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繞
在很久以前雪域高原就有許多民間廣為流傳的游藝,其中的風箏有它別具一格的特點。
放風箏的人主要以青少年居多。他們主要在房頂或廣闊的原野上放風箏,一些特別喜歡放風箏的小伙子一放起風箏就會忘記整天的勞累,越放越起勁,有時還達到廢寢忘食的程度,特別是風箏在空中相互爭斗時有一種戰斗機在空中作戰的風采。
藏族風箏雖然它的形態單一,菱形平面,但是它的圖形豐富,具有爭斗玩耍的功能。放風箏的人按放線和收線的微妙變化可以使風箏在空中上下迅速升降、旋轉、左右打滾。秋天在碧藍的天空中風箏與白云并肩飛翔的情形給豐收的季節增添了一份美景。
藏族風箏具有放飛,玩耍、爭斗等各種技巧,放飛者要逐漸熟悉和掌握。風箏的中軸和橫軸比較軟。風箏中線的緊松使風箏不斷旋轉。有的在風箏尾部加一條尾巴條來控制平衡。
風箏的樣式有大有小,軸的粗細也有差別。風大的時候適合用粗軸,風小的時候適合用細軸。當風箏在空中爭斗時顯現出非常熱鬧的場面;五顏六色的風箏把藍天 點綴得更加絢麗多彩,觀看風箏的人們還不由自主地叫喊指揮放風箏的人。風箏在空中相互爭斗時必定會輸贏結果,這一結果的好壞關鍵在于線的耐用,放風箏者非常注重線的質量。小時候我記得從外地運來的線質量好的為鐵鏈牌、大象腰、蘋果牌等常用品牌。線的質量再好也需要加耐磨漿。耐磨漿的主要成分有玻璃粉、植物 的粘膠、面粉、糖料、水等,這些原料按比例放到鍋里煮,煮完冷卻后等到有一點溫度時就要上線。上線時兩個人在太陽底下按一定距離一人左手里倒一點剛弄好的 耐磨漿,線放到漿里用右手把線輕輕抽動,線上沾了一層非常薄的耐磨漿成了保護膜,另一個人把線拉到一定距離慢慢卷在小輪上,這時若你不小心帶刺的線會傷你的手。
藏族風箏形態較為單一,但講究彩繪圖案,這些圖案表現了民族心理和審美取向。大體上有這么幾種圖案:“加沃”(大胡子),在風箏兩側 用紅黑顏色任意畫出底粗上細的刀形圖案,表示英勇老練的漢子;“古瑪或古那”(釘頭或黑頭),在風箏上端用紅或黑顏色畫成幾何三角形,表示護法神的頭 顱;“米洛”(瞪眼),在風箏兩側畫上半圓圖案,表示對交戰對方橫眉冷對的態度;“其瓦”(齜牙),在風箏的兩側畫上一對鉤形圖案,表示恐怖的魔鬼牙形, 讓人喪膽;“幫典”(圍裙),在風箏上用各種色彩畫上道道,表示姑娘漂亮的裝飾;“嘎林”(腿骨號),在風箏上用紅黑任意一色畫上寬帶,表示法力無限威 嚴,還有“鴿查”(花腰)等圖案。這些圖案雖然簡單,但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風箏放飛時在空中構成了色彩斑斕的風景(在不放風箏的季節,有些家庭把風箏 當作升騰運氣的圣物懸掛在墻上,又是一種很好的裝飾品)。
以前,在拉薩等衛藏地區,買放風箏的人很多,主顧多為青少年。他們在房頂或廣闊的原野上放飛風箏,一些特別喜歡放風箏的小伙子一放起風箏就會忘記整天的勞累,越放越起勁,有時到廢寢忘食的程度。風箏幾乎是拉薩男人的一項全民運動,手掌上有放風箏留下的傷痕是男人的驕傲。但是現在由于孩子們的課業負擔重,放假時間短,城區的大片空地蓋上了房子和公路,拉薩的“風箏季節”越來越短,也沒有以前熱鬧了。
“西藏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富集地,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世界文化融合的今天,藏區特有的人類文明正以超乎常人想象的速度在消退、流失,尤其是隨著交通通 訊的迅速發展,外來現代文明的入侵給西藏古老的文化帶來新的威脅。”日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采訪西藏自治區文化廳社文處處長、非物質遺產保護領導小組辦 公室主任彭措朗杰時,這位在文化系統工作了幾十年的藏族文化研究者不無憂慮地說。
西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豐富,筆者認為,搶救西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首先搞好普查,只有做好普查,才能確定需要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才能有組織、有次序、分步驟地對西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更好的保護。
為了保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和條例。經過國家、各級政府和民間組織的共同努力,在我國公布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中,西藏就有22個申報事項榜上有名。大部分西藏單獨申報,個別事項為西藏與兄弟省市共申報,其中就有拉薩風箏。
就目前來說,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面臨以下難題:
(一)一些依靠口傳身授方式加以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由于現代化生活方式的提倡和普及,各種新型電器的廣泛使用,西藏的傳統生活方式被顛覆。青少年兒童不再像以前一樣纏著祖輩們講故事了,而去觀看極富感官刺激的各種電視電影節目或者玩電腦游戲去了,西藏民間故事也喪失了對西藏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作用,出現了后繼乏人的現象。
(二)法律法規建設的步伐不能及時跟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需要,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還缺乏相關地方性法律法規的保護;管理不健全,保護工作缺乏制度要求和保護標準。收集、整理、調查、記錄、建檔、展示、利用、人員培養等工作相當薄弱,保護管理資金和專業人員不足的困難普遍存在。
(三)西藏地區宣傳力度不大,西藏民眾對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正確的認識,保護意識淡薄。
考慮到西藏民族文化的獨特性,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對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全面的底清查,建立西藏自治區區、地、縣三級西藏非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 建立健全法律保護體系。只有在法制條件下,西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才能做到有法可依,確保保護工作緊張有序地進行。
(三)切實做好區內宣傳工作,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充分發動廣大群眾進行全民性的保護工作。
(四)加大繼承人的保護力度。改善年事已高、掌握特殊傳統技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生活條件,組織人力對其技藝的記錄、整理和傳承;對珍貴、瀕臨滅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資料進行征集、收藏和保存。
(五)民俗學專家學者與民間組織的積極參與是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生力軍。 西藏各級政府機關應該聘請民俗學的專家學者參加到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為保護工作獻言獻策,幫助西藏確定保護對象、制定保護方案、論證可行性報告。提高保護工作的理論水平,把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做成含金量很高的精品工程。
(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認定、保存和傳播。充分發揮西藏博物館和區內高校的作用。另外,還應該積極發動群眾,征集民間的影像資料。
(七)發展經濟是保護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必由之路。筆者認為,只有盡快地把當地經濟搞上去,使當地經濟的發展一直沿著平穩、合理的軌道發展,才能既改變西藏人民的物質生活,又能在精神層面喚醒他們對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熱情,更好地保護本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走上全民族共同保護之路,這應該是加快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必由之路。
就像風箏一樣,在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等各個方面的飛快發展,加上娛樂生活的多樣話、現代話。傳統的娛樂生活漸漸消弱了。如今在8月到10月之間,在西藏放風箏的越來越少。遠的不說,就在這十年間放風箏的人已經大大的減少了。由于生活的發展,人們也沒有對自身的文化的消弱有所注意,人們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相當薄弱。所以保護西藏非物質文化不僅僅是西藏文物研究工作者的責任,所有藏族人民都有義務和責任去保護。這樣才能更有效的保護西藏的非物質文化。
應該看到,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任務還很艱巨,道路還很漫長,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只有做好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才能有助于古老的藏族文化更好地延續下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