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然生態系統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只要人類對自然系統的壓力處于地球生態系統的承載力范圍內,地球生態系統就是安全的。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資源環境與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各國學者都在探討資源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關鍵詞】 環境 資源 經濟 協調發展
1 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表現
1.1資源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基礎 經濟系統是環境系統的產物。在人類產生之前,環境就客觀存在。人類出現以后,為了生存而利用和改變環境,對環境的利用和改造達到一定水平后,才產生了經濟系統,可以說,經濟系統是人類利用和改造環境的產物。
資源環境系統向經濟系統提供大量的資源,作為經濟生產過程的原料,同時生產出的產品滿足人類的需要,兩者之間構成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有機整體,在復合系統內部不斷進行著物質交換、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
經濟系統從資源環境系統中獲取資源,同時經濟活動過程中的生產和消費活動又會有一定數量的廢棄物排入環境中,這種雙向的物質循環存在生產過程的每一環節。利用環境自身具有的擴散、貯存、固化廢棄物的機能為經濟活動服務。利用環境這種機能,可以減少人工處理設施的投資與費用。如果保持環境這種機能,就能為人類經濟活動免費提供凈化廢物的資源。如果破壞了這種功能,就要危害人類健康,付出昂貴的處理廢物和恢復環境機能的費用,影響經濟的發展。經濟活動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作保證,例如農業生產需要耕地、陽光、水等。
1.2資源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制約條件 經濟發展不能超過資源環境的承受能力。資源環境或生態系統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所需的物質資源,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在量與質的方面,會有所變化,具有動態性變化的特點,但是有限度,其承受發展的能力有限。自然界的基本規律要求經濟社會發展不能超過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
1.3經濟發展對資源環境的變化起主導作用 經濟社會發展必然要對資源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也就是當人類違反自然規律的要求,對資源的消耗大于資源更新速度,污染物的排放超出環境的自凈能力時,環境質量將會下降,環境污染將會加劇。由此可見,不論農業生產活動,還是工業生產活動,經濟發展都對資源環境變化起主導作用。
2 影響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因素
造成我國目前區域發展與資源、環境不協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針對目前
我國經濟發展和環境現狀,影響協調發展的主要為以下因素:
2.1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激勵機制不健全 激勵是在管理工作中調動人們的積極性的過程,其目的是為了特定目標而去影響人們的內在需要或動機,從而起到強化、引導或改變人們行為的作用,是一個反復的過程。建立健全的資源環境與經濟區域協調發展激勵機制,能提高什么的環保意識,調動保護環境的積極性,使得人們在追求經濟發展和自身利益時,約束人們的行為。目前,我國區域環境與經濟發展協調度普遍偏低,其中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對環境保護和治理的動力。地方政府和環境監督機構缺乏監督管理的動力,企業缺乏污染防治的動力,公民缺少公眾參與環保工作的動力。這些因素都嚴重制約著我國環境經濟的協調發展。因此,建立一個健全的環保激勵機制,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是實現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關鍵環節。
2.2資源環境生態補償的機制不完善 生態補償機制的運行必須解決好幾個問題:資金的來源和分配,資金籌集、管理和支付。目前,由于我國資源環境生態補償制度不健全,沒有把環境資源當做資產來經營。不僅造成環境資源利益流失,而且資源開發利用留下的污染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加之我國欠發達地區、貧困地區眾多。廣大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水平低,仍然被迫發展低附加值的初級產品及粗加工品。因此,建立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有利于不同地區間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加強區域間的合作。
2.3政府協調機制不完善 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政府機制仍然處于不完善階段。區域間環境資源補償的機制尚未形成,沒有建立一個健全的財政支付轉移機制,經濟落后和環境狀況較差的地區與經濟發達和環境狀況較好的地區間的差距較大,未能滿足協調發展的要求。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3 對策措施
3.1環保監督機制 強化工業企業報建等建設項目管理和環評的預先介入,重大建設項目進入立項程序同時進入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程序。尋找環保工作和其他部門決策和管理活動的結合點,把監督、檢查和服務、支持結合起來,建立多部門聯合,單部門多專業綜合,環境保護理念貫穿決策和管理活動全程的制度。推動環保工作從專業環保向宏觀把握,中觀管理,利用程序性法律、法規實行微觀控制的多層次結合的大環保轉變。增強科學發展觀與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在管理實踐中的應用,不斷更新知識和觀念,推動管理理論創新,加快環境保護從經驗管理向科學管理的轉變。充分發揮公眾、環保志愿者、非政府環保組織的監督作用,通過公眾舉報與環保執法緊密結合,多部門聯合執法,對偷排的企業采取嚴厲的處罰措施,防止企業偷排現象。實行群眾舉報處理、聯合執法、召見約談制、公開承諾制、公開道歉制、黑名單制和信用等級制等多種監督制度來監管企業超標排放和偷排的行為。
3.2管理機制 創新生態工業園區管理機制,建立珠海市生態工業園區評價指標體系,可包括清潔生產、生態網絡、環境質量、環境管理、生態建設及園區政策、法規、制度評價等六方而指標。
3.3法律機制 完善生態環保法規建一設,系統編修訂特區適用環保法規,為公眾提供公平、公正、高效的法制環境。
【參考文獻】
[1] 毛漢英,陳為民. 人地系統與區域持續發展研究[M]. 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2] 梁強. 人口與經濟、環境協調發展問題研究[D]. 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10.
作者簡介:姓名:周君(1990-),女,漢族,山西省陽泉市人,學生,經濟學碩士,單位:山西財經大學理論經濟學專業,研究方向: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