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吉
內容摘要:1982年頒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中小學工作試行條例》規定:“藏族中小學教學用語以藏語為主,牧區小學從四年級起加授漢語文課,在通行漢語的藏族聚居區小學,同時用藏、漢兩種語言文字教學。”作為藏區漢語文教學,也應該遵循雙語教學的要求和規律來施行教學活動。為此,作者從藏區漢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如何使用雙語教學方法提高漢語教學效果展開探討。
關鍵詞:藏漢雙語 教學 實踐 思考
藏漢雙語教學是在教學過程中使用藏漢兩種語言,以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漢語水平和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
要想順利而有效的開展“雙語教學”,就必須對“雙語教學”的歷史、現狀,包括語言環境,教師、學生狀況等有比較準確的認識。
激發學生學習漢語的情趣,用漢族三千年的文化積淀感染學生,用優秀的漢民族詩詞歌賦打動學生內心,用傳統的漢族文化經典熏陶學生,使他們由衷地熱愛漢語,對漢語產生濃厚的興趣。必要時要將一些優秀作品譯成藏語,或將藏族優秀作品譯成漢語,讓學生在雙語互譯的樂趣中體會感悟、收獲。
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改變傳統的我教你學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除傳授知識外,還注重培養學生全方位地應用漢語的能力,要求采用漢語進行專業知識的交流和完成作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主動積極的參與漢語教學,使師生之間形成良好互動的教學氛圍,如,用漢語講一些學生熟悉的藏族民間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結合先進的教學手段實現雙語教學與多媒體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營造活躍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制作藏漢文結合的課件,讓學生從感性和理性上都有所認識和感受。“大部分教師認為引導學生重視學生學習漢語的過程,傳授學習方法能夠幫助學生學習漢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大部分教師認為培養學生樂于學習漢語是很重要的,通過漢語的學習應該增強學生對漢族文化、漢民族的認同感。”①
認識到雙語教學的重要性,為了讓藏族學生在學習中不斷進步,不斷成長,獲取新知,必須運用藏漢雙語教學法來促進教師對學生進行有效教育。我在漢語課堂教學中采用了以漢語為主,藏語為輔的雙語教學的模式。這種模式的要點在于藏漢互動,創造的情景要貼進學生生活,激發學生興趣,有意識地將文本內容與藏鄉風土人情相結合,引導學生進入課文中,走出課本外,如《天山景物記》,要把家鄉的桑科草原和天山牧場形成對比,把愛國愛家的情感教育和寫景狀物的寫作手法結合起來,把哈薩克牧民的風俗習慣和藏族牧民的生活習性相對照,用藏語口述哈薩克牧民生活,用漢語描繪藏族的牧民生活,課堂有情趣,學生積極參與效果非常好,這是適應廣大藏區漢語教學實際的一種方法,這樣可以提高和鍛煉學生的能力。
在師資培養方面,要有意識地培養一批懂藏語的漢語老師,這些老師可以是藏區走出去的漢文類畢業生,也可以是漢族畢業生經過藏語培訓的,而且要有計劃道地送出去學習,引進來培訓。雙語師資不足,是藏區教學的瓶頸。這就相當于一個不懂外語的漢文老師,如何能上好對外漢語課。
學校要有意識地創造漢語交流平臺,營造使用漢語的環境,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內外時間,讓學生說漢語,寫漢語,用漢語。課堂上要強調讀,讀出漢語的美,讀出文章的韻味,不必拘泥于漢語的語法,修辭、架構、要重點突出漢語的實用性、工具性。思想性,讓學生有自豪感,我會兩門語言,而且是學習難度最大的兩門語言。有自豪感,有成熟感,學起來就動力更強。
要重視課外閱讀,拓展學習空間。我在課內外特別強調閱和讀。上課重視學生朗讀、演講、朗讀要求深入文本,演講要求聲情并茂,都需脫稿,這種方式對學生要求高、難度大,但適合他們爭強好勝的心理,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他們的漢語水平,演講稿和朗通詞都來自課外,有些要先譯成藏語,有時還要夾雜藏語,這種形式更吸引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友誼是引導學生讀一些貼近生活,貼近情感的讀物,如《讀者》、《青年博覽》、《小小說選刊》等還經常補充一些《詩經》《漢樂府》、《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上的經典詩文,并把其中簡單而優秀的譯成藏語。學生在閱讀中提升了漢語水平,積累了文化素養,收貨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思想和藝術。
參考文獻
①《藏漢雙語教學模式的研究》王珍珍《西北師范大學》2013年
(作者單位:甘肅夏河縣拉卜楞藏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