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蜀江
摘要: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有效融入互聯網資源,一方面可以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另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使學生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更加直接全面的了解,從而最大限度的呈現歷史學科的教學魅力。
關鍵詞:互聯網+;優化;教學措施
在快速發展的“互聯網+”背景下,教育行業在其影響下不僅教學理念發生了改變,其教學模式也在發生變革,對于初中歷史教學而言,其學科教學已逐步和網絡資源相互融合,教學手段和媒介通過網絡信息技術而注入了新鮮血液,這種創新的教學環境為學生構建了可以不受時間、地點和空間限制的寬松開放學習條件和平臺,但是在這種利用“互聯網+”影響而促使初中歷史教學得以改善優化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
一、初中歷史教學目標及其特征在“互聯網+”背景下得以明確
初中歷史在“互聯網+”背景影響下展現出了一副全新的教學姿態。相對于傳統初中歷史教學模式而言,“互聯網+”的新型教學模式下教師更注重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歷史學習需求,而教師既不再對具有歷史學科性特征的知識內容過于說教式傳授,也不再剝奪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而是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扮演好輔助者和指導者的角色,使學生通過互聯網而自主的針對學習內容開展查詢資料、交流學習等活動,進而實現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培養的同時充分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利用情境導入開展教學活動是“互聯網+”的新型教學模式的典型特征,教師圍繞教學內容針對性的通過互聯網構建教學情境,這樣學生可以對歷史教學內容所描述的事件背景、年代特征、事件過程等有初步的認知和感受,尤其是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無法完整的通過歷史教材體現出來,以致于學生無法明確的了解其事件過程,通過互聯網采用各種導入性策略,這種不直接針對教學主題進行導入的方式,更能使學生對其歷史內涵有深刻的感受,從而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二、初中歷史教學現狀
1、學生很難被主題教學模式所吸引
當前的初中歷史教學,其教學模式主要是圍繞一個人物或者一個重大事件而拓展到相關內容展開專題教學,然而學生在對這類繁瑣的歷史知識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很難對其重要知識點進行有效記憶。如果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融入互聯網技術,不僅能夠將歷史教學內容中的各個知識點通過網絡中的相關資料生動形象的串聯起來,還能夠幫助學生在整理和記憶其知識內容的時候更加邏輯有序,這樣一方面能夠使學生更加容易的對知識內容進行記憶,另一方面更加易于學生對于知識內容的提取。
比如教師在講解《唐太宗與貞觀之治》這一教學內容時,教師除了對玄武門之變以及唐太宗的統治進行講解外,還會對比唐太宗、隋煬帝在執政期間的作為,比如說治國、科舉等方面各有什么優勢?他們之間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分別是什么?等等。如果通過傳統教學模式對該內容進行講解,學生不僅會在枯燥的教學氛圍下很難記住這些繁瑣的教學內容,而且也不利于以后提取這些相關內容信息。
2、學生很難理解掌握繁瑣枯燥的歷史知識
我國的歷史博大精深,各種各樣令人咋舌的重大事件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時有發生,這也是為什么會造成歷史教學內容繁多復雜的主要原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入互聯網技術,一方面可以圍繞歷史教學內容主線制定教學順序,使學生的注意力被形象生動的網絡視頻、圖片等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所吸引,充分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進而引導學生根據教學主線自主展開知識學習;另一方面,學生在視頻、圖片等網絡技術所構建的教學情境下,能夠更好的梳理和理解教學內容所講述的歷史知識,有利于學生對歷史教學內容的記憶和掌握。
三、“互聯網+”背景下優化初中歷史教學的措施
1、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內容通過網絡資源進行豐富
目前的初中歷史教材主要是為教師的教學活動開展而準備了框架大綱,其教學內容并不夠詳細豐富,這就需要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準備相應的歷史資料信息而將其豐富,從而使學生對于該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教師首先運用網絡資源對歷史教學內容進行豐富,然后再根據準備的教學內容設計教學計劃和流程,這樣就能夠取得比傳統教學方式更好的教學成效。比如說在講授《抗日戰爭的勝利》這一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抗日戰爭前我國的社會現狀、抗日戰爭中我國所受的屈辱、抗日戰勝利后的舉國歡慶,以及中華民族在經歷了衰敗之后走向振興的偉大轉折等不同階段具有代表性的情況進行展示,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對抗日戰爭發生的始末有概念性的理解和認識,豐富并增長他們對于抗日戰爭的歷史知識,深切地感受到抗戰勝利的歷史意義,這樣一方面可以對學生進行一次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得以增強。因此,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設計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將相關的圖像、視頻以及圖片等用作輔助資料,促使歷史課堂教學情境構建的更為生動、具體、形象,從而幫助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教學內容。
2、利用網絡資源促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到培養
為了能夠使學生更好的對初中教材所講述的歷史人物、事件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學習,這樣一方面能夠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另一方面也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比如說在學習《帝國拓展統一多民族國家基業》這一教學內容時,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前收集整理當時蒙古族對國際社會所造成的影響,并在學生搜集資料之后組織學生對其進行討論交流。由于學習資料都是學生自己搜集而來的,使得探討交流氛圍也會變得更加活躍、熱烈,因此學生在自主學習的促進下,不僅能夠對元朝統一民族政權的過程有更加系統的了解掌握,還能夠讓學生對元朝推動社會發展所做的貢獻有更深入的了解。
總之,為促使互聯網信息技術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發揮出最大化作用,不僅需要教師從教學觀念上轉變,還需要教師積極學習相關的教學知識,科學合理地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獲取知識的主體性,有效提高歷史教學的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創新方法的探究[J].楊碧金.華夏教師.2015(11):62-63。
[2]淺談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策略[J].張亞靜.中國校外教育.2014(1)。
[3]網絡環境下的歷史教學探究[J].張玉玲.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