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重大戰略,“雙一流”(即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一經公布,便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入選“雙一流”感受如何?建設路徑是否清晰?評價指標關鍵看什么?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多位高校校長。
一、老牌強校、入圍“新秀”,危機感使命感并重
記者在采訪中感受到,入選高校負責人——無論來自老牌強校,還是入圍新秀——在欣喜之外,都有著較強的危機感與使命感。
“在科學與技術快速轉化和融合的今天,只有最前沿的學術研究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國家的競爭力。一所卓越的大學,要使學術研究始終處于最前沿,‘擇優扶重很重要,但不能過度沉湎于已有的基礎,不思進取。”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說,以交叉學科為重點是北大一直堅持的學科建設方針,目的就是鼓勵大家著眼前瞻布局,開展最前沿的學術研究。
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表示,要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經濟社會主戰場,面向世界科技發展前沿,發動開放創新的強大引擎,主動擔當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使命責任,統籌謀劃創新型大學建設。
本次“雙一流”名單中,原來既非“985工程”、也非“211工程”高校及相關學科的入選也備受關注。寧波大學1986年由世界船王包玉剛捐資創立,本次入選“一流學科建設”的力學,正是寧波大學的優勢學科。寧波大學校長沈滿洪說,學校以力學為基礎,選取具有比較優勢的水產、信息與通信工程,組建了“海洋生物技術與海洋工程”學科群,以打造世界一流的涉海學科群。
二、創造高等教育高地,國際一流、中國特色缺一不可
“雙一流”,顧名思義,即要爭創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部分受訪校長認為,要創造中國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學,第一層含義為中國特色,第二層含義為國際一流,“我們要創造自己的高等教育高地”。
“中國特色,以我的理解,其一為能解決中國的問題,其二是要為中國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北京化工大學校長譚天偉說,對于北京化工大學這所以理工為特色的大學來看,就是能為中國的經濟轉型和創新驅動服務,而不僅僅是發表一些文章。
地處杭州的中國美術學院,建校近90年來堅持以東方藝術精神引領中國美術教育,本次以美術學入選“一流學科建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表示,在“雙一流”建設中,學校的首要任務是建設以東方學為特征的世界一流美術學學科。為積極回應國家文化戰略需求,針對西方學界長期形成的文化“他者”的視角,針對近代歷史與今天全球境域中出現的西學強勢和西方化傾向,美術學將著重從東方文化主體立場出發,腳踏火熱的時代生活大地,重構中西文化資源多元會通的大格局,謀劃當下東方藝術的自主構造。
三、校長們的共識:點贊打破“終身制”,人才培養是關鍵
此次公布的“雙一流”建設名單中,“建設”兩字不可或缺,這意味著“雙一流”是一個動態建設過程,遴選認定也不是一勞永逸。對這項打破“終身制”的新舉措,校長們紛紛點贊。受訪校長們的另一個共識是“人才培養是高校的根本任務”,“無論一流大學建設,還是一流學科建設,只有培養出一流的人才,才有資格被稱為‘一流”。
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表示,北大的教育一定要著眼于未來,著眼于國家發展、民族振興和人類進步的人才需求。我們要改革機制和培養模式,激發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使我們的教育真正成為師生共同探索未來的非凡體驗,使學生真正成為能夠引領未來的人。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表示,清華大學努力培養學生具有健全人格、創新思維、寬厚基礎、全球視野和社會責任感。本科教育是培養一流人才最重要的基礎,體現學校傳統和特色。研究生教育要突出創新能力培養,體現學校學術的高度。
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則認為,培養拔尖的創新創造型人才,需要構建全過程的教育生態圈,推進“四個課堂”銜接融匯,即發揮好“第一課堂”的主渠道作用,豐富“第二課堂”校內實踐,拓展“第三課堂”境內社會實踐,加強“第四課堂”海外交流研修。
“我認為一流大學應該培養出很多的一流人才,它不用太著急去‘搶,而是立足于長遠,立足于自己怎么能夠培養出一流人才來。”北京理工大學校長胡海巖說。北京化工大學校長譚天偉則表示,教育是厚積薄發的,周期比較長,影響因素又比較多。如何衡量人才培養的效果與質量,是一個挑戰。
(余靖靜、孫琪、魏夢佳、張斌、許祖華、俞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