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學宇
摘要:進入21世紀后,我國立法機構愈來愈重視完善海洋立法體系,保障海洋經營安全,促進海洋業蓬勃發展。然而,由于海洋業風險較特殊,早期制定的侵權保護法過于碎片化,我國現行的海上侵權法律難以與海洋風險及時匹配。基于此,筆者認為,我國亟需建立集產業保護、海洋環境特殊保護、生命價值優先保護為一體的相對統一的立法原則。
關鍵詞: 海上侵權;立法原則;理論意蘊
進入21世紀后,我國海洋經濟快速發展,并對海洋法律保護機制提出了更高的完善要求。如我國需高度重視改革與創新現有的海上侵權立法體系,防止“重陸地、輕海洋”立法觀再次泛濫,阻礙我國海洋強國戰略目標如期實現。這也是我國現階段海洋立法的焦點任務。就外在形式而言,海上侵權行為有多種不同的表現,而不同表現對應的制約性法律文件不同,甚至每個法律文件都具有相對獨立性,因此,海上侵權保護法律呈現出較顯著的“碎片化”特性。
一、中國現有立法之困境與缺陷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依托海洋的經濟活動,都在一定程度上與海上風險緊密相連,因而,不管法律如何更新,海上侵權行為是必然存在的一種行為。如在勘探并開發海底豐富的石油資源時,在開采海底隱藏的各種礦物時,亦或是在鋪設海底電纜時,人類的生命安全、財產安全與周邊環境的安全,都會或重或輕地受到侵害。在這種情況下,我國關于海上侵權行為的法律機制出現了如下矛盾:在中國,海上運輸、船舶過程中遭遇的侵權行為,均用已出臺的《海商法》進行規制,而其他未被納入《海商法》既定范疇的侵權類型,只能用專門處理一般侵權行為的《侵權責任法》調整。然而,由于海上風險具有特殊性,產生的后果也多不合理,《侵權責任法》根本無法解決侵權問題,從而使得我國海上侵權困境變得更加艱難。基于此,筆者認為,分析并探究海上侵權行為,合理設計可操作性的法律規則及相關規范,是我國海洋立法部門亟需完成的任務。換言之,該項立法任務具有強迫切性。
除此之外,我國現行《海商法》的大部分海上侵權法規已嚴重落后于現實,不但無法解決海上侵權問題,還引發了不必要的法律沖突。這主要是因為,我國早期制定的《海商法》的基礎是與當下海上實踐密切相連的航運慣例。最初,我國航運活動遭遇的主要風險是大自然災害,活動的本質相當于海上冒險,所以,我國只制定了與其他法律機制不同的航海過失免責條例、海事損失共同承擔條例以及海事賠償責任限制來鼓勵國內航海業向前發展。但隨著現代化科學技術蓬勃發展,適用于航海活動的新型科技武器不斷增加,人類防御海上風險的能力顯著提高,人們受海上自然災害威脅的風險降低,海上侵權的類型也變得愈加多樣化,甚至超出了《海商法》的調整范圍,因此,我國立法機構應積極著手對其進行改革,這也是我國海上侵權立法的整體發展趨勢。
二、適當產業保護原則:海上風險的法律平衡
早期,凡屬于我國經濟法領域的糾紛,都可用產業保護原則進行適當調解。因而,產業保護原則極少會在私法領域內使用。直至海上侵權行為越來越放肆,手段愈來愈多樣化,海上侵權行為法才引入了該原則。對此,我們可從《海商法》出發對其進行分析與探究。各國間的貨物交易,超85%是靠海上運輸完成的,這足以體現航海運輸業在國際貿易中的重要作用。而海上運輸又經常受到各類海上風險的沖擊,因此,我國立法機構有必要積極思考,將航運產業保護納入到責任制度設計中,并使其轉變成一個確定的立法原則。對此,有部分研究者指出,“早期《海商法》之所以設置責任制度,主要的目的就是保護船方。換言之,《海商法》設計的客觀基礎是船東利益與船東本位主義,這是該法最顯著的特征。”所以,《海商法》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船舶所有者或經營者的海上風險與海上利益。
在制定與海事賠償責任限制有關的法律制度時,我國深刻地意識到了保護航運業的重要性。所謂海事賠償責任限制,主要指發生重大海損事故,并造成第三方出現人身傷亡或巨額財產損失時,責任方可按照相關法律文件將其責任控制在某個范圍內的法律制度。這種法律制度不同于民事侵權規定的全部賠償責任制度,它是法律用于保護船舶所有者或經營者,使其無需擔負全部責任的特殊法律制度。
產業保護原則從過去一直保留到現在,必然有其可取之處。特別是在航海運輸、海洋開發與利用活動方面,其適用性較強。因此,我國在對海上侵權行為進行相關立法時,應高度重視確立產業保護原則。如當前,不少國家為保障本國海洋開發與利用產業能夠順利發展,特地引用海事賠償責任限制機制進行海洋立法。產業保護原則指導下約定的海事賠償責任限額,是與海上風險程度相對應的。其最終的目的,是平衡各方的利益。這也是我國在完善海洋法律機制時必須重點關注的問題。
三、海洋環境特別保護原則:海上活動的綠色壁壘
隨著海洋科技水平不斷提高,人們開發海洋資源,利用海洋資源的能力不斷增強,海洋遭受的開發污染也日漸嚴重。為實現海洋可持續發展,確保航運業生生不息,我國在限定海上侵權責任時有必要制定另一項讓侵權者承擔環境保護責任的特殊規則,確保海洋環境得到安全保障。即構建海上活動的特殊“綠色壁壘”。現階段,正式啟動這項特殊“綠色壁壘”的機制有兩個,一是強制保險制度,二是基金制度。這兩項制度同時也是當前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最具特色的海洋環境保護機制。其中,《海洋法公約》在其第235條法規中明確指出,為保障被污染的海洋環境能夠得到及時補償,各國之間應加強合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共同商討制定有關海洋環境污染的強制保險補償標準與補償基金給付程序。鑒于此,筆者認為,我國在進行海洋立法時,可通過引入這兩項制度來確立本國的海洋環境特別保護原則。
21世紀是海洋相關產業高速發展的時代。唯有海上侵權立法與時俱進,與現實匹配,才能有效保障航運業、海洋勘探與開發業健康發展。基于此,我國立法機構應高度重視對立法原則進行統一。本研究主要梳理了產業保護、海洋環境保護與人命價值保護三大立法原則,并深入闡釋了其理論底蘊,希望能為我國高效防范海上侵權行為,進一步完善海上侵權法提供可參考意見。
參考文獻:
[1]沈木珠:《海商法比較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2]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與開發的法律問題》,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版
[3][加拿大] 威廉?臺特雷:《國際海商法》(張永堅等譯),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4]司玉琢主編:《國際海事立法趨勢及對策研究》法律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