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梅
摘 要 打造高效課堂,就是能使學生在課堂上,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師生之間平等的進行交流,從而在參與的過程中使得學習興趣得到激發,自信心得到增強。那么如何在高中語文課堂中使學生有效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有效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有效參與能力呢?本人認為應做好以下幾點。一、激發自主學習動機,形成有效參與意識;二、樹立自主學習觀念,增強有效參與意識;三、創設主動探索空間,創造有效參與時空;四、注重學法指導,提高有效參與能力。
關鍵詞 高中語文 高效課堂 有效參與 主體能動
中圖分類號:H193 文獻標識碼:A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復雜性活動。打造高效課堂,就是能使學生在課堂上,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師生之間平等的進行交流,從而在參與的過程中使得學習興趣得到激發,自信心得到增強。那么如何在高中語文課堂中使學生有效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有效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有效參與能力呢?本人認為應做好以下幾點。
1激發自主學習動機,形成有效參與意識
“凡是富有成效的學習,學生必須對要學習的材料具有深厚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就愿意主動去探求、思考,獲得知識,學生才能熱愛語文,才能有積極持久的學習熱情。為了形成一個高效的學習課堂,數學教師要經常用情境、歌訣、競賽、游戲等途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促進學生有效參與意識的形成。其中競賽游戲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內動力的很好素材。學生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好勝心,當這種好奇心和好勝心一旦發展為認知興趣,學生將會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進而使學生有效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如在講授《成語:中華文化的微縮景觀》這節內容時,我對于成語的來源和結構,以及成語的運用進行了簡單的講解。然后我引導學生進行了一個競賽性的游戲:成語接龍。要求是,每個學生都參加成語接龍,并且每個學生必須說出其接龍成語的的來源,并且要用這個成語造句。兩項都完成正確者獎勵一朵小紅花。
學生都有展現自我,勇于爭先的欲望。這一充滿挑戰性的競賽游戲,無疑把學生的熱情和興趣提到了最高點。這樣的情境創設,讓整個課堂充滿了活力,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了自身價值的存在,學生以極大的興趣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了解了成語的來源,領悟了成語的運用。
2樹立自主學習觀念,增強有效參與意識
教學不只是講授,學習也不只是聽課,必須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被動學習,幫學生樹立自主學習觀念,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呢?首先,教師要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我們要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學習,改變學習方式,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在引導學生學習新知的過程中,引導他們樂于動手、善于動口、勤于動腦,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在學習過程中暴露出問題,教師再去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糾正錯誤,明白道理,從而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熟知的轉化。如我們在學習《荷塘月色》時,在學習第三段“月下荷塘”之前,我先給學生播放了一段有關荷塘的視頻。要求學生,就自己眼中的荷塘寫一段散文。然后進行了一個“我與名篇比比看”的環節。我要求學生,把自己所寫的散文,和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的第三段“月下荷塘”進行對比,讓學生說說看,誰寫的好?好在哪里?
學生通過對比,抒發自己的看法,形成了共識,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確實經典。首先,《荷塘月色》描繪層次清晰。先寫葉,再寫花,后寫清香;先寫靜態,但靜中有動,后寫動態。這樣寫,突出了荷葉、荷花的千姿百態,從而構成了景象變幻萬千的荷塘美景。其次,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有比喻、博喻、擬人、通感等。如將出水很高的葉子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如將荷花比作“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用通感手法寫荷花的縷縷清香,微風傳送,像遠方飄來的歌聲一樣似有似無,時斷時續,捉摸不定。作者運用豐富的修辭手法,從不同的角度對荷葉、荷花進行了形象地描繪,總體上給人一種清新美麗的感覺,極其細膩傳神。?再次,還采用許多疊字,增強了語言的音樂美。如田田的荷葉、縷縷清香、脈脈的流水等,表達得極其真切而富有韻味,使讀者進入到一種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去,領略美的感受。
本課的教學環節中,教師沒有填鴨式的講授,學生也沒有被動的接受,學生在學習中,動手、動口、動腦,既學習鑒賞了課文,也提高了寫作能力。
其次,教師也要把自己置身于參與者的位置,即“師生互動,共同參與”。教師對學生應該有真誠的期待,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熱情鼓勵每個學生,允許學生發表不同見解,實實在在地營造出平等、寬容、尊重、理解、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在教學過程中進行適當的啟發,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思考,敢于交流,由“要我學”到“我要學”,進一步達到“我能學”、“我會學”,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為高效課堂奠定基礎。
3創設主動探索空間,創造有效參與時空
高效課堂教學離不開全體學生的全程積極、有效的參與。教師應努力創設主動探索空間,給予學生有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筆嘗試、動口表達的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時間與空間,不輕易或簡單地直接講授知識和方法,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其外部活動逐漸內化為自身內部的智力活動,從而獲取知識,發展智能,以更積極的姿態有效參與學習活動。
首先,教師要創造真正意義上的讓學生參與嘗試的機會。如在學習《觸龍說趙太后》時,我設置了這樣一個環節:“假設現在所有的同學都穿越了到了戰國時期的趙國,這時候趙太后剛剛執政,秦國攻打趙國,趙國勢單力薄,只好向齊國求救,但齊國提了一個要求,必須用趙國的長安君做人質才肯發兵救趙。但是趙太后非常溺愛這個小兒子,就是不肯把長安君做人質來換齊國的援助。現在國勢危急,你作為趙國的大臣,你怎么向趙太后進諫?”學生們興致勃勃,課堂上各抒己見。然后我讓學生集體評議,誰的諫言能夠打動頑固的趙太后。然后我引導學生學習《觸龍說趙太后》這一課。當學生看到觸龍用緩沖法、引誘法、旁擊法、直入法,一步一步的說服了趙太后,讓太后心悅誠服的同意了送君去齊國作人質時,不由的嘆服觸龍的語言藝術之高明。至此,學生以很大的興趣,學習了本文的難點——觸龍進諫的語言藝術。給了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空間和時間,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有效參與性。endprint
其次,教師要提供讓全體學生參與的機會,關注所有學生的有效參與。一般應當先做好鋪墊,讓學生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處嘗試解答新知識,使所有學生能夠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悅,繼而以更飽滿的熱情參與到接下來的學習中,提高參與的有效性。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避免由少數學生的活動代替多數學生的活動。在教學中,能讓全體學生動手、動口的就不讓部分人代替,能讓多數人動口、動手的就不讓少數人或個別人代替。這樣在設計問題時,就要在所有學生熟悉的知識背景下,設計出不同層次的問題,使所有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不難,自己能解決,這樣不管是哪個層次的學生都會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如在講授《寫作、口語交際:第二單元想像與聯想》時,我以學生非常熟悉的電視劇、動漫為例,設計問題串(和想像與聯想有關),讓學生說說自己最喜歡的藝術形象,再讓學生談談這些藝術形象有何共同特點,這時課堂上氣氛更加活躍了,同學之間交流、討論,很快就歸納出想像與聯想的特點,并且掌握了如何在寫作中運用想像與聯想。總之,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為每一位學生創設主動參與、有效參與的機會,使每一位學生的語文素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4注重學法指導,提高有效參與能力
提高學生有效參與能力的關鍵在于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讓學生經歷:要學-學會-會學的過程,從而提高參與學習能力,使學生真正由忍受課堂轉變為享受課堂。
首先,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敢于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這就要注重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正確的思維方法離不開語言的支持。①教師在課堂上要創造機會,鼓勵學生敢說。不同年齡、不同智力基礎、以及不同個性差異的學生,他們語言表達能力差別很大。不管學生說的怎樣,我們都要給全體學生說話的機會,說錯了不要緊,只要大膽說就可以。特別是對于那些不善于言語表達的同學,更需要熱心鼓勵。②交給方法,使學生能說。要形成能力,需要經常性的培養,日積月累。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既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又要讓學生認真聽別人說,提出自己的補充意見或不同意見,使學生說的水平進入到一個新的層次,指導學生用語言有條理地表達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從生活語言過渡到數學語言。逐步使學生從敢說到會說、善說、善辯,從而提高有效參與的能力。
其次,精心設計問題,使學生有效參與思考有價值的問題,不要設計一些“是不是”,“對不對”的無價值問題,指導學生逐步學會思考的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學習《孔雀東南飛》時,先引導學生把握故事發展過程,分析人物形象及感情,然后串講幾個悲劇故事,如陸游與唐婉、山伯與英臺的故事,再提出這樣的問題:想一想,焦仲卿和劉蘭芝夫妻可不可以不自殺呢?他們可不可以用其他的辦法維護他們的愛情呢?學生通過類比分析,認識到封建家長制度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
最后,培養自學能力,指導學生學會看書,提出問題,為有效參與奠定一定基礎,從而提高有效參與能力。從書本上獲取知識是學習的途徑之一,所以我在概念教學中注意指導學生養成看書的習慣,看懂書上的相關概念,抓住重要的語句,理解抽象語句的含義,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有效參與學習,發揮主體作用奠定基礎,從而提高有效參與的能力。
總之,高中語文課堂特別是高效的語文課堂應是學生有效參與的課堂,學生積極探究的課堂,而不是教師唱獨角戲的課堂,不是表面熱鬧,實質空虛的課堂,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時刻關注學生的有效參與性和主體能動性。
參考文獻
[1] 寧夏教育項目貸款辦公室,寧夏教育科學研究所.有效進行參與式教學的實踐探索[Z]
[2] 陳南.參與式環境教育教學方法探索[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教育版),2001(04).
[3] 周小山.教師教學行為究竟靠什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06).
[4] 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培訓問題研究課題組.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組織.新課程與教師角色轉變[Z].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