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林勇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育的真諦是培養良好的習慣。”這足可以說明,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他今后的發展將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提高課堂效率是每一位數學教師的責任。下面,我就對如何在數學課堂上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習慣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培養認真傾聽的習慣為高效數學課堂搭橋鋪路
良好的傾聽習慣是有效學習的保證,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有效提高課堂效率,為順利開展教學奠定了基礎。小學生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聽課走神,在課堂上要求學生的每一分鐘都全神貫注是不可能的,只有創設的有活力、有魅力的課堂,才吸引學生專注傾聽。
首先,小學數學課堂要使小學生樂于傾聽,教師要豐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課堂,精心設計每個教學環節,將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體現到故事、游戲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調整學生聽課情緒,調動學生傾聽的樂趣,使傾聽成了“有水之源”,保證傾聽能力可持續發展。
其次,注意傾聽評價。新課程改革帶來全新的評價,對學生的評價不僅僅只是關注知識與技能的評價,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習過程情感與態度的評價,使教學評價不再是甄別優劣的“篩子”,而是把水從低處引向高處的“水泵”。正確適當地評價學生,是培養學生傾聽的重要手段,在現實教學中,我們教師不能只關注自己的教案,還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表現,也要注意學生課堂的表現,及時利用語言進行勉勵也促進學生的傾聽的孩子。
二、培養學會觀察的習慣為高效數學課堂指路引航
觀察能力的培養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需要,離開觀察的培養,學生就不可能具備完整的數學能力和數學素養。小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是形象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及學情,創設觀察的良好氛圍,為觀察活動提供時間、空間和材料,提供積累豐富的感性材料。其次觀察能力的發展是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經歷大量的觀察活動積累觀察經驗培養起來,小學生由于自身知識有限,在日常的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想培養學生學會觀察,教師要充當引導的角色,引導學生觀察的方法,明確教學內容觀察的目的和觀察任務,調動學生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參與觀察活動捕捉信息。
三、培養主動思考的習慣為高效數學課堂開路引航
贊可夫有句名言:“教會學生思考,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因此促進學生的發展關鍵是促進學生思維水平的發展,主動思考是小學數學建構數學知識和技能、提升數學情感和素養的根本途徑。
興趣,主動思考的原動力。心理學表明:對某一事物產生了興趣是學生學習的直接動力,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勇于探索,最終達到發展學生思維的目的。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創設學生在認知過程中形成知識盲點沖突的學習情境,喚起學生的興趣,激起學生的主動思考意識和熱情,發揮學生探索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思維。問題,主動思考的金鑰匙。聰明的教師將棘手的問題拋給了學生,善于發現學生思考的“激發點”,及時地給予點燃,激發其樂于思考的欲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形成主動思考學習的局面。
如教學《方程的意義》這一課,通過《曹沖稱象》創設教學情境,引發學生對天平的探索的動力,在天平演示的過程中,經歷天平平衡現象、不平衡到平衡現象、不確定現象一個又一個的學生認知沖突,得出不同的的等式和不等式的認知,引發一個又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激起學生迫切需要思考探究,促進學生思維主動深入。我們都知道:一個理想的情境創設出來了,教學活動就成功了一半。好的問題的設置,引起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探究的激情,并且幫助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快速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進而提高學生對問題思考探究的有效性,從而激發學生思考的激情。
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習慣,為高效數學課堂保駕護航
對學生發現問題能力的培養,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一環。
首先,鼓勵學生“敢問”。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信賴于一個真誠尊重和信賴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在教學中,教師不能擺出一副師道尊嚴的架勢,而是蹲下身來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解放學生的大腦,讓他們敢想;解放學生的嘴巴,讓他們敢問,充分愛護學生的問題意識,甚至對于學生提出的不著邊際或不切主題的問題,教師心平氣和耐心的引導。只有這樣,才能啟發學生開動腦筋,敢于發表個人見解,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敢問”的勇氣和習慣。
其次,引導學生“會問”。教師不僅要營造“敢問”的學習氛圍,還要善于引導學生“會問”。教師抓住學生認知規律和年齡心理特征,利用教材資源,創設激發學習的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質疑資源,引起認識沖突,萌發猜想,進入憤悱的求知狀態,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誘發學生發現數學問題,想提的問題就多了。這樣通過提供質疑資源,學生容易發現了問題,學生學習更主動更積極,激起了學生探求新知發現問題的欲望。
最后,指導學生“善問”。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使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師必須對學生進行提問方法的指導,促使學生提問能力的提高。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把握時機,努力的創設啟發問題的情境,恰當的誘使學生意識到所學新知識同原有認知結構聯系,從而有的放矢的提出問題。如在學習《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推導》時,通過學生用12個面積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擺一個長方體,學生在擺的過程中出現不同類型長方體,這時教師指導學生探索中認識每排個數、排數、層數、總個數與長方體的長、寬、高的關系,指明了方向,學生提出問題更有方向、更有目的,能輕松地掌握求長方體體積的方法。
總之,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非一朝一夕,小學生接受新鮮事物快,只要我們教師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引導得法,使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生活中扎根、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