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恒文
摘要:時評寫作作為一種能彰顯個性思想,區分思維品質的寫作形式越來越受到青睞,但中學生在寫作中普遍遭遇到“想不到”“展不開”的問題。而采用以問引路的時評寫作思維范式,能幫助寫作者打破思維壁壘,提升其思維品質。
關鍵詞:時評寫作;問;思維品質
時評類材料作文,選用社會關注的熱點時事、話題作為題目材料,要求考生貼緊材料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識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很好地顯示出寫作者邏輯思維水平,在作文的考核上贏得了滿堂彩。對于寫作者而言,問題也就隨之而來了:如何讓看不見摸不著的思維變得有條理乃至往縱深方面延伸拓展?這也成了眾多語文工作者案上思考的問題。經過筆者實踐探索,一種以問引路的時評寫作思維范式讓學生收獲了甜美。
所謂以問引路,就是以若干問題為由頭牽引寫作者思維,這些問題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子,由現象到內核,由實入虛。同時將抽象的思維轉化為實在操作,體現出條理性和層次感,引領寫作者完成時評寫作任務。這些問題,有利于寫作者拓展思維廣度、梯度與深度,從而提升思維品質,進而為寫作提供足夠的思維支持。
一、首問所評議的對象:所供材料說的是什么?
這一問的回答,就是對所要評議的事件或現象進行把握,它是時評寫作的前提。而這一問回答的質量,則取決于寫作者的信息篩選與提取能力。一般說來,時評類材料作文所用材料為某一事件或某類現象,因此,其主體信息可按照“什么+怎樣”的模式進行概括。下面試舉一例:
我們常常看見這樣的畫面:地鐵上、飯館里,乘電梯、過馬路,生活的每一個縫隙都被手機填滿。朋友聚餐、家人團聚,“低頭族”依舊忙著看微博、聊微信、玩游戲,就算搭話也是敷衍了事。“低頭族”的隊伍正在壯大,從年輕人到中老年人,甚至孩子也在加入。
“低頭族”源自英文單詞Phubbing,是一個杜撰的單詞,由phone(手機)與snub(冷落)組合而成,大意是因玩手機而冷落了周圍的人的行為。2012年這個詞被收進了澳大利亞全國大辭典。
很顯然,信息時代的無禮與冷漠正在全球蔓延。
分析上述材料,可以看出,第一段為羅列現象,可以概括為“低頭族”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且日益壯大。第二段為補充說明,解釋了作為熱點英文單詞的“低頭族”的內涵。第三段是對“低頭族”現象的思考。縱觀材料,可以提取主體信息為:顯示了信息時代的無禮與冷漠正的“低頭族”現象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且正在壯大。
二、次問寫作者的觀點:我的態度立場是什么?
這一問的回答,則是時評寫作的立足點。一般來說,所供材料中的事件或現象具有一定爭議性和產生相關話題性,寫作者可以有自己的個性解讀。但不可忽視的一點是,某些所供材料有時是有著情感傾向或是道德立場的,寫作者必須正視這“明規則”或“潛規則”。假如無視這些規則,與命題意圖相悖,與道德對立,就會讓寫作走入歧途,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如上述作文材料,在字里行間,命題者可謂是“情思在場”,“就算搭話也是敷衍了事”“因玩手機而冷落了周圍的人”“信息時代的無禮與冷漠正在全球蔓延”等詞句的在場,無疑表明了“低頭族”現象是一種不智行為,命題者對其是持批判否定態度的。諸如“低頭族,請抬起頭來”“不要患上手機依賴癥”的立意無疑是合乎正道的。但假如寫作者“反彈琵琶”,站在肯定或辯證的角度,得出諸如“為‘低頭族正名”“低頭,雖是一種病,但亦可成為一種藥”“理性看待‘低頭族”的看法,那就荒誕無稽了。雖然持這些看法的寫作者思維活躍,但因其忽視提示,無視限制,造成思考方向偏差甚至與寫作意圖背道而馳,不但不能為自己增分,反而顯示其思維品質的低劣粗俗,難堪所任。此類作文,在考場上必成淘汰品,讓人嗟嘆,卻難讓看官萌生憐憫之心。
三、后問寫作的思考角度:從哪些角度切入進行評議?
時評寫作之所以被人稱道,很大程度上在于思考維度的發散性。作為被評議的對象,所供材料中的事件或現象往往會引發人們的不同角度的思考,評議者可以從它的“前世來生”入手,通過“尋根”與“推果”進行不同解讀彰顯個性思想。時評寫作的切入角度,既可以是指出事件或現象所帶來的利弊,也可以是挖掘事件或現象的成因,還可以是為事件或現象提供建議或方略。寫作中,視乎實際需要,可以選擇其中一個角度,也可以綜合選擇多個角度。
以上文的“低頭族”作文為例,可以指出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可以挖掘“低頭族”問題出現的原因,當然還可以提供解決“低頭族”問題的方法。
四、順問思維展開的扇區:所供材料與什么相關?
學生在時評寫作中遇到的頭等問題是“想不到”與“展不開”。實際上,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一個事件或現象出現乃至引發熱議,其必然存在著一定輻射面,跟有形的和無形的對象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因此,這一問的落實,就是將跟寫作對象相關的種種對象與關系進行梳理,盡可能對事件或現象進行全面而深刻的思考,讓寫作者的評議更顯理性。這一問中的“什么”,涵蓋著兩個思考指向,一是所供材料涉及的人物對象與群體,二是所供材料相關的精神層面。寫作時,可以從其中一個入手,也可以兩者綜合。
就上述“低頭族”作文而言,寫作者可以從與“低頭族”相關的人物對象入手,聯想到“低頭族”本身、身邊人、陌生人、社會、全球等;也可以從“低頭族”現象所反映的問題入手,想到科技與人文的關系、無緣社會、自私自利、誘惑等精神層面的東西。
結合三、四兩問,以探討“低頭族”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為例,從與“低頭族”相關的人物對象入手,可以得出以下思考要點:⑴“低頭族”過于依賴手機,會造成精神倦怠乃至萎縮,讓人生暗淡;⑵“低頭族”的無節制會引發人身安全問題,害人害己;⑶“低頭族”的冷漠無禮會引發與身邊人的情感危機; ⑷“低頭族”的自我封閉會讓自己難以接觸現實的新友誼; ⑸“低頭族”的存在讓現今的“生人社會”更具冷漠;⑹ “低頭族”的泛濫會讓全世界步入“科技KO人情”時代;……endprint
以探討“低頭族”出現成因為例,假如從與“低頭族”相關的精神層面入手,可以得出以下思考要點:⑴“低頭族”的泛濫源于精神鴉片的戕害;⑵“低頭族”自制能力低下導致其難以逃脫科技之傷;⑶“低頭族”的“埋頭苦看”實際上是逃避現實;⑷“絕緣社會”會催生更多的“低頭族”;……
以上可以看出,對“所供材料與什么相關”發問,能讓寫作思維的廣度得以拓展,進而帶動思維的梯度與深度的拓展。
五、接問評析所用的素材:選用哪些有效的素材?
所謂“事實勝于雄辯”,議論文寫作時選擇事例當作寫作內容是很有必要性的。在解決好評議角度與內容具體化的問題后,接著要思考的當屬素材問題。時評寫作在議論文寫作范疇之內,其的選材雖然可以像一般議論文一樣可以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但時評寫作又是具有自己特色的,其選用的素材應呈現出其特有的標準——與所供材料同類或同性。
仍然以“低頭族”作文為例,如寫到“‘低頭族自制能力低下導致其難以逃脫科技之傷”這一思考點時,假如將其當作一般議論文而選擇與自制能力導致災難的例子,諸如“官員自制不足難敵財色誤入歧途”“醫生自制不強收取紅包讓醫德蒙羞”等素材,不僅難以讓人信服,更有跑題之實。而正視時評的選材要求,選取“日本宅男癡迷電玩宅家二十年一事無成”“花季少年癡迷游戲奮戰幾天幾夜猝死網吧”等此類同類或同性素材,那么文章的說服力無疑是巨大的。
六、終問評析所用的技法:選用哪些評析方法?
最后一問,是為解決評議的技法而設的。議論文既是“以例服人”的文體,更是“以理服人”的文體,時評也應如此。那么,時評如何評析才能有效呢?必須借用相應的方法。正如前文所言,事物是普遍聯系的,這一普遍聯系,既有自己的“前世來生”,也有自己的“當世當時”,基于這些認識,評析的方法就不難找到了。從縱向思維來看,有“追根溯源”,“假言分析”“剖析利害”“提供方略”等方法,從橫向思維來看,有“判斷是非”“辯證看待”“同類歸納”“異類對比”等方法。在具體文段寫作中,這些方法既可以單一使用,也可以綜合運用。但無論運用哪一種方法,所評所說,必須與所評的事件或現象密切相關,不能游離它們之外高談闊論。
以“低頭族”為例,試作示范:
“低頭族”的冷漠無禮會引發與身邊人的情感危機。手機本沒有錯,很多時候錯在于使用它的人。當華麗炫目的游戲讓人愛不釋手,當搖一搖、附近人、漂流瓶成為了快速交友的渠道,當海量信息滿天飛,當朋友圈隨時更新……看微博、聊微信、玩游戲,“低頭族”讓朋友聚餐、家人團聚變得有名無實,“機怒老人”事件相信不會是個例。假如每一個人都囿于虛擬的空間中,而將現實中的人、事與情丟棄一地,那么人們的情感縫隙怎會不慢慢加大呢?也許在幡然醒悟的某一天,才發現,我們的關系再也不能回到從前了。
以上六問,可歸納為三個層面:第一問為一個層面,替評議樹靶子;第二至第四問為第二層面,替評議鋪思路;第五與第六問為第三層面,替評議設內容選技法。上述以問引路的時評寫作思維范式,由淺入深,從抽象到具體,層次感強,可操作性強,學生上手快速,提升容易,在教學實際中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戴宏輝.高中時事評論寫作思維訓練研究[J].高中生學習:師者, 2014(2):13-14.
[2]謝燕琳.有效開展時評寫作,提高學生作文能力[J]. 青年時代, 2015(19):219-219.
[3]馬恩來.把握全國卷作文命題特點 重視時評類作文思維訓練[J]. 語文月刊, 2015(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