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仕古+鐘樂江
自2001年全國推行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以來,各地的改革活動都進行得如火如荼,素質教育、創新教育不斷深入人心,但仍有一些地方誤入了不理性“改革”的怪圈。有的無視教育規律,如某地把學生的身高、體重納入了中考體育考試計分范圍,引發學生、家長、學校和社會的不滿;有的學校無視師生的權利,如某校在教室里專門修了一個卡通小屋,讓班主任老師全天在教室里“陪讀”,周一到周五,整天都在教室里面批改作業、備課,其他科任教師上課的時候,班主任也要待在教室里;有的學校則顯得有點兒急功近利,撤掉講桌,讓教師跪著上課,導演著一出出改革的“鬧劇”……在教育領域中,這些對理念口號、模式經驗、權威偶像等不加批判地接受,盲目跟從、模仿,對自身的價值觀念、教育言行不加審思的維持等現象,多少都體現出理性精神的缺失,無視教育的本質規律。
縱觀我國的教育,一直在不斷地進行著改革。可是,黨和國家推行的改革方案,到下面落實就會走樣。有的口頭上高喊改革口號,腳底下走的卻還是老路;有的打著改革的旗號,不切實際地照抄照搬別人的改革模式,來一番瞎折騰。這樣的改革舉措,實在不夠理性。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轉型的時期,在世界日益復雜多元又日益扁平化的時代,重塑教育理性精神,并以之塑造現代公民的理想人格,是時代賦予教育新的使命。
第一,教育改革者要深入了解當地的實際情況,明確當地現行教育的優勢和弊端,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教育改革發展方略。缺少理性,盲目從外,一味拿來,就會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讓改革走入死胡同。我國現在推行的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倡導實施素質教育,發展創新教育,就是為了徹底改變應試教育中教師教死書、學生死讀書的問題,徹底改變過去學生“高分低能,低分無能”的教育怪象,大力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探索創新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學習。作為改革實踐者的學校和教師,我們應多在課堂教學改革上下功夫。通過多媒體等教學輔助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傳統課堂的“要我學”為現代課堂的“我要學”,讓學生通過動口、動手、動腦,進行合作、探究,讓學生愿學、樂學、思學,讓所有學生都能學有所獲。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完善教學過程,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同時,發展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不僅要讓學生“學有所得”,而且要讓學生“學有新得”。
第二,教育領導者要轉變觀念,敦促各地各學校理性落實教育改革方案,讓改革步入理性的軌道,真正讓改革落到實處。目前,我國的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已經推行了10多個年頭,但有的地方,包括當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仍是口頭上唱著“抓改革,轉觀念”的高調,實際上卻還是死死抱著“應試教育”不放,他們看重的仍是升學率,仍以抓重點學校教育,提高本地教育知名度為由,為重點學校招生開綠燈,“尖子生”可以進入重點學校接受良好的教育,中差生和貧困生則無法享受與他們同等的待遇,導致重點學校學生越來越多,而鄉村學校卻面臨著生源不足的問題。我們的教育領導者要深入各地、各基層學校,敦促他們因地制宜地搞改革,結合實際抓落實,讓教育改革回歸理性,落到實處,做到不在教育改革上盲從,不在教育改革上無所適從,不在教育改革上瞎折騰。
第三,學校和教師要讓課程改革走下時裝秀的“T型臺”。自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不少教師都一改傳統課堂中“死灌”“沉悶”的作風,努力讓課堂“活”起來,效果不錯。但有的學校,尤其是農村學校,由于師資、教學設備資源、學生家長觀念等的限制,仍停留在改革前的狀況,平時上課是應試教育模式,遇到檢查或上公開課時,就模仿一些“名師”上課,課堂改革看似進行的不錯,實際是在做課、作秀,是把新課程改革的舞臺變成了時裝走秀的“T型臺”。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我們的課堂改革,不是做給聽課領導看的。在課堂教學中,活動的開展,問題的討論,教具的使用等,要走出“課堂活動開展漫無目的,學生活動五花八門”“課堂討論無深度,學生泛泛而談”“多媒體課件充塞課堂,把課堂變成了電影院”等誤區,切實把握好課堂學生操作活動的“度”,讓學生在活動中增長知識;把握好課堂學生討論活動的“度”,讓學生在討論中受到啟發;把握好教學輔助手段使用的“度”,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要善于抓住文中能觸發想象的誘導物,讓學生學會想象和聯想,并把誘發出來的想象引上科學化的軌道,從而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求知。要真正回歸課堂本色,千萬不能一上競教課或示范課,就專選那些易開展活動,易開展討論,適合使用教具的課文,更不能上公開課、競教課、示范課一個樣,平時上課又回到應試教育的老路上。
教育是百年大計,教育改革無現成的路可走;教育改革更不能失去理性,不能無視教育規律。尤其是在這個虛假信息泛濫、嚴肅問題變得泛娛樂化的網絡時代,我們不能失去改革的理性,更不能盲從。我們要明確改革過程中的“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服務意識”,要具有理性意識。不能為改革而改革,更不能為求“新”而作秀,要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教育思想,要遵循教育客觀規律,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和改進,最終實現教育是為了學生健康成長和發展的根本目標,讓教育改革步入理性化的健康軌道。
(作者單位:四川廣安市岳池縣石埡小學校四川廣安市教育體育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