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秀
摘 要:閱讀作為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一環,引起了眾多語文教師足夠的重視。閱讀在語文教學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在現今大環境下,以往的課堂存在著“教師教課很辛苦,學生學得很痛苦”的現象,教師的講解簡單直接,生怕學生不理解,滔滔不絕地講一遍又一遍,幾乎占滿整節課,累得嗓子都啞了,再看學生卻一臉漠然,機械地讀上一兩遍,教師事先的教學目標看似達到了,但學生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教師卻不得而知。那么如何將學生從死氣沉沉的聽讀中脫離,步入愉快的閱讀之旅呢?本文將談一談自己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閱讀教學;興趣;積累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31-014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1.089
首先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愛上讀書。傳統的語文教學以書為本,認為課程就是書本,這就形成了眾多教師的“唯書論”,一切以書本為中心,漠視書本以外的東西,以至于教師自身的認知日漸狹隘,學生的認知受到限制。而現行的素質教育理念強調的是教師要為學生架設平臺,甘做護航人,給學生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他們體驗到閱讀成功的喜悅。結合自己多年來的教學實踐,談幾句課改后的做法和心得。1.我們定期舉辦讀書故事會,把學生請上臺給大家有感情地朗讀、有重點地復述、生動有趣地表演。2.進行“班級閱讀之星”評選,開展師生競讀賽,當學生因某一篇、某一段、某一句讀得好時,及時給予表揚。3.在本班后墻板報欄留出了適當的空間,讓學生把閱讀到的佳詞妙語抄在上面,板報兩周更換一次,盡量使每個學生的作品都出現在上面,看到自己的作品上榜,學生臉上洋溢著成功的幸福感,時間長了學生的讀書熱情漸高,讀書由量變向質變發展,連寫作水平也隨之提高。
其次是注重精品的閱讀、感悟。教材中選的文章篇篇都是精品,名品之作,涉及的方面也很廣。不管是奧妙無窮的科學品文、精美絕倫的唐詩宋詞還是有趣的童話故事,無一不是以書面的形式傳承下來的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同時又記載著人類的成長歷程,一些美文的感染力極強,使人閱讀后能產生共鳴,體會其美感。像《桂林山水》《黃山奇石》這樣的文章,學生閱讀后如身臨其境,定會為祖國有這樣的大好河山而感到自豪。《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課學生讀懂了要主動關愛弱小的群體,做一個有愛心的孩子。學后涌現出了一些這樣的學生,調皮的廣瑞主動扶起了摔倒的小女孩,劉彪學會了愛護校園的垃圾桶,這是閱讀意境的提升,學有所獲的彰顯。再有就是古詩詞其獨含的意境美、韻味美、情感美更是令人百讀不厭,同是《卜算子·詠梅》,陸游的那首使人閱讀后,體會到詩人的剛正不阿,寧折不彎,決不向惡勢力妥協讓步的傲然之美,同時又有孤芳自賞的滄桑之美。而讀完毛澤東的那首則給人一種嶄新的意境,詩人胸懷開闊,高瞻遠矚,充滿著必勝信念的堅貞之美影響著每位閱讀者。讀每篇文章我都會訓練學生的讀之悟,引導學生講出讀后的收獲。對于一些出現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的文章,學生的認識會有一定的“代溝”,我還會做適當的點撥。讀前你有什么疑惑?讀后有什么收獲?如《草船借箭》一課,為什么要借箭?借的箭還了嗎?諸葛亮不是神仙,怎么會預知三天后的天氣?等等。帶著疑惑閱讀,讀后有收獲,體會到閱讀的樂趣。
閱讀本身就是一種精神享受,它既不是讀給老師,也不是讀給任何人,是為了閱讀人自己的感動和興奮,當然這種感覺只有他本人能體會到。閱讀又是一種藝術,聲情并茂的朗讀會使旁聽的人受到震撼和感染。但現實情況是,每個人的閱讀感悟力是深淺不同的,它同一個人的生活閱歷、情感體驗有很大的關系。一個小學生和一位老者的感悟力差距是明顯的,即便是兩個同齡的學生間也是有差別的。當然這不是否定領悟力低就不能讀書,他可以通過某種方法來縮小這種差距,這就是閱讀中的討論和交流。在閱讀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感受和體會,人人自是不同,在學生不斷討論和交流的過程,也是他們的思維得到訓練的過程,這樣既明辨了是非又提升了思想認識。在教授《我為你驕傲》一課時,我引導學生讀書后,讓他們談感受,思維的火花在發生碰撞,當一個學生大聲說出: 你說得不對, 我認為應該是……, 我沒有嚴厲制止, 因為我意識到那可能是學生思維認識的又一次提高和升華,即使他說得有一定片面性,我只是從旁加以點撥和啟發。在學生交流結束后,他們達成了共識:學會面對錯誤,勇于承認,學會寬容,學會感動。
閱讀看似簡單卻能體現一個人的功底,如何提高自身功底呢?那就要注重自己的積累:生活積累,文化積累,語言積累,當然這也許需要很長時間。語文課標中對閱讀方面做了明確的要求,根據各學段的實際情況,學生的認知、理解能力不同。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閱讀在語文中的重要地位,現行的語文課本中,每個單元的學習園地環節都有“我會讀”“名言警句”“讀讀背背”……這些板塊,充分利用這些積極有意義的內容,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再有,課本上的文章雖然精妙無限,但受篇幅限制,相對于人類的歷史來說,猶如滄海一粒,教師不僅要立足于深挖教材還要將目光放得更遠,向課外、社會這個大課堂延伸,除了大綱規定的,教師還可以選擇一些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認知水平的帶有教育意義的書籍引導學生去閱讀。比如符合低年級學生的童話故事,圖畫書等;符合中高年級學生的《十萬個為什么》等書籍。為了滿足學生的閱讀欲望,我們班辦起了圖書角,文學、故事、童話、科普、詩詞,各類書籍都有一些,這里成為了學生的一片樂土。
由于小學生年齡小,認知上的不同,分辨是非能力欠缺,一方面陷入又濫又多、充滿打斗兇殺的電視節目和魅力無窮的電腦游戲中,畢竟相對于枯燥的課本來說電視節目和電腦游戲有一定的新鮮感,對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的小學生有相當大的誘惑力,吸引力,以至于有的學生因為上網成癮而耽誤學習,另一方面,在課堂上,歷史形成的教師絕對權威的觀念,使得一些學生唯唯諾諾,剛從沉重的學海中掙脫,喘口氣時,本想欣賞一會兒私帶的漫畫時,卻又不得不面對成人精心挑選的精神大餐,為了迎合老師和家長的口味,孩子們只能照做,即使他們不情愿,也無力改變。如今,在大的教育環境下,教師的理念發生了根本的轉變,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也在主動、有計劃地讀書了,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一本或幾本書,每天、每周、每月定期制訂讀書計劃,使之成為一種習慣,久而久之讀書已經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
閱讀之花開得美麗與否,教師的指導,學生的自身努力二者缺一不可,只有當二者有效結合,才能綻放,相信在課改春風的吹拂下閱讀之花定會開得愈加艷麗!
參考文獻:
[1] 鄒佳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與改進策略[D].東北師范大學,2011.
[2] 范明銀.閱讀教學之我見[J].讀書文摘,2017(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