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亞文化開始被呈現,再被大眾接納,這個過程讓人覺得很開心。以前年輕人只要喜歡的不是主流內容,不追求主流的路徑,就容易被家長、老師“diss”,慶幸現在社會的包容度越來越高:不走這條路,那就走另外一條吧,有什么關系呢。亞文化不再潛流地下,社會越來越開放,雖然不是所有人都理解嘻哈,但嘻哈文化被擺上桌面,大家都樂見其成。
—露珠(讀第20期《嘻哈:年輕人的“精神庇護所”》)
作為一個早已邁入“保溫杯”年紀的80后,我沒有關注過嘻哈音樂及其從業者與愛好者,但不可否認,隨著嘻哈綜藝節目的走紅,目之所及總難免間接接觸到。在我看來,與搖滾音樂的擁躉多是三十歲以上的“中年人”一樣,嘻哈音樂自有其追捧者—年輕人。不同的音樂形式,都與時代背景與一代人的經歷息息相關,是他們表達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方式。主流受眾自得其樂,非主流受眾客觀對待就好,既不必一味否定排斥,也不必強行加入和喜愛。
—盛開的紫荊花(讀第20期《嘻哈:年輕人的“精神庇護所”》)
美國社會學家庫利曾提出“鏡中我”的概念,即個體在與他人的社會互動中,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個人通過這面“鏡子”認識和把握自己。“鄙視鏈”帶來的焦慮感,其實就是這種傳播機制的產物。人畢竟是社會性動物,想要完全擺脫“鄙視鏈”的影響,我個人認為不太可能,但如何認識其本質,不為單一向度的成功觀所綁架,本文無疑為我們提供了很獨特的視角。
—燈光(讀第20期《拒絕鄙視鏈,回歸“平凡的幸福”》)
筆者最后鼓勵大家勇敢去戀愛吧,在我看來,如果說婚姻涉及多重因素,我也希望大家只是因為愛情而勇敢戀愛,在相處過程中逐步增加愛情在婚姻中的份量,從而減輕其他因素比重!
—小壯(讀第20期《不是恐婚,是“損失厭惡”》)
幫助學生在不依賴老師的情況下,輕松學會知識,這是每一個老師和家長都要認真去研究的課題,它是減輕學生負擔最切實可行的方法。讓枯燥的知識變成有趣味的知識,孩子就會主動去學習,就會把學習知識當成游戲去玩,這樣的學習效果會最好。楊臨風的“洋蔥數學”,目的就是改善枯燥的學習體驗,愿這一產品能盡快推廣使用。這是一場學習革命,它的作用不會小于原子能的發明。
—鄭來福(讀第19期《一個哈佛學霸的創業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