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珍桂
現在的中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是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將直接關系到我國的民族素質,國家將來的命運和前途。因此,作為教育戰線上的德育工作者,我們不但要注重傳授給學生現代生產、科學必備的知識與技能,更要注重提升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從現在起,就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習慣,建立起符合現代社會發展要求的行為目標體系。
一、嚴格教育言行,感動學生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是教育的組織者,實施者,要認真履行好“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使自己“學高、身正”,成為學生模仿的典范。教師的言行不僅反應出個人思想道德水準和個人修養水平,而且還潛移默化地深刻地影響著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抓學生、抓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首先就要抓教師個人的思想道德的建設。
1.端正教師儀態,規范教師言行
在辦公樓、教學樓入口處置鏡子,以正儀態。教師衣著服飾整潔,儀態端正得體。不穿奇裝異服,不作奇異打扮。教師要用普通話教學,語言生動形象,教態自然親切;上課不遲到、早退,不準打手機和接手機。
2.自覺接受過程督導
自覺接受學校教學督導評估小組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言行進行的全方位督查、指導與評估,根據督查、評估的結果對照《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與《武漢市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考核辦法》及時改進。
3.積極參加教師培訓
積極參加區教育局有關職能部門主辦的師德、師風培訓,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在完成培訓后,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教師交流與反思活動,以鞏固培訓成效。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到閱覽室閱讀教育教學刊物或相關電子書籍,充實自己引領學生。
二、豐富教育載體,感化學生
思想道德問題屬意識領域的范疇,它是通過人的語言行為作為載體反應出來的。因此,思想道德教育必須相應地以某種具體化、形象化的活動方式為載體,將符合現代社會所要求的思想道德知識,呈現在學生面前,觸動學生的心靈,使之受到感化。
1.以校本資源為載體,開展學生自我教育
充分利用、拓展學校現有的教育資源,如以電視、廣播、多媒體,校園局域網、黑板報、墻報、展覽窗等現代教育工具為載體,使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直觀化、具體化、形象化;聘用學生為校園小記者,采訪、收集、播頌典型校園新聞,選擇揚美德,評析不良行為,營造氛圍,進行正確的輿論導向。實踐證明:因地制宜地利用和拓展校本教育資源,能使思想道德教育內容直觀、具體、形象,教育效果好,校園風氣可以得到根本上的改觀。
2.以社會資源為載體,開展公共道德實踐
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及其形成,僅局限于校園范圍內是遠遠不夠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在社會上(校園外)的行為表現更能說明學生思想品德的實質。為此,我們組織學生去幸福院慰問老人,做清潔衛生; 扶貧助殘;請法制校長給學生講法制課,進行法制教育;帶領學生去革命老區參觀學習;去貧困山區勞動助貧等公益活動。這些都是以社會資源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公共道德品質。
3.以學科課程為載體,進行學科滲透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涉及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和細節。除了政治觀、世界觀、人生觀的教育外,法制教育、審美教育、環保教育、心理教育、情操的陶冶,乃至日常生活的行為習慣,禮儀語言文明等等的教育,無一不關系到中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我們把這方方面面的教育以生動活潑的方式融入語文、數學、思品、歷史、音樂、美術等學科課程的教學之中,一方面可以豐富這些學科課程的教學內容,另一方面通過教學潛移默化地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使思想道德更形象、更具體,學生樂于接受。實踐證明,企求講一次話,做一次報告,看一場電影就能使學生馬上懂得一條大道理,那是不可能的。要想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逐步提高,大量的工作要靠具體的日常教學和生活中日積月累的熏陶感染,利用學生的認識發展規律,啟迪學生舉一反三,明析事理,形成正確的思想品德行為和習慣。
三、研究教育方法,感召學生
1.外部環境的轉換
外部環境包括對學生思想道德的形成起某種影響的社會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社會生活環境,一般是指對學生產生影響的場所、社會小集團或個人。我們的辦法是用多媒體、校園局域網取代游戲廳、不健康的網吧等場所,轉換學生的娛樂場所和環境;用封閉式管理,師生互動,同學之間相互交流等方法,切斷與替換他們與社會違法團伙或個人的聯系。學習環境的轉換是在學校內部或班級內部進行調整,我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文字、圖形、影像、音響和校園自然環境的改造等辦法,營造熱烈而積極向上的氛圍,振奮學生的精神,催他們奮發向上;用調換班級的辦法,為不善處理同學關系的學生提供新的學習環境,緩解和釋放他們心理上的壓抑感,幫助他們在新的環境中樹立新的行為目標。
2.個人活動的轉換
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特別是結合學生個體的個性、愛好、興趣與特長不同,我們采用組織各類興趣小組、體育與音樂訓練隊。組建美術教學班,培養與發展學生個人專長,吸引不同類型的學生參加各種有意義的活動,轉移他們注意力,培養他們的興趣與愛好。同時讓他們在班級、年級、學校組織的文娛活動中當主持人、小記者乃至小教師,體會新角色的滋味,沖淡他們以前的不良嗜好,將他們從不良嗜好中“拉出來”。
3.心理狀態的轉換
有的學生由于各種原因長期處于消極心理狀態,對學習、生活中的各種活動不感興趣。這就要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搞清楚學生形成消極心態的外因和內因。然后對癥下藥,促其轉換。如積極好學的學生,偶爾考試發揮不理想,覺得分數太少,對不住家長、老師和自己的辛勤努力,從而產生抑郁心理。通常的辦法是,開導學生放松情緒,鼓勵學生傾訴,笑一笑或大聲哭(喊)出來,釋放壓抑情緒。有時也讓他們參加輕松、愉快的活動,進行調節,或者讓其體驗成功的愉悅感。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是一個常研常新的課題,沒有現成的模式,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針對其特點在加強與改進上下功夫。同時,教師言行是學生道德形成的營養,只有教師的言行充滿正能量,學生的道德形成才會健康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