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瑛
數學課要發揮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說”,充分調動學生“說”的積極性,既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也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于構建心智,發展思維。通過利息應用題教學為例,總結并闡述在教學過程中把握好“說”的具體方法策略,并探討學生“說”時需要注意的若干問題。
數學課“說”方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除了必要的練習,常常要安排一些“說”的環節,使新舊知識得到有效溝通。本文重點探討該由誰來說、如何說好的問題。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有些教師怕學生說不好、說不對、說跑了題等,喜歡自己說學生聽;有些教師則愿意讓學生說。筆者認為,凡是學生會說的應讓學生多說;如果學生獨立說有困難時,則要在教師啟發下試著說;或是設計一些提問,降低說的難度后再請學生說;也可采用小組先討論,再選出學生代表說。說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絕對不能教師包辦說的全過程,把說當作教師的“專利”。
大量實踐證明,如果教師引導得法,學生不但會說,而且會說的很好。現以利息應用題(六年級上冊99頁)教學為例,予以探討。
初教利息應用題,大多數教師都是按照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講授:一講儲蓄的含義,二講儲蓄專用名詞(如本金、利息、利率),三講利息的計算,同時舉一些存貸款的例子加以說明,然后應用公式進行計算。這樣的課,固然不會節外生枝,且容易控制教學時間,可謂四平八穩。但是這樣教的效果則不言而喻。有一次,我聽完課后,找到一個學習成績很不錯的學生,問: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學生答:“我學到了利息的計算公式”。用一句不客氣的話來講,這是不成功的教學:學生收獲的只是僵化的公式。因此筆者認為,利息應用題教學,應以學生“說”為主線,通過學生的“說”來揭示新知、學會新知、鞏固新知。在具體的設計時,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考慮。
一、相信學生會“說”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學生有個很明顯的特點是,教學中只要自己會講,就不愿意聽老師講,喜歡“我來講”。從內容角度分析,六年級學生一般在十三歲左右,或多或少積攢過“壓歲錢”“零花錢”,有的參加過儲蓄,即使無親身經歷,至少聽到過相關事例。因此學生對利息方面已有所了解,關鍵在于教師的啟發是否恰當,能否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
二、啟發全體學生都參與“說”
全體學生參與,有些老師會擔心時間不夠。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要尋求時間短、效率高的形式,這里探討常用的兩種:
1.分小組說
可分4個人或2人一組,讓大家都講“我”的存款或我知道的存貸款例子,人人參與教學活動。面向全體,這是當前課堂教學必須遵循的,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切勿只顧少數學生而放棄了大多數。
2.選幾個代表,說給全體同學聽
在這個環節,教師要特別注意以下兩點:
(1)創設情景,調動學生“說”的積極性,使得大家都搶著“說”。
實在不愿意說的先不要勉強,有時筆者會這樣提問:“剛才提的問題,怎么舉手的人很少啦?下面我偏要叫一個不舉手的同學說……”本意是想讓學生多動腦,多動口。而有些學生為了蒙騙過關,不自愿的舉手,可心里非常恐懼,并無心思考老師的提問。通過課后反思,筆者認為,我們需為學生創造寬松的環境,激發學生“說”的興趣,不愿發言的學生才會主動參加,爭相發言的局面才會形成。
(2)抓住時機讓學生說
學生在老師的啟發下,有時會說出一連串的內容。但有些教師卻認為,現在只要說出一句即可,下面的內容教案安排在下一個環節,為時太早,便不再讓學生說,這是不可取的。因為學生的思維是有序的,一旦想好了,便迫切要求“說”,如果此時沒有表現的機會,過些時間積極性就不同以前,因為思維的內容、活躍程度隨時間的推移都發生了變化。不讓學生說下去至少有兩方面問題,第一,中斷了學生的思維;第二,割裂了教學環節間的相互聯系。如教師向學生提問:“你參加過儲蓄嗎?”有些學生只回答,“參加過”,但也有一些學生把實例都說了出來,這時教師就應該及時采用板書形式,把有用的數據記錄下來,留作后用。至于為什么一年后會得到這么多錢,依據是什么?這些問題暫時放著不談。如記錄如下:
三、充分利用學生說出來的例子
我們常會碰到有些老師,只重視內容上的新鮮感,忽視實用性。結果出現了為舉例而舉例的現象,不能發揮例子的作用。只要稍加分析,不難發現頻繁換題的兩大弊端,一是由于改換了內容,學生又要重新去理解題意,占用時間;二是中斷了已經形成的思路,學生必須從頭開始想,不可取。筆者認為,本課教學可以這樣做:
對著原來板書中的數據,便可直接教學“本金”、和“利息”,并接著板書(見小方框中的內容):
有了學生說出來的例子做鋪墊,就可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同學互說等形式,直接探究計算方法,從而歸納出計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時間),教師只需在關鍵處加以點撥即可。
如上所述,利息應用題教學的全過程,始終以學生的“說”為主線,充分運用學生說出來的生活實例,通過談話的形式教授新知識,并且全體學生都參與了說的過程,都積極思考。學生成了“演員”,教師充當“導演”的角色。
四、讓學生“說”需要注意的問題
1.有時教師擔心放開讓學生講,會出現混亂。因為學生不知道老師在這個教學環節安排了多長的時間,造成你講我講大家講的現象,一發不可“收”。但這是一種好現象,說明學生的思維活躍,學習主動性很高。至于怎樣去“收”,便要講究方法,一要做好引導,如學生舉的例子,該不該繼續往下說,需要教師巧妙的點撥。如果引導得法,學生會圍繞教學內容去說,甚至把我們要教的內容都說出來了,成為“小老師”。二要避免內容的重復,教師應給學生一個明確的導向與限定。
2.以“學生說”為主線的教學方法,還必須注意兩方面的“結合”。一是結合教師的“導”進行,雖然學生對新教學內容有一定的感知,并能說出一些來,但由于學生間智力差異和生活環境的不同,有些能說的多一些,完整一些,有些卻說的少一些,零亂一些,但無論如何,都離不開教師的引導,通過引導讓學生積極思考,充分發揮潛能,提高說的質量。二是結合教材實際,精心設計“說”的環節,選擇“說”的對象,凡是學生不熟悉的內容,可適當降低要求。
總之,數學課發揮學生已有經驗,充分調動學生“說”的積極性,既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也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于構建心智,發展思維。
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個人智力發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語言的。”數學課充分讓學生去說,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舉動參與教學過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才能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