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梅
小學的語文教材,幾乎每一篇文章都向學生展示了生活中的美,既具形象又富情趣,內涵也很豐富,是中國語言的藝術。如果我們靈活地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努力創設教學情境,活化教學,使學生的情感與課文產生共鳴,樂彼所樂,悲彼所悲,使每一堂課能磁鐵般地吸引學生,那我們的教學必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以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是一種抒情功能極強的藝術形式。它用一種直感的方式,使學生獲得比其他藝術形式更為直接、更為豐富、更為生動的感受,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這就是所謂的“通感”。在語文教學中,把音樂與文學結合起來,作用于學生的聽覺和視覺,會起到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相互強化的作用。對于那些特別莊嚴肅穆、悲涼凄慘,或是特別歡快激動、或是驚險緊張的場景,采用音樂渲染情境是最好不過的了。例如,教學北京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麻雀》的第四、五節,這兩節內容是全文的重點,生動地描寫了老麻雀為了拯救小麻雀,不顧自己的安危與獵狗搏斗的場景。憑著音樂的渲染、運用想象,學生似乎看到了老麻雀蓬起全身的羽毛,毅然決然地從樹上飛下來,落在獵狗的面前,又仿佛聽到了小麻雀竭盡全力、絕望的哀叫,同時也看到了獵狗為此驚呆、慢慢地合上嘴、無可奈何地退去的動人情景,學生為之感動,深深地為小麻雀松了一口氣,這樣,學生對課文中的“落”“扎煞”“尖叫”“絕望”“強大的力量”等重點詞語,在伴著情感的音樂及鮮明的形象中迎刃而解了。
用音樂渲染情境,在低年級的教學中尤其重要。教學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四季的腳步》一文,可以配上一曲輕松活潑的音樂,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并結合美麗的大自然畫面,把學生帶入無限遐想的課文中,從優美的樂聲中,想象著、體味著、感受著一年四季都呈現絢麗多姿的藝術魅力。然而,用音樂渲染情境我們不必局限于現成的樂曲或歌曲,對一時找不到合適曲子的課文,在教學必需時,師生彈奏、輕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辦法,如教學滬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第31課 《一幅名畫的誕生》時,我就輕輕地哼唱:“嗨唷嗨唷……”這種簡單有力的節奏,以音樂的節拍再現纖夫在伏爾加河畔拉纖的沉重腳步,學生似乎也看到了纖夫艱難行進的身影,從中感受到伏爾加河上纖夫的憤懣情緒,喚起對纖夫的同情。很多時候,他們也會情不自禁地 “嗨唷嗨唷……”起來。這樣,音樂渲染情境的效果便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了。
二、以圖畫再現情境
在課堂教學中,形象的圖畫備受孩子們青睞。因為孩子普遍都是通過形象去認識世界的。小學語文課文描寫了許多動人的情境,用圖畫再現課文描寫的情境,課文形象一下子就鮮明起來。用圖畫創設情境,我們可以采用現成的課文插圖,板畫,零件剪貼畫等。將畫面的形象與課文中的詞句相結合,把學生帶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之中。在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蟋蟀的住宅》一文中有個句子:“它常常慎重地選擇住址,一定要排水優良,并且有溫和的陽光。”怎樣的地方才是“排水優良,有溫和的陽光”呢?教師三言兩語講不清,還會造成學生對知識一知半解。如果輔以板畫,效果就好多了。教師用彩色粉筆板畫一幅圖,并指圖解說:“蟋蟀建造住宅,所選住址一般在高處,下大雨時就不會被水浸,而且洞口面向太陽,使洞里干燥、溫暖、舒適。”這樣一幅色彩鮮艷的板畫,使學生能準確地理解語言文字,并留下深刻的印象。用圖畫再現情境,我們還可以把繪畫滲透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兩種形式:一種是學生模仿教師的板畫進行繪畫,一種是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進行創作性的繪畫。如教學2017年春部編人教版語文一年級下冊課文宋代詩人楊萬里寫的《小池》,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情趣盎然的荷池小景,表達了作者欣賞大自然的喜悅心情。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圖畫的感染力,展示出一幅妙趣橫生的小池景觀,讓學生獲得具體形象美的同時,我問:“誰能夠把這么美麗的景色描繪出來呢?”學生不經然間爭相動筆,描繪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小池夏荷圖”,課后細細欣賞,你會感覺到每一幅圖都洋溢著孩子們對大自然的贊美和熱愛之情。教學新語文S版語文四年級下冊《泊船瓜洲》時,可引導學生想象詩的意境,畫一幅表現詩人想象的“家鄉春天的美景”。這樣,在語文教學中根據課文內容實際,引導學生進行繪畫訓練,不但使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審美能力。
三、以講演樂化情境
講,就是故事演講。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材特點,運用故事演講的形式幫助學生學習課文。教師可以在導入課文或復述課文時借助故事的感染力,誘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拓展學生的學習思維。如教學長春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撈鐵牛》一課,導入課文時教師可設計這樣的故事:“同學們,你們喜歡聽故事嗎?下面老師就給大家講一個和我們今天學的課文有關的故事(教師繪聲繪色地演講):這個故事發生在宋朝,離現在大約有一千多年了。……就在這個時候,從人群中走出一個和尚,他看了看榜文,點了點頭說了句話,大家一聽都樂了。要知道他說的是什么,請大家看課文。”這樣用故事形式引入課文,就能有力地調動學生的情趣,激發學生求知欲。語文教材中還有很多文章故事性都是很強的,如寓言、童話、故事和一些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等,在課堂上我們都可以運用有趣的故事演講形式進行教學,如S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東郭先生和狼》、新課標語文S版六年級《將相和》等,這類課文都可以運用故事演講的形式深入文章情境,使學生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得到訓練。
演,是指課文內容表演。“利用表演進行教學,本身包含創作的諸因素,促使孩子的思維發展,激發了孩子們的創作意識”(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語)。我們可以根據課文內容情節,模擬舞臺或背景,讓學生進入角色,親自表演,使學生在角色扮演和觀看表演中受到形象的感染,從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如教(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下冊《狐假虎威》時,我指導學生理解狐貍和老虎:“眼珠骨碌一轉”“扯著嗓子”“狐貍神氣活現”“搖頭擺尾”“老虎半信半疑,東張西望”等神態的詞句后,讓學生自由想象,創造把狐貍和老虎的表情、語言、動作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依據課文的表演,不僅使學生在“演戲”和“看戲”中理解了課文內容,發展了學生的語言,還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促進兒童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和諧發展。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把握時機,把音樂、圖畫、講講、演演等藝術手段引入課堂,引導學生帶著飽滿高漲的情緒去理解語言文字,及時進行語言的訓練,使語文教學變得“更活”“更美”“更有趣”,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語文教學的高效課堂成為一種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