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存霞
諸葛亮未出茅廬即三分天下,后連孫權,共抗曹操,南征北討屢出奇謀,深受世人贊嘆。但其晚年,五出祁山,北伐曹魏。從古到今,多有爭議,本文根據所掌握資料,從不同層面對北伐原因,試做以新的探析。
三國初年,官渡之戰,曹操消滅了勢力最大的袁紹集團,基本統一北方,隨即趁勢南下,與一舉消滅孫劉勢力,統一全國。面臨強曹南下,孫劉聯合,共同抗擊。赤壁一戰,終于奠定了三國鼎力的局面。在北方威脅解除后,孫劉圍繞荊州戰略要地的爭奪,矛盾逐漸加劇。孫權北連曹操,西攻劉備,奪得荊州。劉備為奪回荊州要地,以“替關羽復仇”為名,率其主力,東攻孫權。結果大敗告終,劉備本人也魂歸西天。蜀漢政權初定,遭此打擊,國力損失慘重。適此之時,益州、南中的豪強地主乘機叛亂。蜀漢政權危機加劇。劉備臨終托孤。諸葛亮秉承君旨,總攬大權,首先穩定朝政,其次,與吳修好,再次,平定南中。在這種背景下,諸葛亮五出祁山,北伐曹魏。
對于諸葛亮的北伐之舉,有不同意見,“群疑滿腹,眾難塞胸”及其反映。晉初,官吏士大夫共論諸葛亮,“于時談著多譏亮托身非所,勞困蜀民,力小謀大,不能度德量力”。亦有人認為,“亮權智英略,有愈管、宴,功業未濟,論者惑焉”。裴松之以為“亮之異美……實皆可疑”。今之學者,多為亮之北伐,“是為了完成‘先帝的遺愿,‘興漢定天下。”我認為今人之論不周諸葛亮北伐曹魏,并非興漢滅魏,而是另有它因。分述如下。
一、以攻為守
吳蜀交惡,蜀國繼失大將關羽和張飛,又損失軍隊主力,再加之劉備去世,益州、南中不穩,幼主孤弱。這給曹魏滅蜀提供了良機。諸葛亮先穩朝政,繼和東吳,又定南中,隨之北伐。顯然,北伐曹魏,主在以攻為守,維護蜀漢統治。史書記載也可佐證。諸葛亮出師之前,就北伐問題,上書后主道:“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孰與伐之”。這一點從諸葛亮北伐過程中也可以看出。“延每隨亮出……嘆恨己才用之不盡”。同諸葛亮在南鄭共議北伐策略時,延曰:“聞夏侯懋少,主中昏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懋聞延奄之,必乘船逃走。長安中唯有御史、京兆太守耳……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是以近。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懸危,不如從坦道可以平去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諸葛亮北伐,魏延對其之理解,在一舉奪的關中,日后圖魏,后每隨亮出,其之舉動,尤其是北引偷襲咸陽,總受諸葛亮扼制。若北伐確系圖取關中,那么,諸葛亮絕不會扼制魏延鋒芒,顯然,其之意圖不是滅魏,而是主動防御。魏延受扼正在于他與北伐的戰略意圖不符。后之被殺,亦當源此。諸葛亮派鄧芝與東吳重新修好時,吳主孫權道:“孤誠愿與蜀和親,然恐蜀主幼弱,國小勢逼,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猶豫耳。”蜀之危機,從諸葛亮、孫權的言談中可見一斑。蜀漢自身危機猶存,何談滅魏,只能是防守而已。至于諸葛亮主動出擊,這正是諸葛亮深謀遠慮、奇計迭出的又一杰作。他變被動防守為主動防守,將戰火引到對方的領地,以減輕國內的壓力,這正是以攻為守之舉。
二、君相矛盾
三國論者,自古及今,鮮有提及蜀漢君相之矛盾者,但從蜀漢政治運作看,這種矛盾確實存在。劉備臨終,托孤與亮,囑后主劉禪“汝兄弟父事丞相。”劉禪繼位,謂亮道:“政由葛氏,祭則寡人”。此后,“政事無巨細,亮皆專之。”諸葛亮北伐之前,上疏劉禪,“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將軍向寵,……曉暢軍事……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親賢臣,遠小人;……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皆貞良死節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北伐出征之前,諸葛亮為劉禪安排朝政,如此之細,正好反映了這一點。劉禪身為皇帝,而大權由諸葛亮獨攬,這絕非劉禪之愿,也非劉備之意,而是事勢至此,這種情況,決然有蜀漢政權,轉歸諸葛所有之勢,劉備臨終謂亮道:“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顯然,是對這種趨向的挑明。情勢如此,蜀漢君相之間的相互猜忌便在所難免,君相矛盾自屬必然。充分展現君相矛盾的是諸葛亮死后“所在務求立廟,但朝議拒絕,”實為劉禪拒絕,后官吏一再請求,以禁止民間私祭為條件,劉禪才同意立廟。以亮之功績,封侯、立廟,實屬自然,但劉禪拒絕,劉禪之所以拒絕,顯然,是對諸葛亮之專權有所不滿的表現。張松之也曾道:“諸葛職為股肱,張自有其能,有違人臣自處之宜”。所謂“幸值劉禪暗弱,無猜險之坐,諸葛威略,是以檢衛異端,故使異同之心無由起耳。不然,殆生疑隙不逞之畔,謂之為權,不亦惑哉”之言。從正面理解,實不可信。但它從反面倒也印證了前述分析,蜀漢君相有矛盾,只未明朗,應是國危衰即,君相共濟圖存的結果。
由此判斷,諸葛亮北伐,有避免君相矛盾激化的意圖,借率軍外出,避后主猜疑,借北伐曹魏,轉移君臣視線,進而以期弱化矛盾。
三、鞏固聯盟
三國鼎立時代,相互制衡是必然的,但不排除偶然性。官渡之戰后,面臨強曹壓境,于是,孫劉結盟,共同對曹。赤壁之戰,三國鼎立,但劉控荊州,對吳存在威脅,三國間的相互制約隨即顯露,孫權連曹抗劉,孫劉沖突加劇,夷陵之戰,劉備對孫權的威脅被解除,但孫劉交惡,聯盟瓦解。劉備大敗,國勢危急。蜀國有被曹魏吞并的可能。為了解救危局,諸葛亮派鄧芝出使孫吳,吳蜀聯盟重新修好。但吳蜀聯盟并非牢不可破,而因夷陵之戰,蜀漢既失關羽、張飛,又失荊州,喪劉主,家仇國恨,使新的盟友關系極其脆弱。鞏固、加強與東吳的聯盟關系,是解除蜀漢危機的重要措施。而吳蜀聯盟的形成根基就在于共同抗擊曹魏。顯然,諸葛亮此時北伐曹魏,還有加強吳蜀聯盟的意圖。
綜上所述,諸葛亮出征北伐,并非承先帝遺愿,興漢滅魏,而是既有積極防御之意,又有弱化君相的矛盾之由,同時還有鞏固吳蜀聯盟的原因。如此作解,才較符合史實。由此推斷,諸葛亮北伐曹魏,并未因勞民傷財,加速蜀漢的滅亡,相反,北伐一石三鳥,達到了預期效果,它延緩了蜀漢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