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強+鄒宜兵
摘要:手機新媒體時代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全新的挑戰,如何利用手機新媒體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課題。本文結合手機新媒體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際,探索手機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從而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關鍵詞:手機新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徑
手機新媒體是一種集無線網絡、音頻、視頻、圖片等功能于一體,通過相關技術,把文字、圖像、視音頻信息數字化后傳輸給移動終端用戶的新媒體。目前,國內手機媒體業務包括手機報、手機電視和手機互聯網。手機新媒體具有快捷性與交流性、普遍性與廣泛性、隱蔽性與公平性、個性化與多樣化等特點,迅速得到大學生群體認可和熱捧,手機新媒體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交流信息、傳播信息的主要途徑。如何有效利用手機新媒體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臨挑戰性的新課題。
一、手機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
(一)普遍性與廣泛性
據《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截止2016年7月,中國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13.04億戶。以大學生使用群體為主的手機新媒體趨于主導地位,他們熱衷使用微博、微信、QQ等手機新媒體軟件,從訂餐購物到學習休閑,從了解信息到發表評論,手機新媒體已經成為大學生不可或缺的用品,大學生對手機新媒體的依賴性越來越強。
(二)快捷性與交流性
隨著手機新媒體的廣泛應用和迅速發展,手機新媒體傳播信息快捷性和互動性、便捷性非常高,大學生在課堂內外、生活休閑、乘車出行時可隨時瀏覽,利用手機媒體了解社會、了解環境。手機新媒體圖文并茂呈現豐富的信息,大學生只須“一機在手”就能變成無所不知的“知識者”,也可通過手機新媒體技術,針對本身感興趣的信息復制粘貼,鏈接或自己編輯,也會成為媒體“發布者”和信息的“傳播者”。
(三)隱蔽性與公平性
手機新媒體是在虛擬網絡下,區別于現實生活,使用者可以把真實身份隱藏起來,運用虛擬身份參與各種評論、參加各種網上活動,加之手機體積小、重量輕、便于攜帶、功能強大,能隨時隨地進行瀏覽,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同時具有公平性,在手機媒體中,使用者每個人都是收聽收看者,每個人都是信息評論和播報的話語者,不分年齡、性別,更不分級別和工作性質,更不受地域空間等影響,大學生們想表達思想認識均可以通過新媒體工具進行發布。
(四)個性化與多樣化
大學生使用手機新媒體比較方便,可以通過手機媒體抒發心理感受、張揚自己個性、提出創新思維、宣泄自身不滿、發表各種評論等。大學生可以通過手機新媒體瀏覽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通過炒作評論使自己成為媒體當中的“網絡達人”和關注熱點。大學生們還會發泄不滿情緒,進行各種“吐槽”,可以參與網絡社會熱點、焦點等各種活動和評論,還可以追捧明星與其進行網絡“零距離”互動。
二、手機新媒體時代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一)溝通交往方式復雜化
大學生利用新媒體虛擬網絡進行互動交流,如微信、微博、QQ、社區、網絡論壇等,通過虛擬各種活動“圈子”交流游刃有余,他們在虛擬空間里扮演和轉換各種角色,善于與人交往,傾吐自己心聲、表達自己意見。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判若兩人,變得沉默寡言不愿意與人交往溝通。他們雖然在網絡虛擬世界里擺脫了現實生活中的束縛,但容易在開放的網絡世界里迷失自我,喪失道德約束力,進而產生一系列的心理疾病。
(二)學習方式獨立自主化
大學生通過手機新媒體獲得海量知識資源,拓展了知識渠道和知識含量,手機新媒體能夠幫助學生及時便捷地了解學科發展前沿動態,掌握知識結構,大學生利用手機新媒體掌握和運用所學的知識,手機為學生拓展知識面深化專業知識提供快捷便利的條件。但手機新媒體出現也是一把“雙刃劍”,雖然提供便利搜索條件,但也使學生養成學習懶惰性,降低學習能力。學生不積極思考,看問題沒有獨立性,缺乏必要的鑒別能力和知識梳理能力,還會依賴網絡尋找學習答案,不利于對知識的積累和掌握。
(三)性格突顯自我個性化
手機新媒體為大學生提供了展示的舞臺,有的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與人溝通不暢,但是在手機新媒體虛擬的空間里,他們個性得到了極大滿足。手機新媒體給他們創造了人人都是評論員、人人都是主播的豐富的空間。但是,豐富多彩的虛擬空間給予他們正能量信息也同時給予他們消極負能量的信息,有的信息只是碎片化的片面信息,學生甄別不準確就會導致各種缺失,面對千變萬化的信息,學生禁不起誘惑容易忘記自己的責任,從而導致各種危機、違法情況發生。
(四)獲取信息方式多元化
手機新媒體平臺具有傳輸快捷、信息量大、圖文并茂、音頻視頻同步等特點,對學生有很大沖擊力和感染力,它迎合大學生群體心理期待。他們利用拇指就能發布、接收源源不斷的各類信息,在手機新媒體上互動共享,擴展了學生知識范圍、交際面,使大學生認知多元化。但是,手機新媒體信息也帶來色情、詐騙、兇殺等問題,負面影響也挑戰影響著大學生道德、情感、心理等底線。
三、手機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滲透力
手機新媒體具備信息量大、擴散快等特點,使高校大學生接收途徑多、隱蔽性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要深入掌握手機新媒體技術,及時關注網絡熱點信息和言論,觀察大眾學生評論發展方向,充分依托手機新媒體這個載體,用滲透、引導、交流、互動等方式,將手機新媒體技術創造性地運用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全方位、立體化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還要通過傳播網絡正能量交流信息,針對網上熱點問題進行交流引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還要對學生進行點對點、點對線、點對面的溝通指導交流,讓在學生表達真實想法的同時正確引導其思想行為,通過新媒體平臺及時處理解決學生關心的就業、學業、情感、人際交往、心理疏導等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者通過手機新媒體網絡,逐步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中,使學生實現虛擬和現實生活相統一,從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與針對性。
(二)提升教育手段,搭建師生對話交往溝通模式
手機新媒體時代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機遇和挑戰,大學生不愿意直面現實問題,他們在手機新媒體網絡間穿梭以尋求幫助。這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及時介入和與學生進行思想交流幫助他們疏導問題。手機新媒體可以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隨時交流,這樣很方便掌握學生思想動態。也可以通過各種手機軟件與大學生溝通做到有公信力,還可以單獨進行交流,與學生真誠談心,加強師生相互信任感,讓學生在溝通中沒有壓力,走進學生內心世界。建立輿情引導機制,倡導與大學生談人生活動,使學生感受到思想工作者的親和力和凝聚力。
(三)拓展手機新媒體平臺,提高大學生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水平
手機新媒體校園網絡文化已經形成全新的文化,沖擊著傳統的校園文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時把握校園文化方向,占領手機新媒體校園文化陣地,創建新的學生喜聞樂見、愿意接受的內容,覆蓋到就業創業、生活學習、網絡德育實踐、互動交流等功能實用的手機新媒體平臺。還要有特色項目平臺利用科學技術,將先進的文化融入到手機新媒體校園文化中。大學生通過線上交流、線下實踐充分得到鍛煉,思想教育工作者還積極引導大學生參與網絡校園文化建設傳播正能量,準確把握手機新媒體校園文化主陣地和主渠道,擴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覆蓋面,達到新媒體思想教育引領作用。
(四)加強手機新媒體教育環境管理力度培養學生自律意識
手機新媒體的出現極大豐富了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多樣的信息資源、多彩的虛擬網絡、豐富的學習生活功能,這些都潛移默化影響著大學生思想,好的媒體信息會給大學生正能量,提升個人知識含量和文化修養,增強溝通交流,提升信心,引導開闊視野和人生規劃格局。反之就會使他們獲取低級趣味,失去理智喪失道德,有的甚至走向犯罪的深淵。加強手機新媒體信息監管力度迫在眉睫,這需要政府、社會、高校、家庭、個人共同形成合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培養大學生自律意識和能力,幫助學生應對多變的網絡信息,抵制違法信息。從學生個人角度培養網絡自律意識,時刻保持警惕性,主動屏蔽不良信息,從而安全、文明地使用手機新媒體。
參考文獻:
[1]楊占良.對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6).
[2]葉燊.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理念創新研究[J].倫理學研究,2014,(1).
[3]孫長虹.基于手機新媒體影響的高校信息道德素質教育策略[J].圖書情報論壇,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