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小花
孔子曾說:“信,德之厚也。”解讀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誠信是道德結構的重要部分,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和起碼的道德修養。在現實生活中,為人以誠,待人以信,不但是社會的規范,也是人的內在品質和精神訴求。誠信已經是社會生活對人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一個人獲得社會認可的前提條件。然而,當前學生的誠信問題仍很突出。
前不久,遇到這樣一件事,班上一名同學在課間時候拿了別人3元錢,老師經過調查后,悄悄地把這位同學叫到沒人的地方,問明情況,該生先是不承認拿了同學的錢,而說是拿了家里的錢。當老師決定把她的家長叫來時,她承認拿了同學4元錢中的3元,但已經花掉了。鑒于這種情況,教師決定與家長溝通一下。但是家長來到以后,該生又不承認。后來老師和家長哄她,尋問她都買了什么?她都一一地說出來。事實上她已經默認拿了同學的錢,家長只好拿出3元錢,還給了丟失的同學。第二天家長卻反悔了,找到老師,質問憑什么說他的孩子拿了別人的錢,有什么真憑實據?他對其女默認拿了同學的錢而后悔,也為自己還了錢而后悔,覺得承認此事太丟面子了。
試想,家長的這種態度怎么能教育好孩子,又怎么能使孩子改正錯誤,努力做一個講誠信的人呢?
這件事使我感到:誠信教育必須加強,不但要在班集體開展誠信教育,還要在家長中提高對誠信做人的認識。那么如何幫助學生形成誠信的品質呢?我覺得應從以下方面努力:
一、開展誠信教育的活動,營造誠信氛圍
誠信教育不是靠簡單的說教,而要靠學生自己日常的“習”,靠學生在生活中的體驗。因此,為學生創造良好的交際環境,讓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家長,學生與教師之間在交往中努力做到誠信待人,看誰表現好,班級為每個同學建立誠信小檔案,把每個同學在交往過程中誠信方面十分突出的表現記錄下來,定期評比。為使學生逐漸把誠信內化成為一種心理品質,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些社會調查,讓學生通過調查發現:講誠信對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家庭的幸福和社會的發展所起的作用。讓他們明白,要使我們的生活環境穩定和諧,社會經濟健康有序,不僅需要有良好的法制保障,還必須具有良好的道德環境。信譽關乎人際關系、市場運作的成敗,它是在反反復復的交換中形成的一種信任與依賴關系,綜合反映出社會化的素養和文化。誠實守信能夠增強人們對他人、對企業、對某種商品的信賴與認可感。學生們今后在社會中無論從事何種行業,誠實守信是成功的關鍵。還可以適時召開主題班隊會,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開展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和感染,這樣會對學生誠信品質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作用。要在學生中形成一種誠實的道德價值觀和道德行為評價標準,營造“講誠信光榮,不講誠信可恥”的班風。使每個學生認識到誠實守信是人的立足之本。
二、重視課堂,深化德育工作
德育課(包括思品課、班會課等)是實施誠信教育的主要途徑。課堂要努力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首先要使學生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和應遵守的基本規則,教育學生從小遵守學校紀律、學生守則,將來才能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不然,勢必造成學校和社會秩序的混亂。其次,德育課的內容、教育的教學策略要與時俱進,要有時代感,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不要空洞的說教,使學生感到不真實,這本身就是與誠信相悖的。教師的導行要使學生愛聽、入腦、入心,才能落實到行動上。另外,要體現對人的尊重。教師要尊重學生與學生的個性。有些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總是以自我為中心,這其實也是對他人的不尊重,不信任。教師要從改變學生的這種人格入手,既要倡導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格行為,又應該加強誠信、獨立、創新、敬業、自律等現代人格行為的培養。這是新時代人們安身立命、為人處世、適應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面。
其它學科在學生的誠信教育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要注意挖掘有關的教育因素,不斷滲透誠實守信的品格,讓學生在校內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為生活、學習創造融洽的環境,取誠信之美德,去虛偽之劣性,取信于人。例如,教學《小珊迪》一課,學完課文后,我讓學生說出課文中哪些地方最讓你感動,為什么?同學們各抒己見,談得非常好,其中一個同學是這樣說的:“小珊迪誠實守信的做法最讓我感動。因為小珊迪為了養活弟弟,大冷天賣火柴,為了掙一便士去為‘我換零錢,不幸被馬車扎斷雙腿,在生命垂危的情況下,小珊迪委托弟弟把找回來的四個便士送還給作者,小珊迪善良誠實,守信用,我被深深震憾。”聽了同學們的侃侃而談,我不失時機地加以引導,在社會中我們遇到類似的事應該怎樣做呢?同學們都說要像小珊迪一樣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我然后總結:“古人云‘言而無信,終難其成。人無信不立。做人就要誠心、誠懇、誠實。”
三、開展教師、家庭誠信教育
誠信不僅應納入班級的日常教育,更應納入每個教師、每個家長的修養之中。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的誠信道德水平的高低,教師、家長負有很大的責任。在班級,教師要從自己做起,要做講誠信的表率和楷模。如要求學生不遲到、不早退,我首先遵守作息時間、工作紀律;要求學生按時交作業,我平時就要及時為學生批改作業;要求學生不抄襲作業,有不恥下問的精神,我就要有虛懷若谷,敢于承認錯誤的品質;要求學生待人誠懇,敢講真話,我首先身體力行,不說謊話,對學生言而有信,說到做到。正如陶行知所說:“教師的一言一行,都要修養到不愧為人師的地步。”同時,教師要建議家長加強自身修養,做孩子的榜樣,對孩子的不誠信的表現要正面引導,加以教育,不要寵著孩子的錯誤行為,給孩子以誤導。在與親朋、鄰里之間的交往中,一定要表現出真誠、講信譽,說真話,不欺瞞,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班級要定期召開家長座談會,探討、交流對孩子進行誠信教育的好辦法。用社會上一些失信、敗德現象及其造成的危害來進行輿論導向,使大家認識到誠信是一種寶貴的社會資本,“誠信透支”總是要償還的。
誠信是一種價值觀,而這種價值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教育者堅持經常地開展多種教育,付出艱辛的努力,才能使我們的學生形成實在的誠實守信的道德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