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慶
從高中政治課教學問題設計的精度、信度、廣度、深度、參與度“五個維度”進行分析,結合教學實例,闡述了生活化、趣味性、深刻性、實踐性、針對性問題的設計。
政治課問題設計五個維度一、問題生活化,增強探究的信度
在高中政治的科學思維方法一章中,強調了人類思維活動從感性認識開始,又要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必要性。如果在我們的政治課堂上能夠善加利用這一規律,必將大大活化教學內容,提高教學的可信度。所以,問題探究的設計首先應堅持生活化的原則。生活化的問題設計貼近生活、貼近學生,這些看得見、摸得著,有切身感受的熟悉案例和問題,能引發學生的探究熱情,拉近課程與學生、理論與生活的距離。同時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能體驗感悟生活的真諦和掌握生存的技能,提升生命的質量。
如高中必修1《影響消費水平的因素》一課設計如下問題:問1:現在天氣漸熱,如果讓你為家里添置消暑電器,你會選擇空調還是風扇?問2:面對眾多品牌的空調(或風扇),它們的哪些因素會影響到你的最后選擇?問3:你們為什會考慮這些因素?問4:你們如何看待這位同學的這種消費行為?
二、問題趣味性,擴大探究的參與度
教師應遵循趣味性的原則,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引用口語、諺語、俗語、成語等耳熟能詳的形象化語言,設計探究性問題,將政治課程中教條化、政治化、理論化的內容融入到幽默、詼諧的形象化語境中,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教師也就不用擔心學生不愿意參與探究活動了。全體學生的快樂參與有利于營造一種濃厚的探究氛圍,在這種濃郁的氛圍中,師生間、生生間互相啟發、交流、探討,每一位成員都會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既獲得知識,又增長智慧。
例如,學習高中必修1中“股票”知識時,教師設計問題:“2007年,我國的股市為什么會‘牛氣十足,一路飆升?面對激情燃燒的股民,政府應如何加以調節、引導?”通過通俗風趣的語言“包裝”,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動學生的思維活動,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課堂上洋溢著濃濃的求知解疑的氣息,每一位同學都融入其中,不再是“冷眼旁觀”。
三、問題深刻性,挖掘探究的深度
在初中階段學習《思想品德》背景下常問到的“是不是”“對不對”“行不行”等類型問題,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就沒有多大思維訓練的價值,因此應當摒棄。像“為什么”“怎么樣”這類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才是高中政治課堂思維訓練的需要。所以,教師設計的問題還應遵循深刻性的原則,問題的設計要源于教材,又適度高于教材,才能激勵全體學生發揮各自的潛力,表現出更高的學習水準和探究能力。
如高中必修2《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一課,問題1: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西方的議會民主制有何不同?問題2:我國能不能實行西方的議會民主制?為什么?(分小組提前搜集資料后進行辯論)
四、問題實踐性,拓展探究的廣度
新課程提倡教學活動化,指的就是增強教學的實踐性。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結合本地區的實際,進行適時、適度地選擇和使用,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探索,使學生不僅在課上,而且在課外能主動探究;不僅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主動探究,而且能和其他同學合作探究,把探究當作一種學習方式,養成良好的探究學習習慣。
例如,教師設計“如果你是服裝企業的廠長或經理,將采用哪些經營戰略占領市場?”“村委會或居委會的工作你了解多少?你將為創建文明村鎮、文明社區幫出哪些貢獻?”“我國的文化市場應該如何規范?”“人性是自私的嗎”等實踐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教學也因此打破了教室、課堂、教材的限制,學習容量大大增加。通過探究活動的開展,學生在更廣闊的時空中,知識得到豐富與更新,能力得到提高與發展,同時形成和提升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五、問題針對性,提高探究的精度
教師應根據三維目標和教學時間、教學條件,在教學的重、難點、知識的銜接點、情感的觸動點等處設計問題,把握好針對性的原則,提高探究活動的精度。教學重點是《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適應未來社會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是教材的主干知識;教學難點是教材中學生因缺乏知識經驗或生活經驗而難以理解的知識;知識的銜接點是新舊知識的交匯點,學生對舊知識比較熟悉,對新知識相對陌生,學生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容易發生思維“短路”;情感的觸動點是教學內容中蘊含著能教育人、感化人的那一部分知識。教師必須認真鉆研教材,“吃透”課程標準,把握住探究的“點”,在課前作好充分地準備,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有的放矢,做到“精”探。
總之,教師應遵循教學規律和學生的思維特點,高度重視“問題”在探究活動中的意義,力求掌握和發掘課堂設問的技巧,充分發揮“問題”的“導火線”作用,引領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真正實現探究的“五度”,促成學生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和諧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