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華偉
合作教學是許多國家都會采用的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性的教學理論,被人們譽為“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在我國,新課標中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的重要方式,《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也提及了合作學習。當前,很多學校、教師都在研究合作教學模式,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筆者調查發現,在實施合作教學的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影響到了教學效果,下面我就教學中存在的誤區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合作教學就是烘托學習氛圍,玩花樣不適用
有些教師對合作教學理論的理解不夠深入,有的教師認為合作教學只能調節課堂氣氛,對教學目標的達成作用不大;有的教師認為合作學習只適合中學生,小學生年齡小,進行合作學習不現實;有的教師認為合作學習只是公開課上的把戲,不如教師精講學生多練更有效。這些教師在教學中不能自覺合理地使用合作教學模式,只是在領導檢查或上公開課時讓學生表演一番,做做樣子。
思考:合作教學理論認為,學生在發展水平、興趣愛好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對同一事物的理解也不盡相同,而這種差異正是學生間進行交流與合作的前提。合作學習不僅能促使學生在學習上互相幫助、共同進步,提高教學效率,還能有效地挖掘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促進學生智力、能力和社會情感的和諧發展。
對策:學校要建立科學的培訓機制,加強教師培訓的層次性。根據教師自身的特點,對教師進行青年新秀、骨干教師、名師等不同等級、不同層次要求的可持續性發展目標和教育理念、系統教育理論、學科技能和方法等不同培訓內容的分層推進培訓,使全體教師都能掌握包括合作教學在內的現代教育理論,全面推進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
二、組建合作學習小組太隨意,成員搭配不合理
許多教師在組建合作學習小組時,都是前排兩人向后一轉,與后排兩名學生一組合,合作小組就形成了,隨即布置一些學習任務要求小組討論。有的小組就如一鳥入林──一人唱“獨角戲”,其他人是觀眾與看客,研究發現,原因是小組中的其他成員都是學業水平較低的學生,只有一名學生成績較為出眾,而其他人由于怕說錯而羞于開口;有的小組由于是自然組合,外向性格的學生占多數,交流時,噪音太大,影響了其他組的討論;有的小組也因自然組合的緣故,學習活動組織不起來,因為沒有人能當組織者,出現了各自為政,埋頭做自己作業的現象。
思考:小組合作學習打破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給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合作學習中,小組分得是否合理,與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密切相關,要想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就必須要建立一套科學而全面的操作體系。隨意組建合作小組,既不利于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也不利于整體學習質量的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很難有保證。
對策:要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能力、智力、性別、心理素質、興趣愛好等方面的情況進行綜合評定,然后按照“異質同組、同組異質”的原則合理分配小組成員。每個小組成員不宜過多,最好每個小組4人,要有一名優等生、兩名中等生、一名學困生。其次,建立了合作學習小組后,還要明確小組中每一個成員的責任,每一個小組成員不僅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還有幫助他人進步的義務。每個小組內可以設置一名組長、一名副組長、一名發言人、一名紀律委員,小組長要選擇有一定號召力、責任心、協調能力的學生。組內分工落實后,要引導學生懂得“分工不分家”的道理,對每一個學生所擔任的角色可根據教學情況定期作適當的調整,以增強學生的責任感,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課堂合作活動實施太頻繁,合作問題設置不當
有的教師為了體現新課程的理念,在課堂教學中隨意添加小組合作學習活動,這些小組學習活動中有很多是低效的,合作學習所要解決的問題很簡單,沒有交流討論的必要,課堂氣氛顯得十分活躍,但教學效率不高。
思考: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法,要根據學習內容而定,關鍵是要看實施的效果。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中的一種方法,而不是教學方法的全部。有的問題很簡單,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來,還需要合作探究嗎?合作探究有利于學生優勢互補,但如果過于頻繁,問題設置太簡單,就會適得其反,既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又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而且不利于學生團隊合作意識的形成。
對策:教學中,問題的選擇與設置直接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教師在備課時,必須在深入研究教材和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對哪些問題應該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共同解決,做到了然于胸。課堂上教師應該選擇一些有一定的難度,經過小組合作后能解決的問題,而且解決了這些問題后能真正體現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這樣的問題才是合理的問題。
四、只注重合作學習的結果,對學困生關注不夠
有的教師在提出問題后,沒有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就讓學生分小組合作學習;有些合作性學習,學生還沒完全進入狀態,或者剛剛進入角色,教師便叫停了大家的討論,匆忙進行小結反饋,讓一些尖子生匯報結果,只要有一個人能說出教師想要的答案,小組學習就算過關。
思考:學生的獨立思考是保證高質量探究的基礎,要真正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從合作學習中有所收獲,必須給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時間。課堂上的合作交流如果對問題的深處、難處還未來得及探究,就草草鳴鑼收兵,學生就不能夠真正地“沉下去”系統地交流學習,個別優秀學生或許有所收獲,但對于小組其他成員來說,許多知識都稀里糊涂,不理解。教師在教學中關注的只是小組活動的結果,而不是探究知識的過程,更沒有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
對策:教師在小組合作之前應該給學生留出充分的獨立思考時間,使每位學生都有了初步想法后,再分小組進行探究、交流。在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時,教師要了解各小組的學習情況,經常走到學生中間,隨時把握小組合作學習的進度,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要特別關注學困生,多給他們一些鼓勵,在進行全班交流時應有意識地請他們代表全組發言,多給他們一些參與的機會。
五、小組合作評價不合理,簡單片面化
教師給予學生的小組評價,經常是“你回答得真好”“你真聰明”等,而且大家的評語都差不多,很少對小組合作情況作科學、合理的評價。由于小組成員在知識、能力和個性等方面都存在差異,有時會出現個別同學代替整個小組意見的現象,話語霸權掩蓋了其他同學的光芒,有的教師把這些學生的個人回答當成是整個小組的觀點進行評價,這樣的評價就存在片面性。
思考:執教中的表揚、鼓勵要建立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另外,對學生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習的結果,也不能忽略合作學習的過程與方法。教師很少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參與程度以及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等進行評價,缺少對內向學生的關注,導致這部分學生更加不喜歡發言,形成惡性循環。教師的評價必須顧及小組中的每一個成員,做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
對策:教師可以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除了自己的評價之外,還可以采取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小組內評價和小組間評價等方式。教師要善于觀察,對那些學習較好的同學要看他們是否能夠帶動自己小組里的學困生參與課堂討論,還要注意發言同學的觀點是否代表了全組同學的意見。無論是學優生還是學困生,只要在學習中有良好表現,教師都應及時的給予正面評價。如,在語文課堂上,對于原本習慣說方言的學生,現在如果能說普通話了,無論回答的正確與否,都要給予一定的鼓勵。當然,評價結果的描述,既要以鼓勵性的語言為主,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同時也要及時地指出學生的不足之處。
總之,對當前在合作教學實施中出現的各種誤區,我們要有充分的認識,積極采取行之有效的對策,走出誤區或防止進入誤區。每位教師都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認真學習合作教學理論,從實際出發,完善各個環節,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山東新泰市實驗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