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永紅
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是初中數學教學肩負的首要任務。從六個方面討論了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措施和具體方法。
數學教學學習興趣師生關系教學情境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提高學習興趣
數學教育應該從“文本教學”回歸到“人本教育”因此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剛入初中時,由于環境和教學的對象變了,特別是對教他的老師持有一種既畏懼又信任的心理狀態,往往對老師采取一種琢磨的態度。因此,教師應放下架子主動走進學生的心靈,在教學中充分發揚民主,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思考、一起探索。有了這一感情基礎,學生將會把對數學教師的感情遷移到熱愛數學上來,產生“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
學生需要成功的情感比較強烈,如果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很少嘗到成功的滋味,他們就會過高估計數學的難度,從而對數學失去信心、失去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還應將鼓勵與表揚作為強化學生學習興趣的武器,想方設法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條件,在平時練習、課堂作業、考試中要給大多數學生成功的機會,在課堂提問或上臺板演時,讓學生能體面地、自豪地坐下去或走下去。當學生出現差錯或答不出時,不要簡單地給予否定或讓其他學生代答,應耐心啟發,適當地給予搭橋鋪路,一步一步引導他找到正確的答案,促使其知難而進,在克服困難中體驗成功樂趣。
二、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心創設問題情境,找準教學的切入點,創設一種能使學生積極思維的環境,讓學生沉浸在一種緊張、活躍、和諧的氛圍中。如七年級剛開始平面幾何的學習時,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有意識提出一些與學生現有經驗相關但暫時又無法解決的問題:“在墻上釘牢一根木棒至少要幾個釘子?”給你一把直尺和一根粉筆,“你能否測出操場上旗桿的高度?”等等,讓學生思考、討論,然后及時告訴他們這些問題就是平面幾何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對幾何產生濃厚的興趣,為學好幾何奠定了基礎。在講有理數乘方時,向學生提出“將一張厚0.1毫米的紙對折50次,你們想想大概有多厚?”讓學生考慮并做出大膽的猜測,然后告訴學生這個厚度比地球到月球的高度還要大,這個問題的解決涉及到有理數的乘方。這樣使學生已有的知識與不能感知的概念產生沖突,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注重教學語言,激發學習興趣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聯系學生不同的知識前提,做到說理深入淺出,表達形象鮮明,講話幽默風趣,使教與學始終處于和諧民主的氣氛中,同時還要多用學生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到的事例。此外,在運用數學教學語言講課時,語調的變化也能激發學生聽課的興趣。如講關鍵性材料或要引起學生注意的地方,可以敘述的慢一點、語調高一點,一般則快一點、語調低一點。一堂課,語調有高有低、有快有慢,使用恰當,學生會感到生動有趣,樂在其中。
四、介紹數學史知識,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史中有很多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內容,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介紹數學的發展史和我國古代數學家的成就(如勾股定理、秦九韶公式、楊輝三角形等)、現代數學家的貢獻、數學在科技領域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使學生從中受到感染和鼓舞。如在乘方概念引入課上,說一說印度國王想獎勵國際象棋發明者卻給不出獎品的故事。在講圓周率時,向學生介紹劉徽的割圓術,以及祖沖之的用分數近似的表示圓周率等。
在國外的數學家中,著名數學家歐拉一身完成論著八百多篇,且很多是在雙目失明、身患重病的情況下完成的。教師通過這些感人事跡的介紹,可培養學生努力學習的意志和品質。
五、盡量使數學生活化,提高學習興趣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與實際的聯系十分密切。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生活實際中引出數學問題,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價值和魅力,增強對數學的理解,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在“合并同類項”這一節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清楚理解“同類項”及如何合并,可現提出:“假設有一群雞鴨混合在一個籠子里,怎樣有序的將雞、鴨數清呢?”這樣使學生把數清雞、鴨的方法,引申到合并同類項,從而理解如何合并同類項。此外,可增補實例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離不開數學,并指導學生帶著數學思想去觀察生活,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六、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習興趣
在數學教學中,將講授的內容與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相結合,能使教學內容由平面到立體、由靜止到運動、由文字到聲音圖像,將一些枯燥、抽象的數學概念、圖形的變化過程通過內容生動、圖像逼真、聲音動聽的教學信息展現在學生面前,將大大增加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
參考文獻:
[1]王莉莉,曾文,許璐.數學教學語言初探.江漢大學學報,1993,(01):99-1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