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
摘要:隨著我國對中華水文化研究與傳播的不斷升溫,水文化科普活動日益重要。科普圖書是科普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圖書中的插圖不可或缺。本文通過總結《圖說中華水文化書系》插圖設計的實踐經驗,提出科普插圖應保證趣味性和嚴謹性的有機統一,并以實例予以講解介紹。
關鍵詞:水文化 科普插圖 趣味性 嚴謹性
隨著水利部《水文化建設規劃綱要(2011-2012年)》文件的出臺,我國自政府到民間興起了弘揚、傳播中華水文化的熱潮,各類水文化研討、交流、傳播活動層出不窮,有關水文化的出版物不斷推出。同時,也應該看到,盡管“中華民族燦爛悠久的文明史,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一部興水利、治水患、除水害的歷史”得到社會的肯定和支持,但還需要針對普通群眾做大量的水文化講解普及工作。這其中,科普圖書作為科普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的設計、形式的表達就顯得尤為關鍵。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自2012年開始策劃組織《中華水文化書系》出版工作,書系的一個分支《圖說中華水文化書系》則是典型的科普圖書,作為該分支書系的責任編輯,筆者認為科普圖書中重要的表現方式——插圖,往往作為從屬地位、重視程度不高,從而使傳播的力度、廣度降低。為避免科普圖書在學術圈里傳播多、在普通群眾中傳播少的情況發生,應對科普插圖的選擇、創作、圖文結合方面下足功夫,作為課題深入研究,筆者結合實例提出以下想法僅供參考。
一、圖文對應,同等對待
科普圖書編撰人員優勢一般在于文字編寫,配圖往往交給美術人員完成。美術人員并不是科普內容方面的專家,其插圖只能根據作者指定的一小段內容或者按照作者簡單授意予以創作,有時難免浮于表面,圖文脫節。作者和插圖人員之問的橋梁,關鍵在于圖書編輯,只有編輯能夠通讀全文,并且站在第三方角度考慮插圖是否合適。有時候編輯還要親力親為撰寫插圖創作說明乃至確定圖名。
在《圖說中華水文化書系》編前審綱、樣章審查階段,插圖人員均全程參與,對書系整體有了把握,但在實際結合書稿內容中,插圖仍然會有不對應情況。例如,在某分冊中有段關于媽祖的內容:
傳說明代鄭和七次下西洋,每次出海前都要祭祀媽祖,回來后還要到天妃廟里還愿,感謝她的護佑。宣德六年(1451),在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夕,停泊在福建長樂,重修了南山的天妃行宮,并立《天妃之神靈應記》碑(俗稱“鄭和碑”)為記。
旁邊配圖如圖1所示,圖名為“媽祖故事”。這幅圖畫得細膩鮮活,仿照古畫工筆,但圖畫內容和文字內容幾乎完全不能對應:軍人跪拜不知何意,媽祖形象有待考證,兩個人物與鄭和、祭祀媽祖都沒有太多關聯。故該幅插圖需要重繪。
二、趣味在于形式,嚴謹在于史實
科普作品,無論是圖書,還是雜志,其內容表現必須要具有通俗易懂、讀起來輕松有趣的特點,這樣才能達到基本的“普及”要求。內容表現為兩方面,其一是文字,要將高深知識通俗化,語言生動簡潔;其二就是插圖,應輕松活潑,利于讀者結合自身經驗識讀,即具有“趣味性”。但同時應該注意到,科普畢竟是“科學”的普及,盡管形式活潑有趣,但其內核表達是認真嚴謹的,應符合科學原理、邏輯推理、史料記載的基本要求。插圖由于是根據文字內容抽象轉化而來,又加上了藝術想象,因此就更應該注意趣味性與嚴謹性的結合。
在《圖說中華水文化書系》的一本分冊中,其中有段內容如下:
孔子的“樂水”,有時還借水來表達他的人生態度。有一首人們耳熟能詳的歌謠,叫《滄浪歌》,早在春秋時就已廣為傳唱。孟子著作中這樣記載孔子對這首歌的看法的:
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自取之也。”
——《孟子·離婁》
據說,這是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國時,在楚國的漢水上游聽到的一首兒歌。顯然,這首兒歌并不簡單,它是告訴人們處世之道的。
所配插圖如圖2所示。這幅圖總體來看,充滿意境,孔子端坐船上,面露欣喜之色,而岸邊小童活潑可愛,招手致意,符合文中所描述的孔子游漢水聽到兒歌而悟出處世之道的內容。但是從嚴謹性上,則對該圖提出了更高要求:兩小兒的發髻是否符合春秋時期的裝扮,目前的發型,似乎更接近元代;由此拓展出去,畫中人物的衣著,是否符合春秋時期的服飾特點?經過資料考證,最終插圖人員對圖進行了修改,如圖3所示。
三、同類展示,相互映襯
在科普作品編寫中,有些內容指向非常具體,這對插圖配置提出了挑戰,一般而言,如果作者能夠提供具體圖片或照片,可以保證準確對應,就應盡量采用,例如一段介紹水崇拜的內容:
在中國,稻作農業發端很早,因而與稻作農事活動相聯系的蛙崇拜也產生較早。在仰韶文化遺址、廟底溝文化遺址、姜寨文化遺址等分布廣泛的文化遺址中,都有數量眾多的蛙紋彩陶出土。蛙紋既有寫實的,也有寫意的和抽象的,紋樣豐富多姿,色彩絢麗紛紜,反映了母系氏族社會時期人們對蛙的濃厚興趣以及崇蛙之風的盛行。
所配圖片如圖4所示。圖名為“仰韶文化遺址出土彩陶上的蛙紋”。這種配圖為實物展示,力求真實和準確,是不需要插圖創作的。
但科普插圖經常遇到的,是指向性強,卻沒有實物展現予以對應。例如某分冊講述水與詩詞方面的內容:
溪水之美,不只是外表,更多的是在于其雋永婉約的內涵。這一點,我們從唐代大詩人王維的《青溪》就可以看得出來:
言入黃花川,每逐青溪水。
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里。
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
我心素已閑,清川淡如此。
請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
王維并沒有《青溪》相關的畫作,即使有,也沒有留存。這種情況的插圖就需要靈活處理,首先可以是相關溪水、與詩內容較為接近的古畫,例如在此配上明代李在的《臨清流而賦詩圖》(圖5),與王維的詩意趣相投、彼此映襯,也增加了趣味性。
再者可以結合詩中提到的地名,尋找實景圖片。黃花川:水名,在今陜西鳳縣東北;青溪:水名,在陜西沔縣東。最后,如果尋找不到上述圖片,也可以選配一幅風景優美的溪水照片。總之,配圖的目的,一方面是對文字內容進行視覺上的講解,另一方面,也是對讀者視覺上的一種吸引,減少閱讀的疲勞。
綜上所述,在科普作品的創作與傳播中,插圖的創作、設計和選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處理好插圖的趣味性和嚴謹性并將兩者有機地結合,是科普作品必需的工作。中華水文化需要深入挖掘、深度研究的同時,更需要積極傳承和弘揚,而科普推廣工作是其中的重要環節,只有做好科普作品創作、科普插圖設計等這些基礎的、細致的工作,才能為中華水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