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仁禎
眾所周知,《語文課程標準》中的作文要求更多地關注了學生生命的健康發展,表達的實際需要、個體的自主體驗以及情感的自由宣泄。然而,長期以來的應試作文教學,使《新課程標準》中的作文教學理念成了可望不可及的理想境界。究竟如何才能越過傳統作文教學的沼澤,尤其是三年級小學生初學習作,如果打不好基礎,激發不了興趣,今后習作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如何激發學生習作興趣,促進小學生快樂習作呢?筆者作了如下探究。
一、利用中年級口語教學優勢,培養學生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
口語交際教學,讓學生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語感,為學生習作奠定堅實的基礎。學生只有強烈的表達欲望,才能滔滔不絕地表達自己的獨特見解。
在教學《小攝影師》時,由于學生第一次接觸到故事的續寫,于是,我利用口語交際教學的優勢,組織學生舉行了《小小故事會》,讓學生充分發揮各自的想象力和創新精神,說編了不同結局的《小攝影師》。故事不僅講得精彩,而且形式各樣,激發了學生強烈的表達欲望,一個比一個講得棒。通過這次活動,學生再也不為寫這個片斷而發愁了,個個力爭能當上“故事大王”,圓滿地完成了習作任務。
二、引導學生到大自然和社會中尋找靈感,獲得真實而多樣的習作資源
大自然孕育著無限的生命力和無限的寫作資源。筆者長期在農村任教,這里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山清水秀,柳綠花紅;日出日落,炊煙裊裊;牛羊成群,六畜興旺,只要激發興趣,讓學生發現其中的美好,讓他們寫身邊的事物他們就一定能寫出精彩的作文來。
如我教三年級時,大部分學生不會寫作,我就鼓勵學生觀察身邊的景物,或在活動課時帶領學生到大自然去踏青或觀賞,然后寫自己的所見所想,好多學生的習作都提高了,而且有幾個學生寫得很有特色,這讓我高興極了。中年級學生以觀察作文為主。教師可著重安排對動物、自然景物、建筑物以及人物的動作、對話、外貌等方面的素描訓練,讓學生獲得豐富而鮮明的感性表象,幫助他們從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篩選”出典型的表象,借此培養觀察的目的性、條理性、精確性。從高年級開始,要以學生的抽象思維為培養重點。其習作訓練應該從觀察作文轉向有明確表達需要的實用型作文。教師可根據社會、家庭中人際交往的需要確定各種有趣的主題,讓學生寫簡單的記敘文、一般的說明文、各種應用文和讀書筆記,以培養學生一些歸納推理、演繹推理的技能和發散思維能力,初步培養思維的針對性、邏輯性、靈活性和獨創性,促進學生習作。
三、指導學生學習一些優美的習作范文,積累好詞佳句
讓學生有話可寫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三年級的學生初次接觸到習作寫片斷,許多人都感到難以下筆。對此,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欣賞一些優美的習作范文,試著仿寫,積累一些好詞佳句,為日后作準備。實際上,一篇篇課文就是學生寫作的好例文。在學習《槐鄉的孩子》一課時,其中有幾個自然段就為學生提供了習作范例,一些優美的詞語,學生也可信手拈來,舉一反三。學習之后,學生可仿寫《美麗的家鄉》。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去學習和借鑒,經過多次的仿寫,學生再也不為寫作犯難了,再加上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生活經驗,習作水平定會更進一步提升。
四、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激發學生的習作欲望
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有時一句不經意的批評,可能讓學生銘記于心,處處與老師作對。教師不要吝嗇表揚自己的學生。剛開始習作,學生或許不能達到教師所期望的水平。但有時他們的一些語言并不遜色于成年人,或許充滿了更多的童真和樂趣。雖然有的學生整篇習作有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這些好詞佳句,應用醒目的紅筆圈畫出來,學生見了定會備受鼓舞的。
五、開展多種形式的習作交流筆會,調動學生習作的積極性
練筆的形式是多樣的,可以是仿寫、改寫、續寫、補空、寫讀后感等,可以是寫整篇的,也可以是寫一個片斷。學生在習作交流中,尋找自己的不足,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好的寫作方法與技巧,逐步提高自己的習作水平。如每一學期,我都組織和開展習作興趣小組活動。學生在小組學習中,不斷積累寫作經驗。通過互評互改,互相促進。當初那種皺眉頭、咬筆頭的現象再也看不到了。學生的寫作興趣積極高漲,教師再也不為上習作課而苦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