實際選考結果來看,不少學校和學生選擇什么學科,并不是把學生的興趣放在第一位,而是更加關注“博弈理論”,關注如何減少高三并行考試學科等因素。比如,2017年上海地理學科選考學生數遠遠超出預期,主要原因是可以在高二完成地理學科等級性考試,減少高三高考并行考試學科數,并非出自學生真實的興趣考慮。
學校需要為學生配備“專業指導教師”。新高考背景下,對學生選科指導的專業性,需要進一步提高。這種專業指導教師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班主任、學科教師在學業、思想方面的指導和幫助,不是單純的職業測量分析或心理測量分析,而是能夠綜合學生學習、性格、愛好、未來發展傾向等方面的因素,指導他們認識自己,進行課程選擇、志愿填寫,解決學習困難,為學生量身定制課程等的專業指導教師。在美國的高中學校,教師有不同的“專業指導”角色,如學生顧問(counselor)、心理學顧問(psychologist)、干預性教師(intervention teacher)。應該說,這幾種角色在美國的學校教育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一般而言,學生顧問主要指導學生的課程設置,幫助解決一些學習困難,在中學階段設置,一些優秀的高中每個年級會有兩位學生顧問;心理學顧問,主要是可以做各種語言測試、智商測試,并有專業的資格證書;干預性教師,主要是幫助班級教師,對那些有學習困難或其他行為障礙的學生進行特別輔導。我國如果深入開展選科指導和走班教學,就要在機制和人員上加以完善,加強“專業指導教師”團隊建設,否則新高考模式下的學生選科和走班教學,會更多地流于形式,無法真正促進學生的個性化
發展。
四、科學設計高中學校課程計劃,提升高中走班教學質量
走班教學需要學校精心設計學校課程計劃和一周活動。新高考制度下,學校更多地感受到的是多個學科的高考壓力、教學時間緊張、排課困難等現實問題,并不能簡單地通過增減課時來解決新高考帶來的挑戰,可以考慮在學校課程計劃、一周活動設計方面進行創新性的思考。例如,美國加州的胡桃谷高中(Walnut High School)是一所藍帶學校,它的一周安排會采用長短課時結合的方式,從最長每節課105分鐘到正常的每節課55分鐘,再到最短的每節課32分鐘,讓教師能夠根據時間合理分配一些需要不同時間完成的教學內容,如表1、表2所示。每周二和周三,學校設計了“長課時”,表面上每個時段的時間很長,但這是為了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交流、討論、做實驗和提問。這類似于我國的兩節課連排。高中課程計劃中采用長課時和短課時相結合的方式設計,有助于讓師生經歷更加充分的對話、探究和實踐過程,有助于滿足不同學科教學內容、不同水平學生的需要,讓教師能夠根據需要調整教學內容與要求,真正發揮走班教學的價值。
選科、走班教學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分類而不是分層。走班教學首先體現的是不同發展類型學生的要求。學校要依據本校學生選科的差異,進行校本化實施。但目前我國高中階段的走班教學更多地演變為分層教學。一些高中校長也提出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走班是否真的能提高教育質量?一些高中的試驗結果顯示,走班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那些低水平班級的學生,學習動力變得更差。這是一個值得今后開展實證研究的高中教育
問題。
新的高考改革,不僅有對學校校舍、硬件設備、教師數量等方面的硬性要求,還有對教師專業素養、教學內容與方法、招生考試制度、考試命題、學校教育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內涵要求。對高中教學本質回歸的訴求,是對當今高中教育中“以評代教”“以考代教”“壓縮教學時空”等嚴峻問題的反思,高中教育需要回歸育人本質。高考改革的成功,不僅需要關注“輸入”“輸出”,更要關注“過程”。高中教育改革的成功,需要發揮從教育理念、教學、教師專業素養、評價到管理等方面的協同
作用。
參考文獻:
[1]顧超豪.中科院七院士直指中學物理教學之弊:“刷題”消磨學習熱情,教學有結構性缺陷[N].文匯報,2017-07-15.
(作者系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
責任編輯:孫建輝
sunjh@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