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夢
一、擴大閱讀量,養成寫讀書筆記、做讀書批注的良好習慣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書籍是人們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人們對萬物的認知都源自書籍,來自于閱讀。而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媒體等各種途徑主動或被動的獲取知識,在讀書的過程中要學會如何寫讀書筆記或在書上做好批注。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內涵,擴大知識面,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和總結能力,一舉多得。因此,要有效的改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看法,提高參與度是必要的。
二、善于利用工具書,獨立的解決學習中出現的問題
我建議學生把工具書帶到課堂上來,在查找與認知的過程中加深理解記憶,養成自主學習,善于利用工具書的良好習慣。
養成這樣的習慣必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很多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忽視了對學生“善假于物”能力的培養。傳統教學中教師習慣做一桶水,讓學生只取瓢飲,但不知學生內心里渴望自己也有一桶水,你要告訴他如何找到水源,怎樣裝滿木桶。在新課改大目標的指引下,學生在課堂上占據主動,這就需要他們不僅僅要有一桶水。
隨著圖書市場的開放學生可選擇的工具書也日益增多,教師要指導學生選擇基礎的、實用的,避免工具書無用武之地的尷尬。
三、學會獨立思考,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現在的學生有著各種各樣新奇的想法,在他們的學習生活中會出現不同的解題工具,幫助他們完成作業,解答習題。過分的依賴高科技工具,使得學生們在面對需要獨立完成的考試或練習時,就顯得力不從心。教師就必須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要求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積累優美的詞句固然重要,也要學會開動腦筋,能動的將這些積累連接成文,學會利用網絡工具開速有效的提升語文素養和學習能力。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善于思考才是學好語文的重中之重。
四、預習聽課復習三位一體,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們都會要求學生做好預習,但很多學生不知道怎么去預習,這就需要老師指導學生根據導學案的要求通讀課文、解決字詞、疏通語句、根據自己的領悟找到文章的重點所在。在第二天的教學過程中再由老師進行點評訂正,即便學生在理解上有偏差,在老師的指點下也會逐漸形成良好的習慣,找到理解問題的關鍵。
課堂上要求學生專心致志,用心思考耳聽目看,記好筆記,教師也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跟著老師的思路,認真詳細的把課堂內容消化掉,將教學任務最大程度的完成,好的課堂應以學生為主導,老師要起到督促訂正的作用,讓學生慢慢的養成習慣,把聽課當做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形成一個完美的課堂環境。
指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養成良好的復習習慣十分的必要的,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以通過作業的方式引導學生學會復習鞏固。預習聽課復習三個過程是教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老師必須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三位一體形成定式,是學生系統而全面的扎實掌握所學知識。
五、建立語境氛圍,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能力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好的語境氛圍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學生的文化內涵,所謂的“語文”我認為好的語境氛圍中就會培育出好的文章,如果同學們平時談論的內容都是詩詞歌賦,那么自然會產生一個充滿詩書意境的班級。
教師應給學生一種環境感,語文不是高高在上的抬頭學科,而是實實在在出現在我門周圍的語言朋友。多記錄多交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方能顯現出語文學科的高深,自我感受未免太保守,舌戰群儒其實也是一種學習提高的方式,打開語文課堂讓語境氛圍肆意縱橫盡顯語文的魅力,我個人認為潛移默化是教學工作中最高深的,也是最理想的狀態,興趣在于培養,氛圍在于創造,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氛圍的營造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
六、聽說讀寫練記,培養一項好的技能
首先你要能聽的懂別人在說什么,需要你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很好的理解能力,其次你要懂得說話的方法和技巧,很多學生不善于表達,所以在課堂上我要求學生不論對錯先說說你的看法,課后要學會提問題,不怕問題多只怕不提問,“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韓愈《師說》)再次學會閱讀,很多問題在反復的閱讀之下是無所遁形的,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就是這個道理。接著,多寫也有利于提高語文的學習質量,我經常要求學生以字、詞、句、段、文的順序多寫多練,熟能生巧,提高能力。最后,相關習題的演練也是非常必要的,高中階段考察學習效果的方法最有效的就是練習,因而應有針對性的進行梯度練習,以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另外,高中階段需要記憶的文章也很多,很多學生不喜歡背課文,而很多學生很擅長背誦,可見方法的重要,要培養學生理解記憶的能力,日積月累,集腋成裘,養成良好的記憶習慣,是學好語文的關鍵。
七、加強練習精準度,在失敗中總結經驗
很多學生學語文愛語文,但考試成績卻終不理想,不禁抱怨白白的浪費了我的一腔熱情。語文不是一日之功,光有好的語境語感是不夠的,還需一定強度的練習來精化辨別的方向,需要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為學生引好路,引導學生不要太自我,以教師的閱歷和理解能力感化學生,讓學生接受正規的語文訓練。有了好的語感多加練習,方向感才更強。況且在如今的高考大形勢下增加練習的數量,才能更貼近命題的方向,取得更好的成績。無數次的練習過后,無數次的修正語感,才能使自身的語文氣質有所升華,語言感觸更加深刻。“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正是這個道理吧。打好基礎養成學生勤于練習的習慣,不要懼怕練習中的失敗,經驗是無比珍貴的。
在語文學習中較好的學習習慣自然不止以上這些,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善于發現,多積累多實踐,勤思考勤交流,用自己的行為去感化學生,多與學生溝通,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當然,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并非一日之功,教師要因材施教,還需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精神,多發現多完善,及時補救,這樣才能更好的完成語文的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