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筆者在兩三所專業音樂院校做了幾次類似問卷式的調查,目的是了解在校生的音律審美取向,為自己學習、研究視唱練耳教學法收集一些材料。做的次數不多,接觸到的學生也只有一百位左右(主要是國內音樂學院作曲、音樂學、音樂表演等專業的學生),問卷的結果不能做成從統計學角度看可以成立的調查報告。但是,見微知著,從中還是可以看到一個值得密切注意的大問題。
調查的做法很簡單,就是把一條用秦腔的素材寫成的曲調在電腦上做出兩個不同律制的版本,一個按十二平均律的數據做,另一個按繆天瑞先生根據實際測音報告制定的中立音徵調式的數據做,放給受試者聽,要求學生用舉手的方式表示自己認為哪個版本的音準好,是自己喜歡的。測試的結果,每次都是多數受試者認為按十二平均律數據做的音準好,不喜歡按中立音徵調式的數據做的版本,有的學生還笑了,說它“這么不準!”更有一次,在有二十多位學生參加的測試中,百分之百的受試同學都認為按十二平均律的數據做的版本音準好。這個有些令人震驚的現象引發了我深深的憂慮。
前面提到的值得密切注意的大問題是什么?就是我國專業音樂教育從上個世紀初期到現在的百年中,長期把以十二平均律為理想的樂器鋼琴、風琴、電子琴等作為基本的甚至是唯一的教具,在音樂教育領域里越來越使十二平均律成為統一的律制:十二平均律就是音準的標準,別的音高關系都是不準的。問題非常嚴重。我們民族音樂中各種律制都被十二平均律取代了。民間器樂、民歌、戲曲的多姿多彩的多種律制的風格還有嗎?意味深長的,能讓人一輩子都忘不了的“味兒”還有嗎?就算有,還有多少?每天由嘴里唱出來的跟從耳朵灌進去的大都是用近似2的多少次方根的碎片拼成的代用品,幾千年長成的大樹的遺傳基因被部分地改變了,改得簡單化,甚至有些面目全非。這是一個令人難堪的景象。
這樣的情況一定要改變。改變還得先從專業音樂教育入手,從改變以鋼琴等為最主要的教具入手,讓多種律制都在音樂教室里有一席之地。教具要能奏出各種律制的聲音,首先是我國民族調式律制的聲音。這并不是說要用某種民族樂器如二胡、琵琶等進視唱練耳教室作主要教具。那樣做不現實。而且,根本問題不是音色問題,而是音高關系即律制問題。樂器可以當教具,教具未必可以當樂器。現在要考慮的是教具問題。目前,能夠很方便地按照教學需要發出任何音高關系的聲音的設備就是電腦。它可以完成很多任務,編教材、發聲音都沒有問題。在設計和制造多種律制的樂器和教具方面,多年前就有同志已經開始做了。下面說兩個例子。第一個是1986年在河南鄭州召開的紀念朱載堉的大會上,西安音樂學院李武華同志展示了他設計制造的三律琴。這個琴可以用純律、五度相生律和十二平均律演奏音樂。第二個是1990年筆者和三位工程師研制成功“電子計算機調律鍵盤教具”(后獲文化部科技進步獎三等獎)。這個教具可以按使用者的要求發出任何律制的聲音。筆者使用這個教具和后來使用電子計算機進行多種律制聽覺訓練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至今二十七年,深知多種律制音律聽覺訓練對學生素質培養的重要性,也積累了一些心得。筆者熱切地希望能同廣大視唱練耳教師一起,為把單一律制的視唱練耳教學變為容納多種律制的教學貢獻力量。
我相信,十二平均律在我國統一音律聽覺審美習慣的現象最終一定會改變,我國音樂園地里各種律制百花齊放的局面也一定會出現!
姜夔 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
(責任編輯 榮英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