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宏
改進閱讀教學,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這是許多語文老師在教學中關注的問題。實踐的結果使我認識到,學生只有在自己動腦、動口的學習實踐中才能真正學到知識,形成能力。這一點老師代替不了的。老師的主導作用在于激發學生的內因。一旦學習真正成了學生主觀上的需要,他就會有強烈的求知欲望,踏實認真的學習態度和刻苦鉆研的精神。這個認識使我把教學的著眼點移到了學生方面。但是,學生年齡小,能力差,沒有老師的幫助、指導,自學能力是不會自然形成的,給學生充分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從閱讀的實踐中學會怎樣讀書。
我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方面做了如下的嘗試。
一、教學生使用工具書。這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項基本任務
查字典是自學不可少的手段。從閱讀教學講,查字典主要是了解詞義,便于理解文章內容,因此查到字以后要指導學生根據句子的意思正確地選擇詞義。對于生字熟詞,熟字生詞等不同字詞的處理方法也要教給學生。對高年級學生還要指導他們進一步學習字典中的“范例”,了解字典的編法、內容以及各種符號的含義等有關字典的知識,以擴大字典的使用范圍,減少查字的困難。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還可教學生通過查字典更廣泛地理解詞和積累詞匯。此外還要教學生學習使用多種工具書。
其次,為了深入理解一篇課文,為了擴大知識面,我還注意教學生自學查找參考方法。這也是學生必不可少的能力。經常結合教材讓學生閱讀有關書籍、圖片片使學生逐步知道哪類課文可以查找哪方面的書,既培養了能力,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生掌握閱讀步驟
學生閱讀往往沒有順序,缺乏條理,或者只看一遍就認為看懂了,不會逐步深入。在一般情況下,我要求學生先通讀一遍課文,同時查字典解決生字詞的問題;接著朗讀或默讀幾遍課文,初步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大體上知道先寫什么后寫什么。然后再引導學生細讀,逐字逐句、逐段地學習。通過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最后再反回頭通觀全文,升華文章的思想,以及明白文章的表達形式有什么特點等。這樣閱讀步驟,可以因課文不同有所變更。隨著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還可以簡化這些步驟。
教給學生由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反復閱讀,深入思考,逐步幫助他們逐步形成一個認識事物的全過程,為提高認識能力和自學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教學對不同文章要用不同方法去閱讀
我體會到不同文章,作者的思路不同,表達方法和重點也不同。如果教給學生一些有關知識,抓住各類文章的特點,然后用不同方法去學,既能節省時間,又能提高效果,常識性的文章,一般具有語言簡潔,層次清楚,段落分明的特點,閱讀時可以從結構分析入手,讓學生理解課文對事物的哪些方面做了說明,并且可以邊學邊列提綱,訓練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描寫景物的文章,言語優美,感染力強,因此,有感情的朗讀是學習這類課文的重要手段。關于寫人的記敘文,閱讀時,先初步是學生了解事情的內容,然后按照分析重點詞句的方法,引導學生學懂課文,深入理解中心思想,學生就可以受到感染熏陶。比較難的課文,可以從學生提出的問題入手,把文章的分析與問題的解答緊密結合起來。
此外,我還教學生通過分析重點詞句或段落來理解文章內容。首先要求學生對詞語的本義理解準確,再要求結合句子深入理解其含義和作用。我還指導學生采用劃重點,寫體會的方法進行研讀。對重點詞的鉆研,可以使學生理解到一定的思想內容,要用一定的語言形式來表達;好的形式能更完美地表達思想內容。從而使學生懂得形式與內容的關系,以便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另外,指導學生運用分析、綜合、概括等方法,也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方法。
四、在閱讀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1.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的內在聯系,尋找事物間的因果關系、主次關系等,教育學生思考問題要循著一定的順序。
為了培養學生思維的周密性,我常注意引導學生考慮文章中一些重要而不被學生所重視的情節。這樣做對培養學生嚴謹思維很有好處。
2.啟發學生把新知識同已有知識以及生活經驗聯系起來進行思考,這樣比較易于認識新事物,解決新問題。
為此,我盡量給學生創造聯系的機會,新舊知識的接觸點越多,對課文的理解越深。在字詞方面,我也常要求學生用自己學過的詞語來理解、概括新課文的內容。
3.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引起積極的思維活動
我體會到最能激發學生思維的有:第一,當學生認為對文章的內容了解的差不多了、沒什么可想的時候,我追問一個可以加深理解的問題;第二,當學生思考遇到困難時,我提出有點撥作用的問題,是學生豁然開朗;第三,當學生思維處于抑制狀態、不愿意思考問題時,我就提出引起爭論的問題,激發他們探討的興趣;第四,當學生滿足于自己能從一個角度提問題時,我就從另一個角度提出學生沒有想到的問題,培養他們探索問題的興趣和能力。
五、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要相應的改進教學方法
學生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老師在學生學習的基礎上進行指導。我常常自己作示范,講清知識,教授方法,然后組織討論,讓學生模仿著學,并對其中的難點給予幫助、指點,起到扶的作用。最后防守讓學生獨立去學,形成了由教到扶再到放的教學過程。
六、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能力和認真閱讀的習慣
為此,應該課堂教學為主要環節,加強預習和課外閱讀指導,把課前、課上、課后連貫起來,成為聯系不斷的教學鏈條。預習是課堂教學的前奏;課堂教學是預習的繼續。學生帶著老師提出的問題和要求去預習,預習結束后,學生有提出他們的問題。這些問題在老師的引導下,再讓學生自學解決。當學生看到預習中的問題隨著課堂上的學習得以解決時,他們對預習更感興趣,態度也更認真了,自學能力也因此提高。
結合課堂教學,選擇適合學生閱讀的課外書籍,要求學生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與方法運用到學習課外書籍中去,這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為此,我除了教育學生認識閱讀課外書的重要性外,還給學生講解書籍中的有關知識,提出一些要求。
學生的自學能力是靠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培養起來的。自學能力的培養過程也是聽說讀寫綜合訓練的過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打得越扎實,越深厚,學生的自學能力也就提高得越快、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