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娥
學習目標:
1.會認8個生字,會寫12個字。聯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戰役、雪中送炭、同歸于盡、深情厚誼”等詞語的意思及課文重點句子的含義。
2.能有感情地朗讀第一自然段。
3.知道反問句又加強語氣的作用,能改寫成陳述句。
4.感受大娘和志愿軍之間的感情。
學習重點、難點:
感悟老大娘與志愿軍之間的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感情。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師:在60多年前,美帝國主義發動了侵略朝鮮的戰爭,并把戰火燒到了中國邊境。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前線與朝鮮人民并肩作戰,抵抗美帝國主義者的侵略。在漫長的八年中,在血與火的戰場上,志愿軍與朝鮮人們并肩作戰,生死與共。我國先后出兵130余萬人。14萬英烈的忠骨永遠留在了朝鮮的土地上。這其中有:邱少云、黃繼光、楊根思、毛岸英(讓學生觀看ppt)……當志愿軍打敗了侵略者,當志愿軍完成了歷史使命,他們分批撤出朝鮮回國。當志愿軍與朝鮮人民離別的時候,他們揮著手,含著淚,深情地呼喚—再見了,親人!(教師板書課題)
師:這是志愿軍隨軍記者魏巍所寫的一篇文章。有誰知道“親人”指什么?(生答)那文中是誰和誰道別?(板書:中朝兩國人民)我們都知道親人是指有血緣關系的人,可是他們并沒有血緣關系,是親人嗎?(板書:不是親人)那為什么稱他們為親人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思考:課文寫到了哪些“親人”?從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他們是“親人”?
在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之后,師檢查學生對本課生字和詞語的掌握情況,并講解“嫂”和“噩”的筆順。
1.學生匯報寫了哪些親人。
(師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
2.學生簡單匯報從哪些事情中感受到他們是“親人”
師板書:
大娘 幾夜沒合眼地洗補衣服
冒著炮火送打糕
失去了唯一的小孫孫
小金花 失去了媽媽
大嫂 失去了雙腿
師:請大家再讀課文,并且把你覺得最感動的句子劃下來。
生:自由發揮地講他們覺得最感動的句子。
師隨機點幾個學生進行分享。
三、再讀悟情,以情品讀
師:同學都找的很好,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先看到作者提到的第一位人物—大娘,請大家自由朗讀第一自然段,并回答一下問題。
(一)出示導讀問題
1.為什么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這位朝鮮大娘?
2.哪些事情說明大娘像慈母一樣為我們花心血,給我們送溫暖?
3.為什么說大娘給我們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4.大娘為什么要“丟下自己的小孫孫,把傷員背進了防空洞?”
(二)帶著問題默讀課文,理解
1.為什么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這位朝鮮大娘?(啟發學生通過讀書,找出課文中的一句話來回答,并出示這句話。)
八年來,您為我們花了多少心血,給了我們多少慈母般的溫暖!
聯系上下文理解“多少”和“慈母般”的意思。師朗讀這句話,在朗讀中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并強調“多少”讀重音,體會連用兩個“多少”對表達感情和加強語氣的作用。
2.哪些事情說明大娘像慈母般為我們花心血,給我們送溫暖?
板書:洗補衣,幾夜不眠;
送打糕,昏倒路旁;
救傷員,失去孫孫。
3.為什么說大娘給我們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理解“雪中送炭”:本義――比喻義――在課文中的意思:在我們空著肚子,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處于困境,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朝鮮親人給我們送來了打糕,送來了關心、幫助、支持,送來了慈母般的溫暖、戰勝敵人的力量和勝利的希望。
4.大娘為什么要“丟下自己的孫孫,把傷員背進了防空洞”?
通過理解“唯一”,來理解大娘對志愿軍的愛實際上是對自己祖國的崇高的愛,具體感受偉大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大娘失去了唯一的親人,然而,她還有更多的親人。誰說我們不是大娘的親人呢?誰又能忘記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呢?比較反問和陳述的語氣,體會反問句在表達情感上的作用,指導朗讀反問句的語調,采取不同形式反復有感情地朗讀這個反問句。
師:大娘和志愿軍戰士們本來不是親人,卻為志愿軍戰士一次次犧牲,真正的把志愿軍戰士們當成自己的親人。所以當志愿軍戰士們和大娘分別的時候,他們依依不舍,千言萬語只好化作“誦別”的深情(出示課件:誦親人)。你們怎么理解這個“誦”?
生1:我覺得誦是贊揚的意思。 生2:我覺得是用心靈贊頌。
師:那就把剛才你們講的感情融入到朗讀中,用你們的心去歌頌他們(播放課件:大娘的照片)。看,這就是當年《中國青年報》上登載的75歲的李大娘和戰士張喜武揮淚告別的情景。回首往事,情更深,意更濃。誰想和大娘誦別?
生:(深情地)大娘,停住您送別的腳步吧!為了幫我們洗補衣服,您已經幾夜……
師:你的誦別含著深情,可是年邁的大娘怎么忍心就此和親人志愿軍分手呢?我們只好請求她停步。誰來請求大娘?
(生“請求”大娘停步,讀得很動情。)
師:就是這樣請求,大娘也沒有停下送別的腳步,送了一程又一程,我們只好懇求大娘——
(生“懇求”大娘,尤其是“大娘”一詞由慢到快的語氣處理,很有味道。)
師:可是,大娘的腳步仍然沒有停住。為了讓大娘回家休息,萬般無奈,我們的戰士只好哀求她——
(生“哀求”大娘,有個學生連續強調了兩次:大娘!大娘……)
師:你不斷地哀求大娘,可大娘還是不回去。沒有辦法,我們只好以軍人的口氣命令她。誰來命令大娘——
(生“命令”大娘,比如讀“大娘”時語氣很堅定。)
師:這命令中也有不忍,命令中也含著深情——是一種復雜的情感啊。誰再來試試?
(生讀出的感情很復雜。臺下響起了掌聲。)
師:現在你想怎樣對大娘誦別,就怎樣對大娘誦別,開始!
(全體學生帶著各自的體驗誦別,有的還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
師:我們由衷地感到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誼是用鮮血凝成的,誰說他們不是親人?他們不但是親人,而且勝過親人!所以,分別的時候,他們才這樣難舍難分地傾訴(教師用眼神提示畫面中的“再見了,親人”)。
生:(感情熱烈)再見了,親人!
師:登上了火車,他們仍然戀戀不舍地送別——
生:(感情難舍)再見了,親人!
師:火車遠去了,那聲音仍在天空回蕩——
生(齊):(感情深厚,聲音由近及遠)再——見——了,親——人——
師:(出示課件“別親人”)再見了,親人——他們就這樣依依分別(教師語氣很慢,很動情,完全進入情境)。列車就要離開了,志愿軍們只好發出了最后的呼喊——
生: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
四、拓展延伸,開拓思路
師:朝鮮人民為志愿軍戰士做了這么多可歌可泣的事情,那么志愿軍戰士又為朝鮮人民做了什么呢?下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
課后作業:
1.讀一讀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依依惜別的真情》。
2.查看有關抗美援朝的影視資料,如《上甘嶺》《英雄兒女》等。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并把使自己感動的詞句抄下來。
板書設計:
再見了,親人
不是親人 ——— 勝似親人
洗補衣服 幾夜不眠
大娘 送打糕 昏倒路旁
救傷員 失去孫孫
偉大友誼
鮮血凝成
小金花 救老王 媽媽犧牲
大嫂 挖野菜 身受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