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巴次仁
創新精神是每一個健康的人都具有的一種心理能力,它主要由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所構成。其中,創新意識是前提,創新思維是核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使他們作為獨立個體,能夠善于發現認識有意義的新知識、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中蘊含的規律,并具備相應的能力,為將來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質基礎,就需要我們最大限度的為他們的主動發展創造相對寬松的教育條件。
一、消除位差效應,營造創新環境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讓學生互相合作,更重要的是應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放下傳統的師道尊嚴,消除位差效應,為學生提供一個無壓力、相互平等的和諧氛圍,才能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做,使每個學生在互相交流中充分發揮自我的能力。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對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行為,教師要做到以下三點:
首先是激發與保護。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所有潛藏的積極因素,并加以熱心的關愛和保護,包括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創造性的品質。
其次是引導與培養。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再次是尊重和扶持。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承認人的興趣和性格的多樣性,進行分層次的教學模式,對基礎不同的學生創設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問題,使每個學生都能在教師的引領下得到不同層次的發展。師生共同建立和諧、熱烈的教學氣氛,讓每個孩子都擁有同等參與學習和提高技能的機會。
二、靈活使用教材,培養創新意識
傳統的教學觀認為,教材是教師實施教學的依據,又是學生學習的依據,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忠實于教材”嚴格按照教材的程序組織教學。在這種思想下,教師很少對教材加以合理的處理加工,更談不上創新了。其實,教材是教學的基本材料,尊重教材并非唯教材,而是提倡教師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上,發掘教材中所蘊涵的創新原理,精心構建教學中實施創新的體系,圍繞“以學生發展為本”這個主題,把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作為數學教學的根本目的。對教材的加工處理一般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是結合學生現有生活實際和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合理運用教材;其次是結合學生的思維訓練和能力培養處理教材;再者是挖掘教材中孕伏的數學思想方法加工教材;最后是著眼于為學生提供自主活動空間調整教材。
三、培養創造性思維,提高創新能力
所謂創造性思維,是指在創造活動中創造性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這種思維特點是:在一般人覺得沒有問題的地方發現問題;對一般人不能解決的問題,深入思考,通過猜測﹑設想﹑驗證,帶著獨創性的見解去解決實際問題。數學教學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性。
(一)逆向思維能力的培養。
逆向思維是從已有的習慣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和分析問題。表現為逆用定義,公式,法則,進行逆向推理,反向進行證明,逆向思維反映了思維過程的間斷性、突變性和反聯結性,它是擺脫思維定勢、突破舊有的思維框架,產生新思路、發現新知識的重要思維方式。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隨著正向思維的出現,逆向思維也同時產生。逆向思維作為創造性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加強訓練與培養。
(二)求異思維的培養。
創新求異的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數學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問題。通過對這一能力的培養,可以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沿著不同的解題思路,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在求異思維的培養過程中,要重在新和異,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用不同的解法來解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
四、運用科學評價機制,激發自主創新
評價作為課堂教學質量的檢測手段,具有激勵和導向的作用,評價的目的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培養渴求新知的動機,強化學生的競爭意識。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鼓勵性評價,從尊重、愛護、平等的原則出發,對學生實施積極的、適度的和科學的鼓勵性評價,強化學生自主創新學習的內驅力,體現出教師評價的創新。對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差錯的學生,要以寬容、諒解、和藹的態度對待他們,允許他們再想一想,既使是重復別人正確答案,也應給予肯定,使他們從中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教師還應注重分層次評價,注重因人施評,從實際出發,分層要求,既負責評價,又負責指導,鼓勵不同水平的學生及其小組在原有的基礎上取得更快、更大的進步。從學生自身出發,教師應鼓勵自我評價,依靠自己的能力,找出錯誤,加以改正,使其體會成就感,提高自我調控能力,引發自主創新的探索動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