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義寅
日益完善的“班班通”設備,推動了校園信息化建設的進程。網絡資源的共享,教學信息的圖、文、聲并茂,使我們的課堂從單一、封閉走向開放、多樣,為我們的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但很多時候 “班班通”不能科學合理地運用,成為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另一種因素。
如何才能發揮“班班通”的功能,最大限度的體現教學的直觀性、綜合性,增強信息的真實感和表現力,切實有效地為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服務呢?經過大量實踐證明,運用多媒體上課要注重以下幾點:
一、多媒體課前準備策略
1、認真教材、備學生。這和傳統教學一樣,要仔細琢磨教學的重難點,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合理設計教學活動。針對可能發生的情況設計應急方案,確保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2、根據教學內容,選好多媒體的應用方式,是用幾何畫板演示,還是制作好教學課件播放。如用幾何畫板演示,一定要在課前多操作幾次,達到熟練的程度;如用PPT播放,則課前必須自己親自制作或修改課件,一定要把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熟記于心。
3、運用課件上課,PPT制作要有講究:(1)課件張數不能太多,一般控制在9-13張。如何PPT張數太多,老師記不清每張PPT上的內容,上課時只忙于給學生“翻頁”,老師缺少和學生交流的空間,學生也只是眼睛看著黑板而不能靜下心記一些東西。(2)如果是計算題,最好不要把計算過程打在PPT上,應該讓學生在黑板上演示計算過程,給學生留時間和空間熟練計算步驟。如果是幾何方面的證明題,最好不要把證明過程用PPT一下給學生播放出來,和計算題一樣,要舍得給時間學生演示,老師在黑板上寫證明過程教學,絕對比老師對著PPT講解的效果要好者多。(3)課件中文字不要太多,要做的內容主要是可以說明問題的圖片,可以節省時間的板書,有利于講解的演示等。課件不能過于花哨,插圖不能太多,色彩搭配要協調,不能過于鮮艷,對比度不要太大,動態效果,要用在實處。課件上的字大小要合適,一般用24或28號的即可。字體一般選用宋體,因為宋體字字形方正、美觀端莊,人在閱讀時有一種舒適醒目的感覺。(4)每張PPT的內容不要太滿,要有 “留白”,不然,學生對著課件容易疲勞。(5)如果教學內容有動畫,最好課前把動畫做好,以節約動畫演示的時間。有的老師喜歡上課時用軟件直接現場操作,這必然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可能記得比較清楚的是動畫操作過程,而不是動態狀態下問題的特征。
4、多媒體上課老師也要寫簡案。一方面是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另一方面是為了應對突發情況,比如停電、電腦故障、投影儀出問題等。
二、課堂上操作多媒體的策略
(1)用多媒體上課,老師要熟悉課件內容的播放順序。每一張PPT的內容、每一個知識點內容、一些提醒語、先播放再講解還是先講解再播放、是一句一句播放還是整體播放......這些都要記得非常熟。如果老師不能對課件內容的播放順序熟記于心,上課時就不能很好的把課件操作、知識傳授與學生的交流融為一體,老師自已都找不到感覺,又怎能達到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呢?
(2)多媒體上課,要重視黑板的運用。黑板、粉筆是傳統教學中的經典工具,這兩樣工具在多媒體課堂上一樣有著重要的地位。有的老師用PPT播放教學內容,把黑板、粉筆丟在一邊,這樣的教學肯定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我們千萬不要用PPT展示全面代替教師的講解。課件畢竟為輔,學生才是主體,教師要用心主導。要讓學生每節課都有演板的機會,老師要注意把重要的知識點在黑板上再現或把解題過程演示給學生。要多媒體和傳統教學有效結合,數學課堂才能真正達到高效。
三、教學內容運用多媒體的策略
(1)代數方面:有的教材內容少用媒體,更不能機械地播放PPT,比如有理數的計算、因式分解、方程(組) 、整式的運算、 不等式(組)、分式等,這些內容的學習要加強運算能力的訓練,多讓學生演板,一些法則要熟記,要背出來。課件在這里的作用不如黑板大。而有的教材內容盡量使用多媒體上課,比如生活中的數據、可能性、頻率與概率、統計與概率。這部分內容文字、表格、圖象多,運用PPT可以擴大容量;對于函數部分的教學,則最好是用PPT+幾何畫板,如反比例函數圖象與坐標軸無限靠近,但永遠不會和X軸Y軸相交的特點,用幾何畫板演示,用PPT展示圖象的性質特征,再結合黑板描一些關鍵點,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肯定會很好。再如二次函數圖象開口大小與二次項系數的關系,用幾何畫板演示,它的效果是用黑板無法比的。
(2)幾何方面:盡量運用用多媒體上課,尤其是豐富的圖形世界、圖形的變換、視圖與投影等,要利用多媒強大的功能展示豐富多變的圖形,圖形的變換最好能用幾何畫板。而對于證明題部分的教學,多媒體運用要恰當,證明過程最好還是在黑板一步一步地展示,給學生思考和整理的時間和空間。
總之,我們要充分發揮現代教育媒體的優勢和特點,探究信息技術環境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知識結構的科學性,認知結構的合理性和教學手段助長性相結合的最佳途徑,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枯燥的問題趣味化,靜止的問題動態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真正優化數學課堂教學,加大課堂教學密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把信息技術的信息資源、教學方法、內容、過程結合起來,有機統一在一個時空平臺上,構建新型的教學模式。突出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根本,實現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由于視聽結合,手眼并用的特點及其動畫模擬、反饋、個別輔導等,使其具有巨大的內在潛力,形成良性循環,能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和能力,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把它作為促進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情感激勵工具、教學環境的創設工具,使各種資源、要素、環節經過組合重構,相互融合,在集體優化的基礎上,產生聚集效應,真正達成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