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增富+李傳偉+陳海榮
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國有企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現代企業制度還不健全,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有待完善,國有資本運行效率需進一步提高;一些企業管理混亂,企業辦社會職能和歷史遺留問題還未完全解決。《意見》進一步明確國有企業要堅持問題導向,繼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切實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堅定不移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
(一)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的需要
國有企業改革推進到現在是以產權改革為核心、以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為重要任務的階段,是從1984的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開始到2015年黨的十八大全會,經過整整30年的艱辛理論探索和無數的實踐坎坷取得的成果。以1984年召開的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的改革重心轉向以城市為重點,而國有企業改革是城市改革的中心環節。到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召開的這近十年間,國企改革依次大范圍地搞過放權讓利、兩步“利改稅”、承包租賃制、股份制等模式。影響最大的是承包制,十三大前后,圍繞承包制和股份制的選擇引發了廣泛的爭論。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推動國有企業逐步建立“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1999年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把“實現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健全決策、執行和監督體系,使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的主體”作為國有企業改革必須堅持的方針。2000年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又進一步提出了“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戰略方針。2002年黨的十六大再次重申要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除少數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國家安全和重要基礎設施、重要自然資源等領域的企業由國家獨資外,都要積極推行股分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實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革。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對國企改革進行了全面部署。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化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現代企業制度。2012黨的十八大提出,要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2016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改革是培育和釋放市場主體活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動力。要圍繞破解經濟社會發展突出問題的體制機制障礙,全面深化改革,增強改革意識,提高改革行動能力。黨中央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為國有企業改革和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指明了方向。
(二)國有資產監管的需要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國資委”)剛成立接管的中央企業改革相對滯后,主要是法人治理結構不合理,決策權和執行權合二為一,監督不到位,沒有實現分權制衡和激勵約束;企業規模參次不齊,利潤差別也很大;企業機制、職工觀念滯后。
2003年7月,在國資委成立后召開的第一次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上,國資委主任李榮融明確指出:中央企業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是主業不突出,核心競爭力不強。為此,他代表國資委要求各中央企業都要抓住機遇,用好政策,積極按照八部委859號文件的規定,從推進輔業產權制度改革入手,穩步實施主輔分離,集中力量發展壯大主業。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以后,國資委在《貫徹落實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六條意見》中指出:要積極推進公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推進中央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繼續搞好重組、兼并、破產和中央企業輔業改制。
(三)國有中小企業生存發展的必然選擇
按照國家經貿委[2003]143號企業劃分標準來衡量,相當一部分國有企業單位,都劃在中小企業行列,并且多數屬于勞動密集型、技術含量低和充分競爭的行業。這幾年在這些領域,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風起云涌,而地方政府管轄國有資本基本上已全部退出,對少數國有中小企業來說,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已形成了強大的競爭優勢。面對諸如“華為”、“蘇寧”、“山東魏橋創業”、“雅戈爾”、“森達”等企業,如果再不下決心調整產權關系、勞動關系和隸屬關系;再不下決心在體制和機制上進行徹底改革,國有中小企業將陷入退出市場的困境。
必須解決存在于國有上小企業中的歷史包袱重、勞動效率低、思想觀念落后的問題,否則今后無法與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和境外企業去競爭。
(四)解決國有企業存在問題的有效手段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的階段市場化、國際化繼續深入發展,世界經濟進入增速減緩、結構轉型、競爭加劇的時期,我國進入了只有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才能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的階段。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相比,國有企業也積累了一些問題、存在一些弊端,主要有:一是股份制改革仍有差距,國有大型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母公司層面的股份制改革相對緩慢,中央企業中混合所有制經濟比重還比較低。二是一些企業盲目決策,過度追求規模擴張,帶來資產負債率過高等突出問題。企業治理結構還不完善,規范的董事會建設還處于探索之中,內部制衡機制尚未有效形成,國資監管機構、董事會和經營管理層之間的關系需要進一步理順。三是缺少職業經理人制度,市場化選人用人和激勵約束機制沒有真正形成,運營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四是壟斷行業準入門檻過高,其他所有制企業公平進入的機制不健全,有效競爭的市場環境尚未形成。五是國資分類監管和考核的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企業活力還需要進一步增強。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是國有企業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動力,是我們可以用好的最大紅利。只有加快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才能進一步激發國有企業活力和創造力,奠定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從而推動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