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東玲
教師對幼兒游戲的適當介入能夠促進游戲功能的發揮,因此選擇適宜的介入方式成為教師介入游戲過程中重要的一個環節。在游戲中,教師既不應該“放羊”,因為這樣無法保證游戲對幼兒的促進作用,也不可以高強度管制著幼兒的游戲,這樣做是忽視了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因此,教師要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使教師在游戲中成為促進幼兒發展功能的主導力量。
邱學青在《學前兒童游戲》中提出根據教師在游戲過程中影響游戲活動的形式,把介入游戲的方式分為一下三種:平行介入發、交叉式介入法、垂直式介入法。具體方法包括語言和非語言。界定如下:
平行式介入是指教師在幼兒四周,和幼兒玩相同的或不同材料和情節的游戲,目的在于引導兒童模仿,教師起著暗示指導的作用。當幼兒對新玩具材料不感興趣、不會玩,或不喜歡玩時,或只喜歡玩某一類游戲,而不喜歡玩其它游戲時,教師可以用這種平行介入的方式進行指導。教師一般以平行角色的身份或教師的身份來參加游戲。
交叉式介入是指當幼兒有教師參與的需要或教師認為有指導的必要時,由幼兒邀請教師作為游戲中某一角色或教師自己扮演一個角色進入幼兒的游戲,通過教師與幼兒、角色與角色間的互動,起到指導幼兒游戲的作用。當幼兒處于主動地位時,教師則扮演配角,根據幼兒的游戲行為作出反應如果教師認為有必要對幼兒游戲加以直接指導,則可以根據游戲情節的發展,提出相關的問題,促使幼兒去思考。
垂直式介入是指在幼兒游戲中如果出現嚴重的違反規則、出現攻擊性等危險行為時,教師則以教師的身份直接進入游戲,對幼兒的行為進行直接干預。
那么教師應當如何介入幼兒的游戲中呢?下面以例子來進行探討。
案例一:小班的建構區里,幾個孩子在各忙各的,忙著搭建自己的房子,由于幼兒對材料的使用都已輕車熟路,很快就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于是他們聊起天來,晴晴說:“知道嗎?上星期我媽媽帶我去農場玩了。那里可好玩了,我還用奶瓶為了小豬呢。”瑤瑤說:“我也去過農場啊!我還會幫媽媽摘菜呢……”老師在旁觀察到這一切后決定介入,她扮演成顧客進去了:“請問這里是不是有農場玩啊?我的孩子特別喜歡在農場里喂小動物,釣魚,種菜摘菜,烤雞……”幾個幼兒楞了一下,東東不服氣地說:“我們的農場好玩的東西比你說的更多呢,不過還沒開業而已!”老師故意很著急地說:“哦,我想馬上來你們農場玩,你們能盡快開業嗎?”得到肯定的答復后老師悄悄推出,在旁邊觀察。只聽幼兒不緊不慢地:“我們趕快做農場吧,我要做豬圈,你做什么呢?”分享環節,幾個孩子非常開心,而且約定明天仍然一起玩,要建一個好玩的游樂場。
案例中的老師通過觀察,發現孩子們對簡單的建構活動失去了興趣,于是,以交叉式介入假扮成客人,引導幼兒設置共同任務,啟發他們進行分工合作,巧妙地將幼兒的平行游戲、聯合游戲轉化為合作游戲,基于幼兒建構興趣的同時有效地推進了游戲水平。基于這樣的啟示,在游戲中,當幼兒一再重復自己原有的游戲行為,進一步延伸和擴展有困難時,教師要善于觀察,恰當地以自身為媒介,借助同伴關系的力量,積極推進幼兒的游戲水平。
案例二:在離園環節中,剩下五個小朋友在玩雪花片,他們正在拼接不同的模型。星誼在用長方形和三角形在做一架飛機,翰林在用圓形在假裝錢幣和薇薇買東西……忽然,小文喊道:“我要圓形的雪花片,薇薇你有嗎?”薇薇搖搖頭,不耐煩轉臉過去了。小文又問星誼有沒有,星誼直接把自己的玩具拿到另外一張桌子去了。最后,小文二話不說就把手直接伸到翰林的盆子里,抓了一大把圓形雪花片。這時,翰林就哭起來,說:“把我的錢還給我,嗚嗚嗚……”正在和家長溝通孩子情況的老師馬上過去了解情況。老師說了安慰了翰林,就馬上對小文說:“你沒有經過別人的同意就拿走了玩具,違反了我們的規則。接下來你要安靜坐在旁邊幾分鐘,冷靜后你才能繼續玩。”小文不開心地放下自己的玩具坐在一邊。
案例中的教師通過了解孩子游戲的進程,得知有孩子違反了規則,這時候教師使用了垂直式介入,引導孩子要遵守游戲的規則,知道違反游戲的規則時是會得到“懲罰”的。有效的預防了孩子在游戲中出現肢體碰撞的情況,也讓小班的孩子知道遵守游戲規則的重要性。假如這時候使用其它介入的效果是不顯著的,并且會阻礙孩子游戲的進度。
案例三:角色游戲最近幼兒對醫生這個職位很感興趣,因此參加游戲的小朋友很多,小朋友之間常在角色分配、使用材料上發生爭執。
東東:“庚希,你讓我當醫生好嗎?”
庚希:“先到先玩。我先到這里的所以應當我玩。”
東東:“你昨天都做了一天的醫生了,今天讓我做做嘛!”
庚希:“我先來的就該是我做”
東東無奈坐在一邊。
教師看他倆爭了很久,互不謙讓。
老師:“醫院很快就會關門的,你們要想個辦法呀,要不然誰也玩不成。”
東東:“那好吧,你先玩,過一會我們換著玩好嗎?”
庚希點點說:“好吧。”
東東過了一會兒,見庚希還沒叫她去玩“你怎么還不跟我換呢?”
庚希:“我還想玩呢!”
老師:“東東你想一想,醫院里只有一位醫生嗎?”
東東:“是喔,我媽媽說醫院里有好醫生,那我就當不同的醫生吧。”
于是,東東拿來一張桌子當作辦公桌,當起了醫生。
在這個案例中,庚希和東東都想扮演“醫生”這個角色,引起了她們的爭搶。教師的第一次,引導他們自己講出自己的想法,又引導他們趕快想辦法去達成協議,沒有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他們。第二次,教師給幼兒提出了一個提示,借助情境滿足了幼兒參與角色的需要。教師的這兩次介入在對幼兒游戲觀察的基礎上,使用了恰當的介入方式,引導幼兒自己想辦法解決兩人之間的矛盾,也滿足了孩子的游戲意愿此情此景的介入是有效的。
教師介入幼兒游戲對幼兒成長有著深遠而重大的意義,基于孩子的性格以及游戲的進程,正確掌握介入的時機,運用相應的策略和方法手段,有效的對游戲進行干預,讓幼兒能在正確的環境中成長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