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述波
通過分析,論證了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是讓學生愛上思品課堂的保證;關愛尊重每一位學生是讓學生愛上思品課堂的關鍵;體驗性教學是讓學生愛上思想品德課的基礎讓學生愛上思品課堂。
思想品德關愛尊重體驗性教學一、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是讓學生愛上思品課堂的保證
要給學生一碗水,我們就要擁有“一條奔流不息的河流”。教育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曾經說過:“要使人成為真正有教養的人,必須具備三個品質:淵博的知識,思維的習慣和高尚的情操。”何況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倘若沒有具備有過硬的教學功夫,又怎能為人師表并教育出真正有教養的學生呢?首先,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熱愛黨的教育事業,熱愛學生,在教學工作中,孜孜不倦,兢兢業業;在對待學生上,滿腔熱忱,無微不至;其次,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和業務水平,積極地參與各種教學培訓和講座,汲取新穎且廣泛的文化理論和知識,給自己充電,提高自己的教學認識和水平;在生活中,勤奮并善于學習和觀察,能夠有效地捕捉生活中的思想品德教學素材,巧妙地利用在課堂教學中;在教學中,多想,多做,結合教材大綱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或創新行之有效的教學辦法,保證思想品德課的順利開展。
二、關愛尊重每一位學生是讓學生愛上思品課堂的關鍵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每一個班級中每一個學生,他們由于遺傳、環境和教育等多層次的不同影響,導致他們在后期表現出不同的思想程度和行為習慣。我們做教師的,每天面對的是活蹦亂跳、有血有肉、有感情,知愛憎、懂冷暖的學生。如果我們做教師的不能真正發自內心的去尊重和善待那些“帶刺的花蕾”,關懷的陽光照不到他們身上,甚至對他們冷嘲熱諷,有意疏遠,就會使他們脆弱的心靈受到傷害。每一個學生就是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都有其獨特的生命價值。尊重和善待每一個孩子才是教育的真諦。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愛上我們的思品課堂,真正實現德育讓生活更美好的課程追求。
三、體驗性教學是讓學生愛上思想品德課的基礎
所謂體驗式教學就是在教學活動中,創設一種情感和認知相互促進的教學環境,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憑借直觀的感受去體會、感知和領悟各種道德現象,用自己心靈的“觸角”去體驗人、事、物中所含的“知、情、意”等因素,通過情感的潤滑和催化,達到認知過程和情感體驗過程的有機結合。思想品德課只有讓學生產生了相應的體驗,他們才能理解和感悟這些知識的價值和意義,并將之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開展體驗式教學,老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要懂得欣賞學生、傾聽學生的意見,為學生創造展示自己的平臺;老師要理解和尊重學生,縮短與學生的心理距離,這樣教師就有被學生悅納的情感空間,學生才會主動參與體驗,敞開心扉。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如同對流層中的云氣——平等交流,可以促進師生間進行情感交流,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互動的教學氣氛中獲得知識和情感體驗,這是開展“體驗式”教學的前提條件。以多元互動的課內體驗和豐富多彩的課外體驗,引導學生認識自我,認識社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體驗”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靈的共鳴和思想品德的升華,這樣思想品德課教學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復習“崇尚公平,維護正義”考點時,引入讓座風波:2016年5月3日,四川達州八旬老人李某坐動車到成都看病,因只買了達州到營山的座票,老人在南充站被座位主人請了起來,老人女兒想擠著坐被拒。大約5分鐘后,前面一中年男子將老人讓到自己的位置。老人女兒對座位主人說:“年輕人啊,應該多學學。”座位主人委屈回答道:“坐自己位置錯了嗎?”學生可以對新聞事件中主人公的行為進行評論,同學們一定有很多想說的,座位主人應該讓座……他可以不讓座……老人女兒……其實,很多事情不只有是與非、黑與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生根據自己的觀點自圓其說即可。根據學生評論梳理相關知識點: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尊重與信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從公平的角度,我們可以維護自己的權利(是非替換成從法律的角度,我們有權利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一是實現資源育人的“優效化”,學生通過“搜集選擇材料·表達爭辯·分析梳理總結”,學會以正確的視角分析時事熱點,逐漸形成正確持久的價值觀念,落實了思品課的育人功能。
二是實現課堂呈現的“優效化”,“新聞播報”和“新聞評論”為課堂注入了無限生機和活力,延伸擴展知識視野,著力提升綜合能力,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強了思想課堂的魅力。
三是實現中考復習的“優效化”,建立課本知識與時事新聞的密切聯系,在知識表達和思維轉化方面能夠做到有的放矢,中考中取得了理想成績。
一節高效的初中思想品德課致力于培養“有道德”的人,而非“僅有道德知識”的人,讓學生愛上思品課堂,既要重視道德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