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潔華
南方盛夏,溽暑蒸人。
偶爾一絲涼風,送來了樂韻悠揚。當聲音在空氣里慢慢散開時,星海音樂學院便出現在了眼前—這是一所成長于曾孕育了冼星海、蕭友梅、馬思聰、李凌等一批引領中國近現代音樂文化潮流的杰出音樂家的嶺南音樂沃土的高校。
當然,“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星海音樂學院是華南地區唯一的一所高等音樂專業學府,一直深深地植根于嶺南人文沃土,浸染著嶺南文化的精魂;鑄就了兼容并包、博采眾長、開放創新的辦學精神,形成了優良的音樂教育教學傳統。
近日,在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共同主辦的“大學與城市—廣州地區高校校長訪談”活動中,《南風窗》記者就嶺南文化傳承與發展、人才培養、國際化交流合作等問題專訪了星海音樂學院院長蔡喬中。
Q& A
N-南風窗C-蔡喬中
堅持文化自信,傳承發展好嶺南音樂文化
N:大學是城市的思想庫,也是發展的動力源。在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下,星海作為華南地區唯一高等音樂學府,如何在國家戰略發展規劃的新形勢下設定新的發展目標和部署?
C: 國家“一帶一路”與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制定與實施,對于地處海上絲綢之路起點與粵港澳大灣區內唯一的專業音樂院校來說,星海音樂學院面對的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在未來的發展上,星海音樂學院將緊緊依托粵港澳的地域優勢,以深厚的嶺南文化底蘊和開闊的國際視野,堅持走特色發展和國際化發展道路,著眼于發展的差異性、互補性和創新性,努力形成自身獨特的辦學品質。而首要的,就是要堅持文化自信,傳承發展好嶺南音樂文化。同時,在廣東文化強省建設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形成與國家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辦學格局,向高水平音樂院校的目標邁進。
N:嶺南音樂作為古代百越文化、外江文化和海洋文化融合交匯的成果,是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一支奇葩,也推動了嶺南的文明進程。您剛剛提及的要堅持文化自信,傳承發展好嶺南音樂文化。關于加強對嶺南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等方面,有什么具體措施呢?
C:在嶺南音樂文化的孕育下,曾造就了冼星海、蕭友梅、馬思聰、李凌、青主、譚小麟、陳洪、陳培勛、林耀基、葉純之、黃飛立等一大批引領中國近現代音樂文化發展潮流的偉大音樂家。
在新的歷史時期,要承續嶺南音樂的文脈,就要不斷地加強對嶺南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堅持不懈推進嶺南音樂創作,推出一批富有嶺南意蘊和時代筋骨的精品力作,推動嶺南音樂創作、表演、理論研究與人才培養“四位一體”學科結構的良性發展,同時帶動其他學科專業生發出嶺南文化的精神氣質和藝術風范。
近5年來,學校在嶺南音樂學科建設上共投入了1000多萬元。學校先后組織科研人員100多人次赴客家、潮汕、廣府、海南、雷州地區開展嶺南樂種、劇種、舞種非遺資源采集工作,收集和采錄了一大批珍貴的歷史文物、民間樂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手稿、樂譜與音響資料、服裝道具和音像視頻資料;聘任了一大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和文化學者為嶺南音樂客座教;建設嶺南音樂資源數據庫;整合音樂創作資源,打通作曲、表演、音樂評論、錄音制作和項目推廣等學科專業,每年以征集或比賽形式,推出了一大批具有嶺南風格的管弦樂、民族器樂、室內樂和鋼琴音樂作品。每年定期舉辦嶺南風格作品音樂會,并配套出版新作品樂譜和音響;依托廣東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嶺南音樂文化研究中心”,推進嶺南音樂的項目研究,出版了一批嶺南音樂理論研究成果。
同時,學校在全國最早在研究生培養中設置“廣府音樂”、“客家音樂”、“潮州音樂”等地方樂種專業方向,并將嶺南音樂理論研究、創作和表演成果進行教學轉化,在本科課程中開設了“嶺南音樂概論與音樂人類學視角鑒析”、“廣府音樂概論”、“潮州音樂概論”、“客家山歌概論”、“佛教音樂概論”、“嶺南音樂視唱”等課程等嶺南音樂特色課程。今年,我校在2000年建成的“嶺南音樂展覽館”基礎上,啟動了“星海音樂博物館”建設。

梧桐樹種下,鳳凰自然來
N:在人才培養方面有沒有什么新的舉措?創新學科除了重點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專業學科外還有什么新的規劃?
C:梧桐樹種下,鳳凰自然來。星海音樂學院進駐廣州大學城后,在辦學空間、辦學條件、辦學環境等方面的提升推動了學校發展。星海音樂學院充分利用置身于大學城多學科共存的人文環境,實現教學資源共享、學科優勢互補,形成十所高校多彩映照、彼此滲透的整體效應。大學城“教師互聘、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學科共建”的資源共享機制,以及多學科人文教育生態環境,為我們樹立“大人文、大藝術”的教育理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提供了重要保障。
學校依據“課程論”與教育生態觀的“系統、平衡、聯系”的原理,全面調整的課程結構,加大選修課的比重,整合相關課程,構建以學科專業課程、人本課程和社會課程“三位一體”的創新型課程體系。現行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除突出培養學生掌握必備的系統知識、專業技能和人文素養外,將“以學生為本”和“適應社會發展”的相關課程作為主體性內容納入整體課程體系。
N:課程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一環。因此,藝術院校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關系到學生的培養質量,更關系到學生能否完成所承載的歷史任務。
C:對的,學校“三位一體”的創新型課程體系突出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鼓勵學生在本校課程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大學城多學科人文資源,逐步為學生增加哲學、文化學、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共享課程,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同時,突出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培養,以實行完全學分制為目標,逐步打通全校專業課程,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特性和興趣需要,進行跨校、跨系、跨專業選修相關課程,為學生的個性化、多元化和差異化發展創造廣闊空間。
此外,學校還將根據學科發展趨勢、社會需求和學生實際出發,對拔尖創新人才與大眾化復合型應用人才進行分類培養。對于那些基礎好、有天賦、有靈性悟性的學生,將從招生政策傾斜、課程制訂、教師選聘、經費支持和教學保障等方面制定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案,讓他們按照特殊人才規律快速成長。
融入世界音樂教育發展的潮流,唱好中國音樂
N:無論是外籍教師、甚至是國際知名教授在教師隊伍中的比例相當高,還是國際化合作辦學的合作,都可見星海音樂學院是一所非常國際化的大學。
C:在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方面,近年來,我們在引進高層次人才當中,具有留學背景和外籍教師近100人。他們分別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法國、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日本、韓國、香港和臺灣等。
在國際化合作辦學方面,自2012年以來,與學校簽訂合作備忘錄的境外院校達28所,涉及大洋洲、北美洲、歐洲和亞洲等地,涉及鋼琴、管弦、聲樂、音樂教育、藝術管理、現代音樂、音樂教育、作曲等專業。其中英國西倫敦大學(倫敦音樂學院)與星海音樂學院聯合培養博士合作項目在今年下半年啟動,首次招生將涉及音樂表演、音樂創作、音樂教育與電子音樂制作等專業。
N:星海音樂學院植根廣州,在嶺南這片人文沃土,如何能更好地服務廣州、廣東甚至全國的文化建設?
C:嶺南音樂要真正進入市民的生活,內生的力量更為重要。學院一年有近千場音樂會,而且在廣州舉辦的所有音樂會,均免費向市民開放,真正做到文化惠民。
除了本土活動外,在國際化藝術交流方面,近年來,我們舉辦并形成了具有影響力的“一帶一路音樂家音樂季”、“廣州國際爵士音樂節”、“鹿特丹世界音樂周”、“伯克利音樂周”等藝術品牌。同時,我們還積極推動冼星海音樂研究中心、周文中音樂研究中心 、趙宋光音樂研究中心和殷承宗鋼琴研究中心的建設,并集中打造高水平的交響樂團、民族樂團、合唱團、舞蹈團和歌劇中心,積極講好海上絲路與嶺南故事,推進中國音樂文化的傳播與推廣。
我們相信,廣泛的國際合作與藝術交流會極大地促進教學資源、教學方法、人才培養模式的豐富、創新與發展,使星海音樂學院更好地融入世界音樂教育發展的潮流之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