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年++索效軍++熊琪++李曉鋒++楊前平++陶虎++陳明新
摘要:對幾例山羊焦蟲病的發病情況、診療過程進行了介紹,旨在為該病的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焦蟲病;診療;預防
中圖分類號:S858.2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7)010-0012-01
山羊焦蟲病是由焦蟲寄生于山羊紅細胞及網狀內皮細胞內引起的一種原蟲病,多為巴貝斯科巴貝斯屬的巴貝斯焦蟲和泰勒科泰勒屬的泰勒焦蟲感染所致。近年來,湖北地區山羊焦蟲病常發,成為山羊致死率較高的一種疾病。
1 發病情況
2015-2016年6~10月間多地山羊養殖戶(包括天門、京山、荊門、丹江口、鄖西、房縣等)致電筆者,家中飼養的山羊不明原因死亡,羊群以放牧為主,死羊偏瘦,毛色粗亂,可視黏膜發白,部分羊眼瞼、面頰、頜下、前胸腫大,且伴有反復腹瀉,發病前1個月內用伊維菌素、阿維菌素或丙硫苯咪唑等廣譜驅蟲藥驅蟲1~2次,發病時曾用抗生素、抗病毒藥和治附紅細胞體藥治療,效果不理想。
2 臨床癥狀
主要以3~12月齡的羔羊發病較嚴重,1~2歲次之,2歲以上偶有死亡。病程1周左右,個別羊突然發病死亡,體溫升高至41 ℃左右,呼吸加快,精神沉郁,眼結膜開始潮紅,繼而蒼白,并有輕度黃染,眼臉水腫,流淚,有的有黏性分泌物,采食減少或無。有的病羊病初糞便干燥,后期排惡臭稀粥樣糞便,糞便混有血樣黏液,死前排出惡臭咖啡色血便,少數病羊發展到中后期出現排濃紅茶色尿或血尿;肢體僵硬,尤以羔羊最為明顯,舉步十分艱難,臥地不起。體表淋巴結腫大,以頜下、肩前和腹股溝淋巴結明顯,病羊迅速消瘦,精神委頓,放牧時離群,步態強拘,步伐不穩;后期虛弱,臥地不起,將頭沿地面伸直,最后衰竭而死。
3 剖檢
死亡尸體剖檢,血液稀薄類水樣,血色淡紅或發黃,不易凝固;頜下、肩前、腹股溝等體表淋巴結腫大,切面紅潤,多汁,有出血點,呈漿液性淋巴結炎,按壓流出多量黃色或淡紅色混濁液體。皮下組織、肌間結締組織和脂肪有嚴重的黃染和水腫;胸腔積液,肺部充血、水腫,心包積液,外膜出血,肝、脾腫大,膽囊腫大,膽汁濃稠,腎臟松軟變為土黃色,有出血點,胃壁、腸黏膜水腫充血。
4 實驗室檢測
采集山羊耳尖血液涂片經姬姆薩染色后鏡檢,發現橢圓形和梨形的病原體即可確診;也可用淋巴組織液涂片,經染色后找到石榴體來驗證。
5 治療
全群用貝尼爾(又名血蟲凈、三氮脒等)按3~5 mg/kg體重以蒸餾水稀釋成2%的溶液,深部肌肉注射,或用鹽酸吖啶黃按3 mg/kg體重靜脈注射,1次/d,對重癥病羊連續用藥2~3 d,對個別嚴重個體結合抗菌消炎、強心、補液等對癥治療。
另外針對山羊體表蜱蟲用伊維菌素或阿維菌素按0.02 mL/kg體重皮下或肌肉注射1次,3~5 d后重復用藥1次;或外用1.5%~2.0%敵百蟲溶液、雙甲脒、溴氰菊酯等藥浴、噴霧1次,7 d后重復用藥1次。
對圈舍中隱藏的蜱蟲用敵百蟲溶液、雙甲脒、溴氰菊酯等每7 d噴霧1次。
6 回訪
電話回訪,用藥后羊群得到有效控制,除極少數用藥初期已瀕死羊未能挽回外,再無發病死亡現象。
7 體會
(1)山羊焦蟲病是由焦蟲寄生于山羊紅細胞及網狀內皮細胞內引起的一種原蟲病,目前市面上銷售的廣譜抗寄生蟲藥如伊維菌素、阿維菌素、丙硫苯咪唑等對其均無驅殺效果,只有專門驅殺血液原蟲病的藥物對其有效。因此,在每年流行季節前,應用貝尼爾、鹽酸吖啶黃等抗原蟲病藥物有針對性進行一次預防注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貝尼爾對于治療和預防該病效果最佳,但其毒性較強,一次性大量注射容易引起羊中毒甚至死亡,應分點多次深部肌肉注射;而鹽酸吖啶黃相對安全,但使用劑量大,多為靜脈給藥,且效果次于貝尼爾,因此在用藥時應慎重選擇。
(2)蜱是該病的主要傳播媒介,滅蜱是防治該病的首要內容之一。因此,在蜱蟲活動頻繁的季節,可定期用伊維菌素、敵百蟲,雙甲脒等對山羊體表的蜱進行驅殺,同時配合對運動場、畜舍、墻壁、工具等徹底噴霧可有效滅蜱。另外掌握草場及圈舍蜱的生活習性,制定綜合性預防措施,對于預防該病將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對于該病,本地山羊有一定的免疫力,但是當引種時帶入病原體時也會導致該病的暴發,因此在引種時應做好相應的防預工作,避免從該病流行地區引種,引種后要做好隔離、防疫和驅蟲工作。
(4)放牧羊群受該病影響較大,特別是高溫、高濕環境或淋雨后更容易誘發該病,因此應盡量避免在低洼潮濕、通風不好的地方放牧,同時高溫陰雨天氣盡量減少出牧,有條件的地方可適當舍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