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
形象思維是通過感情形象來反映和把握客觀事物的思維活動,它給予學生的是如同生活本身那樣的一個多方面的活生生的整體,即形象的整體顯現。在以記敘和描寫為主的文章里,對人物肖像、語言、行動、心理活動描寫的品讀,對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的描寫再造,都需要積極地展開形象思維活動,否則就不可把握人物的形象、場面的氣氛、環境的特點,也就無法理解作品的生動之處和感人之情。在“森林式”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唐山一中對學生的形象思維培養進行了有益的
探索。
一、形象復原法
文字閱讀是形象思維的基礎,把抽象的文字符號在腦海中轉變為可感的形象,轉化為條理,轉化為思維,是文學作品閱讀的關鍵。如魯迅的名篇《記念劉和珍君》中“但竟在執政府前中彈了,從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創傷,只是沒有便死。同去的張靜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彈,其一是手槍,立仆;同去的楊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擊,彈從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边@段文字描寫的是段祺瑞政府虐殺學生的暴行,“彈從左肩入,穿胸偏右出”,肩比胸要高且“偏右出”,也就是說是近距離的俯射,“其一是手槍”也就是說這場屠殺是有指揮的,這些作者沒有明說出來,需要學生復原形象,展開聯想,體味感情,形象體味充分了,也就明白了作者前前后后的議論如“證明著這不但是殺害,簡直是虐殺”“當局者竟會這樣地兇殘”等是真正地有感而發了。
二、思維模式法
有研究表明,作家有認識世界和表現認識的“圖式”。比如,同樣是面對“氣溫驟降,深秋霜凍”,媽媽自然想到的是該給孩子加衣服了,醫生自然想到的是得感冒的人要多了,而中國古代作家看到的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秋風秋雨秋煞人”,想到的是“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清輝玉臂寒”,后來又有了新的思路就是“我言秋日勝春朝”“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便是自動化、習慣化,也就是思維模式化。
形象思維的主要認知圖式就是關于人、物、場景的形象。每當在文章中遇到這類對象時,就及時地對學生進行形象思維模式的訓練,并分析其結構化的內容,讓學生體味并掌握。比如,學習《祝?!贩治鱿榱稚┑男は?、動作,肖像里又有長相和衣著,長相又包括臉色、頭發、眼睛等,這樣用結構化的東西,去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使學生有了閱讀其他文章的思維武器,同時也有了寫作時的思路。這樣一次次地把結構化的東西展現給學生,也就是給了學生面對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和紛繁復雜的文學形象的慧眼,學生帶著這雙慧眼,可以自己分析作品中的形象,可以思考生活中的形象,也可以創作出自己作品中的形象。
三、語言節奏法
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形成、思維品質與審美品質的發展、文化的傳承與理解,都是以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為基礎。語文的課文,特別是詩歌,都是有音樂美的。所謂音樂美指音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具有訴諸聽覺形象的那種音節美和旋律美。訓練語言的節奏有助于培養良好的語感,推動思維形象性的發展。
如《再別康橋》一詩節奏和諧,流暢而帶有輕微的彈跳。每一詩行基本上都由三個音組組成,其中一個音組再由兩至三個音節構成,音節抑揚合度,聲調回環反復,既嚴謹而又不拘一格,既有強烈的節奏感,又有著詩行語流的靈活變化,構成了一支完整的樂曲。該詩韻律自然和諧,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每兩行押一韻,每節換新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讀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造成音樂美的藝術境界。另外,聲調的回環復沓也是該詩具有音樂的美的一個重要方面。該詩開頭和結尾采用重疊、復沓的手法,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加強了詩的節奏感和旋律美,增強了詩的音樂性,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復運用,也增強了詩歌輕盈的
節奏。
四、情感激活法
擴大閱讀量讓學生在讀書中找到樂趣,不斷激活原有積淀的過程。具體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組織學生有目的的觀察
如《項脊軒志》是歸有光對自己的書房的介紹,那么學生的自己的書房和宿舍呢?學生天天生活在其中,但對于這篇課文的理解卻不能到位,為什么呢?因為平時是無目的的觀察,是無意識的感受。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課前請幾位同學介紹自己的書房,特別是介紹發生在自己書房與親人之間的故事,一下子就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同時,在學習文章時,也就了解了作者介紹的人事、人情。
2.設置教學情境
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親身獲得體驗,使學生感受、理解課文內容。例如,講授《故都的秋》時,教師首先展示幾幅北就秋日圖,有樹、有小房、有秋蟬、有訓鴿等,又如,教師在教授《荷塘月色》時,向學生展示荷塘故地的現有情景,再展示前人的照片。這種真切的感受,使學生用眼睛獲得了視覺圖象,緊接著一曲輕緩、柔和的樂曲響起,教師進行課文范讀,讓學生在音樂中自己默讀,從而營造了一種美的氛圍。(下轉第90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