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小梅
摘要:認識你自己原是希臘德爾斐神廟門楣上的名言,蘇格拉底將其作為自己的精神法則,實現了從哲學主題由神到人,由自然到社會的轉變。因此本文主要從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背景,“認識你自己”中的人學思想和“認識你自己”的“意義”三方面簡要分析蘇格拉底“認識你自己”中蘊含的人學思想。
關鍵詞:認識你自己;反思;對象化;意義
一、認識你自己的背景
“認識你自己”原本是希臘德爾斐神廟的名言,蘇格拉底將其作為自己的哲學原則的宣言。這一觀點的提出使希臘哲學從“自然哲學”轉向“人本哲學”,將哲學研究對象轉為人自身,人們的思考角度從物質欲望轉向了人的精神層面。這種觀點的出現具有深刻的理論背景和社會背景。
(一)理論背景
1.早期自然哲學家
在蘇格拉底看來,自然哲學家們不去關心自身而去關心自然,對宇宙萬事萬物的本源的探討上以感官物為依據,以自然物作原因,因而自以為是,眾說紛紜讓人無所適從;因此他提出“自然萬物的真正主宰和原因并不是物質性的本源,而在于它們的內在目的,亦即“善”,由于認識自然的本性為我們的能力所不及,因而哲學的真正對象不是自然而是人,亦即認識人自身中的善,蘇格拉底提出的對自然哲學的反動,物質的本性是善只能通過自己發現外在事物,把哲學由自然界返回到人本身,在人的本性中激揚出一種深蘊邏輯力量的理性精神。
2.對智者學派的反動
智者們雖然注重社會和人生的問題,動搖了自然哲學家的自然哲學觀、社會倫理觀,抨擊傳統,藐視權威,具有一種啟蒙思想,從而扭轉了哲學研究的方向。但是卻高揚個體推崇感覺,導致了對普遍理性和確定性的貶低和否定,由此走向了詭辯論和懷疑主義,因而不可能真正的認識自己,更違背了哲學愛智的初衷,所以蘇格拉底以“認識你自己”作為其哲學的座右銘,對人的本性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討。
(二)社會背景
公元前431年,希臘爆發了一場以雅典為首的海上同盟和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這兩大城邦集團之間的戰爭,史稱伯羅奔尼撒戰爭,這場戰爭耗時27年之久,最終以雅典宣布投降而告終,戰爭使得希臘從盛到衰,社會動蕩,秩序不安,在此次戰爭中希臘傳統的社會信仰,道德準則,倫理規范日益被破壞。而蘇格拉底后半生剛好處在伯羅奔尼撒戰爭時期,對此,蘇格拉底曾說道“你只注意盡力收獲金錢以及名聲、榮譽而不注意考察真理、理智和靈魂的完善,難道你不覺得可恥嗎?”可見,在他看來,“這個危機的根源是道德和人性的墮落,因此拯救社會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善靈魂和人的本性”。為此,他提出“認識你自己”的主張,將其作為認識和反思人自身的思想武器以便拯救社會和消除危機。
二、認識你自己中的人學思想
對于蘇格拉底而言,“認識你自己就是認識心靈的內在原則,也就是認識德性”,他認為一個人應當關心自己的靈魂,因為只有靈魂或理智才能分辨是非,一個把自己的靈魂或理智看作至高無上的人,自然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惡,并且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在他看來,一個人只有真正認識到了自己,才能實現他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為一個有德性的人。
(一)自我反思-正視自己
人要認識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有德性的人,還需要進行自我反思,所謂自我反思就是人以自己為主體對象,對自己的行為思想進行一種思考的能力。在自我反思的過程中,不僅要承認自己無知,還要看到自己作為人的用處如何、能力如何、才能認識自己,只有人認識了自己,對自己進行反省才知道哪些事做的好與不好,適合與否。相反,那些對自己的才能沒有以正確的態度進行看待的人,就會遭到禍端或不幸;因此人只有在承認自己無知的基礎上對自己進行自我反思,才能知道什么事適合自己。自我反思就是把自我作為對象來思考,在客觀世界中這不僅是一種認識方法,也是人們在面對客觀世界時候,人自身有一種不確定性而想要通過某種方式來確立自己的規定性和確定性,而這種方式則是通過一種對象化的形式實現的。
(二)人與自我的矛盾-對象化
在“認識你自己”中有了一種對象化的形式存在,“認識你自己”通過自我反思、自我對比、辯證看待等幾種形式從自身中獨立出來一個“你”,再用這個“你”來辯證的看待“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的“你”是主體,而“自己”則是“你”的客體。這反映出了“認識你自己”其實也是一種人與自我矛盾。一方面,人以自己為對象,人作為主體的方面;我作為客體的方面,自我作為對象來評價;另一方面,作為我的自我是現實的規定性,它對“我”的發展具有限制性。它們一方面體現了人的能動性,自由性,但因缺乏自我規定性而不能夠自我實現,另一方面主要體現人受制于對象的客觀規定性,這即是對自由的限制否定,又是自由的現實化和實現。在認識自身的過程中這對矛盾始終存在和發展著。
三、認識你自己的“意義”
認識你自己最終是為了實現它自身的“意義”,人是為了“意義”而活著的動物,因此認識你自己中蘊含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辯證看待自我,人與自我的矛盾、對象化等因素,實際表達了認識你自己就是認識自我,只有人認識了自我才能找到人自身存在的“意義”,
首先,認識你自己是人實現自身意義的一個前提條件,只有人認識了自身,認識到了自身的有限性與無限性,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局限性與發展性。在世界中給自身一個正確的定位,這是理論層面的認識自己。從而找到人自身存在的意義所在。從各種不同的,特殊的規律中尋找一個普遍的一般的東西,以達到以不變應萬變的目的。
其次,當人對自身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后,再對形成的這些認識進行一種再認識,即反思,通過反思,對各種可能性進行再一次的認識,因在人的存在發展中存在著各種不確定性和無根據性,因而對于人的自我本質規定性缺乏一定的認識,缺乏對自我規定性的認識就不能更好的自我實現,自我超越,爭取認識到人的內在本質規定性,進而達到追求人存在的意義。
最后認識自我是在實踐活動通過對人的本質規定性的認識逐漸實現的。實踐是人所特有的對象化活動,就是說在實踐的過程中能夠把人自身的東西外化為一種客觀的對象,也可以把客觀的東西內化為自身的東西。實踐在這個過程中是連接主觀和客觀的橋梁,同時也是在這樣一種對象化的過程中,人自身通過實踐活動的過程不斷的認識和調整對自身和世界的認知。也是在實踐過程中人們漸漸找到了自身存在的根據,人們通過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改造等各種實踐活動,打上了人類的烙印,從而使人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通過實踐這種方式證明了人存在的一種意義,同時人的認識實踐能力又不是萬能的,在萬千變化的世界中,人們還是有改造世界的限制性,面對這種限制是可以通過一步步的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這樣一種循環過程逐漸實現,這樣一種循環過程也是人認識自己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要認識自身的局限性,有限性,才可能在實踐活動中建立自我規定性,從而更好的認識自己,從而實現人自身存在的意義所在。
結語:由此可見,在蘇格拉底提出的“認識你自己”不僅在當時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把人們的視線從自然哲學轉向人間的日常生活,從而要求自己無知,德性即知識,人只有認識自己才能實現自己的本性,從而成為一個有德性的人;而且它對于當今社會仍具有重要意義,它使人進行自我反思、自我反省,正確認識自己,使自己有一個正確的定位,使人達到符合本性的發展。在面對客觀世界時,人首先要自我認識,認識到自身的有限性與無限性,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局限性與發展性,其次再對這些認識進行再認識,即反思。最后再通過實踐活動,使人自身認識到人的何種可能性,不確定性可以確定下來。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這樣一個無限循環的過程,同時這樣的一個循環過程也是一個認識自身的過程,即“認識你自己”。
參考文獻:
[1]張志偉:西方哲學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P44、P75。
[2]柏拉圖、王曉朝:柏拉圖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王曉朝:希臘哲學簡史—從荷馬到奧古斯丁[M],上海,三聯出版社,2007年版。
[4]張文峰:蘇格拉底的人本主義,太原師范學院報[J],2012年5月,第3期。endprint